“老师”和“导师”,一字之差,区别在哪?
“双减”政策落地后,随着全员导师制在沪上全面推行,有一线教育工作者这样概括:在学校,班级老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无法选择,是安排的结果;而导师和学生的结对则是师生双向自愿选择的结果。
一个个选择的背后,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多位校长发现,从教书到育人,不少“导师”上岗后,育人理念随着和结对学生距离的拉近而有了明显改变。
最明显的一点是:学生的心愿与梦想,遭遇的失落与情绪低谷——这些在传统课堂之外,貌似和知识、考分无关的事,如今开始纳入导师视野,成为他们开展育人工作的重要切入点。
“学困生”的优点,被老师“看见”
新学期伊始,宝山区求真中学语文老师徐申烨澜对结对学生小范印象深刻。
语文课上,小范的眼神空洞无光、作业本常常一片空白,连常用字都无法不会书写。在与小范家长沟通后,徐老师了解到,小范从小就有读写障碍,语数英三门文化课总分常常不超过50分。所有学科里,小范学得最好的大概就是美术,因为她喜欢画画。
这是一位典型的“学困生”,这可怎么办?一次语文课上做课堂作文练习时,徐老师看到了小范难以下笔时的尴尬与等待下课铃响的难熬表情,便将几张美术课用的卡纸与彩色铅笔递到了她面前。
“当时,她脸上的表情既惊讶又欣喜。”没过几天,徐老师发现自己的办公桌上多了几张卡纸,上面正是小范所画的课堂的模样。
“当晚,我就和小范父母又通了一次电话。我告诉家长,虽然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但她画画很好,对画笔的热爱可以帮助她重获自信。”电话那头,小范爸爸的语气有些哽咽。家长特别感动的是,这回老师打电话不是来抱怨孩子学习能力差,而是夸奖她。“从小到大经历这么多老师,您是第一个这么说的。”
那天起,徐老师与小范有了一个约定:每学期送给她一本画册,请她帮忙记录下班级生活中的美好。眼下,随着学期临近尾声,女孩用自己的绘画实力获得了班级优秀学生奖,当她站上讲台领奖的那一刻,此前“从未获得过成功”的她,幸福地笑了。
得知这一故事,求真中学校长陈明宏随即在工作群里号召更多老师关注、参考徐申烨的工作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而非流水线上的商品,学习成绩不佳并不意味着人生无望。”在陈明宏看来,随着导师制的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转化视角:不再仅仅从学科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而是更多以教育者的身份出发,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潜能,因材施教,努力成为他们灵魂的“唤醒者”。
听见学生的心声,师生间的话语体系先要“同频”
不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往往听不到最真实的声音。在导师制的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了这样一个诀窍:想要学生敞开心扉,就要学会和学生共情,想方设法和他们“同频共振”。
卢湾中学最近组织六年级导师与结对学生开展了一次成团活动。十多位老师各展所长,和学生互动、增进了解。
王春燕老师从与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书入手,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圈”,通过定期分享,让学生慢慢习惯从书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处理各种情绪的妙招。当学生完成阅读后,书籍还会“漂流”,让大家互相看到其他人的心得与体会,从而帮助部分学生缓解学习压力,获得更多成长智慧。
另一位李文雅老师为了迅速了解学生的个性,精心设计了一份“秘密歌单”。她邀请学生K歌,和结对学生互相分享了彼此喜欢的歌以及心愿。在歌单背后,师生还写下了对彼此的期待。
“通过这些‘小秘密’和‘小愿望’,导师可以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各个时期的成长变化。当导师能够在话语体系上跟学生保持同一频率,彼此之间的交流就能获得更多的启发和碰撞。”卢湾中学校长张怡表示。
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音乐老师王俊清记得,喜爱音乐的小袁曾第一次拿着一首小诗来让他帮忙修改的场景。“当时孩子神情很低落,因为家长说这首小诗像个‘笑话’。”王俊清不仅表扬小袁,还给出进一步建议:这不只是一首抒情的诗,也可以变成一首动听的歌,鼓励孩子给小诗配上旋律。
没想到,第二次交流时,小袁带着歌来了。这一次,王俊清不仅帮他一起修改歌曲,还在之后的音乐课上为小袁伴奏,让他给同学们演唱了这首原创作品。临近期末,小袁不仅“原创作品”越来越多,由于收获了“向上”的动力,学习成绩也稳步攀升。
不吝啬夸奖,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成长
“导师的期望自有一种力量,常常会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在黄浦区卢湾三中心小学校长王平看来,发生在小袁身上的变化,能给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启迪。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肯定和赞誉。身为导师,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断地让学生取得成功的体验。
浦东新区进才中学南校许舒玲老师的结对学生中,有一位随班就读的女生萍萍。课堂上,萍萍连板书都无法抄写,只能写一些简单的字。为了鼓励萍萍,许舒玲就常“拜托”她做一些小事,比如帮老师拿一本书,或者传递一个通知给课代表。当萍萍完成了这些简单任务后,许舒玲会毫不吝啬地进行夸赞和鼓励。“从她的笑脸中,我看到了她得到认同的成就感。最近,她主动选修了我的课,和我交流的话题也更多了。”在许舒玲眼里,向学生表达爱,让学生感受爱并学会表达爱,是自己作为一名导师的应有之义。
作者:王星
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