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金楼丨抢人大战席卷全国 很多城市忽略了这一关键因素
日前,宁波发布了最新的人才政策:购房补贴最高可达60万元,此外还可以得到安家补助15万元到800万元。
消息一出,人们纷纷感叹,抢人大战已经不能用白热化来形容了,简直已成燎原之势。2018年至今,短短一年时间,我国50余座城市先后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使出浑身解数,卖力吆喝。
涌金君想起了《天下无贼》中葛优的一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
的确,这些引才举措反映了城市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对城市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探索。
但是,在这场持续升温的“抢人大战”中,还是要思考一个问题:当所有国内城市都使出浑身解数“抢人”,谁才会真正成为人才心目中的家园呢?或者说,一座城市吸引人才的正确打开方式究竟应该怎样呢?
01
除了送户口本
要需精准对接城市产业
在我国, 一本户口簿,牵动着居住、教育、医疗、就业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想要吸引人才,各大城市纷纷放开放宽落户条件。
户籍政策放宽,对吸引人才有用吗?事实证明,户籍政策放宽,对人口流入城市确有吸引力。
去年3月1日,宁波已正式放宽落户条件。而去年宁波的人才净流入率也跃居国内城市第二位。来自宁波公安户政部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新政实施一年来,宁波市六区落户人数同比增长20%。
但是,总的来看,国内各大城市的引才政策还是不免有些“傻傻分不清”,多数都采取了将“学历”作为主要引才标签的办法,不免失之泛泛。而这种学历标签,客观上也让“人才”难以抉择。
那么,是不是可以出台“统分结合”的引才政策,进一步细化人才引进标准呢?如此,也许就能让人才一下子就心里有个判断:我是否就是这个城市需要的人才,归属感油然而生。
比如说,从城市特点、产业发布、行业需求来确定人才引进标准,集中力量用优势资源引进某些领域的人才,像杭州的互联网、深圳的高科技、上海的金融业、成都的休闲娱乐业态等。
一些英国城市可以为中国二线城市提供一些借鉴。比如威尔士首都卡迪夫(Cardiff),它在2017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排名第11,超过了伦敦和伯明翰。
卡迪夫能够排名靠前,有一个原因值得一提:威尔士政府和卡迪夫市政府与南威尔士大学对接,既让城市获得了IT专业人才,也让学生们在毕业前就在当地找到工作,留在卡迪夫。
02
除了提供钞票补贴
更需要“软硬兼施”
从现实情况看,抢人才、留人才,没有待遇是万万不能的,但是,仅靠大把撒钱恐怕也未必能达到引才的初衷。
那么,城市的竞争力在哪里?
假如城市就是一家公司,我们可以先观察它赚得多不多,增长快不快——这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前景。这一点看名义GDP,基本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如果它房子还不太贵,生活成本还不高,那么这样的城市就很有竞争力。
涌金君在各地采访时,经常了解到,一些城市相关部门在制定吸引人才政策时,最常常关注的就是:别的城市又出什么大招了,我们可以拿出什么政策。当然,知己知彼,这一定是对的。但是,一个城市想要吸引到人才加盟,绝不能一味踮脚抬头看外面,更要低头审视自己的引才综合环境,自己的“梧桐树”究竟种得怎么样?
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决定了它的空间有多大、机会有多少。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案例——一个优秀的人才选择去一家中小企业,而放弃了明星大公司,吸引他的正是发展前景和个人成长空间,以及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城市亦然。因此,城市要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是要把经济搞上去,把产业搞强,把干事环境搞优。
当然,吸引人才既需要硬性的经济发展指标,更需要软性的人文环境。
领英中国去年曾发布“领英年度最受关注职位榜单”。在城市综合吸引力榜单上,杭州位列第一,其流入人才/流出人才比高达1.576,也就是说每有一位职场人离开杭州,就有超过1.5位补充进来。
如果你问一个外地人为什么来杭州工作,恐怕很多人会说出这样的理由:创新创业氛围浓厚、互联网给生活带来便利、城市比较友好、市民彬彬有礼、生态环境不错、西湖让人放松等等。
瑞士洛桑管理学院曾对世界上63个主要国家在吸引、培养和挽留人才方面的一份评估报告表明,排名靠前的国家“最多受益于良好的教育体系传统和发展员工的能力。”
这对于我们的人才政策应该是有所启示——一个城市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注重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城市教育文化医疗等内在性的基础条件,满足与生活相关的衣食住行的需要。
03
除了看一纸文凭
更应该摈弃“嫌贫爱富”
曾经,不少城市将居住证制度与积分入户结合起来。一个外来人口想要成为城市的居民,需要闯过很多条件壁垒。这些规定,某种意义上就是“高知、高收入群体”的城市化。大部分处于产业一线、服务业等低收入群体,被挡在了市民化的大门之外。
这一轮抢人大战,虽然还是有一纸文凭的限制,但是很多大城市将落户“门槛”降低至大中专,这无疑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方向。
由本科放宽至大专学历,如宁波明确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杭州“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深圳“大专(35岁以下)及以上学历可落户(要有深圳社保)”;石家庄“大专以上学历凭毕业证即可落户,公安部门即报即批、当日办结”。
更有城市将落户“门槛“放宽至中专,如沈阳“35岁以下中专以上学历人才实行‘先落户后就业’”;郑州更是推出中专以上学历“零门槛”落户。
吸引人才,不仅是选择性的吸纳,更是包容性的反哺。一个现象是,许多城市在吸纳大量外来人口、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将部分财富用以解决对称的公共服务建设。
比如现在城市化进程中,拆掉城中村让外来人口不得已搬到更远的地方;;一刀切地整治城市中的小店和摊贩……
大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升,最终会让一些劳动者不得不离开。而这些人,大多为服务行业工作者,哪怕是补鞋、修水管等工种,因为拥有特殊技能,在不断变得智慧的城市也不可或缺。
其实,很多人来到一个城市工作、生活,吸引他(她)的除了职业上升空间,还有很大比例是一座城市的烟火味。爱上海,爱家门口的“烟杂店”,街角的葱油饼;爱北京,爱法源寺的钟声、牛街的叫卖、陶然亭的芦苇;爱成都,爱银石广场的地下商场,耳朵边循环播放的“进来吃钵钵鸡嘛,妹儿”BGM……
“让这个世界转起来的是那些每天都有工作可做的人们。要像对待国王一样对待他们。”对每一座较劲吸引人才的城市而言,这句话值得思考,一个城市能走多远,其实就根植于它自己提供的生产、生活土壤。
上一篇:万亿级预制菜市场,谁能突围?
下一篇:第一次做收银员的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