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掰学姐”到“国宝级翻译”,杭州姑娘张京的成长史,太励志
一、
张京出生在杭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姑娘就像刚从西湖里捞出来一样充满灵气,古时的李清照,当代的周迅,都是杭州人。
张京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三岁起就送她去英语培训班学习,在家里给她播放英语动画片。
在这样的熏陶中,张京从小就爱上了英语,经常模仿电影里的人说英语。
初中时,她就定了自己的志向:长大了,要当一名外交官。
高中时,张京在浙江省重点中学杭州外国语学校读书,这里聚集了全省的优秀学生,但张京仍然是学霸中的霸王花,无论各科成绩都能保持班级前五,号称“牛掰学姐”。
她不仅成绩好,唱歌、跳舞、主持、画画样样都好,连体育成绩也非常优异,经常在排球场上扬拍挥汗。
为了拓宽女儿的眼界,父母带她去英国、瑞士、日内瓦、沙特等国家旅游。张京自己也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英语的机会,她会主动跟外教交流,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各类英语演讲比赛。
高二时,张京拿到了一笔奖学金,她想都没想,立刻把这笔奖学金“变现”了——去英国游学10天。
游学过程中,她跟当地一名高中生相谈甚欢,两人用英语交流彼此的人生观、价值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她的成绩是可以上清华、北大的,有点屈才了。”张京的高中班主任说。
她的高考成绩已经过了清北录取线,不过,她选择了外交学院。这是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也是中国外交人才的摇篮。
2003年,张京被保送到外交学院英语专业。
心之所向,张京距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二、
带着儿时的梦想,大学时期的张京活跃在各类英语演讲比赛中。
对她而言,演讲比赛不仅是全方位挑战自己的机会,而且在比赛中还可以结识很多优秀的朋友。
她和自己的丈夫就相识于一场英语比赛中,两人志趣相投、旗鼓相当,很快坠入爱河。
她经常去参加各种英语活动,还和同学们一起模拟在联合国记者会上代表国家进行发言,让大家随机提问,她来作答,以此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
2005年,她曾经代表外交学院参加第10届“21世纪杯”英语演讲比赛,以《全球化影响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题,最终获得亚军。
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题目,立论既要宏观、深刻,表达又要新颖、有趣,为了这次演讲,她准备了好几个月,和老师一起修改了30多遍演讲稿。而且,为此,她还曾停课一段时间,从英语能力,到稿子,再到即兴演讲、问答等能力进行专项学习和锻炼。
决赛环节是即席演讲,张京抽到的题目是:就“北大学生登山遇难”发表4分钟的即席演讲。这是一个既考验知识积累,又考察应变能力的题目,张京以出色的表现在选手中脱颖而出。
过硬的英语水平、全面的综合能力,再加上不俗的颜值气质,张京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外交部的橄榄枝。
2007年,张京大学毕业,刚好这一年外交部首次对外招收翻译,张京顺利进入外交部,那是她苦苦追求十几年的梦想,那一年,成真了。
三、
从外交部到真正的“翻译官”,中间还有一段炼狱般的训练之路。
经过了公务员考试、入部考试、军训等考核后,顺利进入外交部翻译室后,张京又接受了长达4个月的魔鬼训练,每天上午两个半小时的中英口译训练,接着是一个小时的新闻听力训练,听完一遍后立刻要把原版新闻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下午则是笔译、试译或新闻发布会观摩,以及一小时的新闻听力训练;晚上则是3个小时的翻译训练,她和其他同事组成小组,翻译平时领导人的讲话,每天晚上都要练到八九点钟,就像又参加了一次高考。
外交场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能够坐在领导人旁边精准、冷静地翻译,本身就像手握冲锋枪的战士。
进入翻译室,并不意味着就能贴身为领导翻译,还需要非常过硬的心理素质、稳扎稳打的工作能力。
为了这场“战争”,张京在外交部翻译室里整整准备了六年!
翻译室里的工作氛围紧张而团结,新人张京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多前辈的帮助和支持。其中,中国外事翻译“三剑客”之一张建敏是她成长路上重要的伯乐,而另一位优秀的翻译官张璐也经常和年轻的同事一起交流翻译经验,给大家答疑解惑。
翻译室的工作非常繁重,平均一个人每年要完成100-150场口译,平均两天就要有一次口译任务。
2011年,张京第一次坐到国家领导人旁边做贴身翻译。那是一次国外大使递交国书的会见,整个过程只有15分钟,虽然很短暂,但是对于一名翻译官而言却是意义重大的,会见结束后,张京下楼梯的腿都是抖的。
张京说:“每一场口译收获都很大,获得不一样的见识。”
在一次次的锤炼中,张京的业务能力越来越细致、稳重、扎实、认真。
2013年,张京第一次亮相全国两会。
此时的她已经是一名身经百战的成熟翻译官,身穿黑色职业装,专注而不苟言笑,被网友们评为“两会最美女翻译”、“最冷艳的女翻译”。
前不久,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张京一气呵成翻译了超14分钟的硬核口译,掷地有声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的态度,被全国人民疯狂点赞。
如今的张京,已经不仅仅是西湖边的美妙女子,她是一名训练有素、钢铁坚毅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