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秦胜南)8月12日,浙江省消保委联合温州市消保委发布直播培训行业四大消费陷阱,其中包括培训教师变身带货销售,忽悠消费者购买其所谓的“爆品”用于直播培训实践。部分培训机构未签订合同就要求消费者私人转账缴费,发生纠纷索赔难。还有一些直播培训机构推荐“学费贷”等消费贷款。
浙江省消保委联合温州市消保委对近期各地直播培训投诉案例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直播培训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比如,一些别有用心的培训老师会假借培训课的名义向消费者推销各类所谓的“爆品”,鼓动消费者购买用于直播实践,而消费者真正关心的直播技巧却是寥寥几句带过。此外,部分培训机构在宣传时,刻意把自己包装成不亚于李佳琦、薇娅等知名主播段位的“培训专家”来忽悠消费者,但实际上可能只是一名刚入行的普通主播。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不法机构未签订任何合同就要求消费者通过私人转账形式缴费;或者由销售人员代替消费者签订合同,利用网络默认同意协议内容,这些签订的合同中往往故意对培训效果表述含糊不清,对消费者退款要求却极为苛刻,后期如发生纠纷消费者将较难维权。
此外,消费者在报名时,培训机构承诺会“涨粉过万”等,实则粉丝量毫无增加;一些直播培训机构热情推荐“学费贷”“培训贷”等各种消费贷款,但实现不了承诺培训效果,学员要求退款时就百般刁难,让其背上债务和利息。
浙江省消保委联合温州市消保委提示消费者,理性看待直播带货行业,避免跟风心理,确认培训机构是否具备办学资质,同时详看内容条款,拒签霸王合同,量力而行,不掉贷“坑”。
新京报记者 秦胜南
编辑 王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