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企业给安置点送来可口的饭菜。 记者 赵同增 摄
老伙计坐在一起打牌聊天,小朋友在球场奔跑玩耍,年轻人忙着打扫卫生整理衣物……7月28日上午,记者看到,来自卫辉市、牧野区和红旗区的360多名受灾群众,在临时安置点新乡市红旗区种德小学生活平静有序。
“俺在这儿住得好、吃得好,心情也不错!”家住红旗区洪门镇滨湖社区印染厂家属院的刘红英老人今年89岁了,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拉着记者报起这几天吃过啥:炖牛肉、大香肠、软面包,香蕉、苹果、橘子等水果随吃随拿。老人幽默地说:“这儿的饭菜香,我能多吃两三碗,都重了好几斤哩!”
几天前,老人心情可没这么好。7月24日,过腰深的洪水涌进印染厂家属院,老人受到了惊吓。虽然当天下午,她就被转移安置了,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又实在是想家,一直情绪不高,一开口就掉泪。
经历了洪水围困、财产损失,其他受灾群众和刘红英一样,心情低落。
据安置点负责人、种德小学校长李灵利介绍,全校教师和红旗区从其他区属小学调配过来的教师,形成了60人的志愿者“班底”。80名左右的爱心人士,也纷纷赶来进行志愿服务,平均每3名受灾群众就有1个“服务员”。
为让群众走出受灾“阴影”,志愿者使出浑身解数。设立心理健康室,邀请心理师优先为儿童进行个性化心理疏导,再为成年人集中“上大课”;根据受灾群众不同年龄、不同身体情况,组织开展有益的户外活动;给年轻力壮的群众安排工作,布置他们搬运整理物资、保持环境整洁等任务,充分参与到安置点的运转中来。
这些活动的开展,减少了大家的陌生感、隔阂感,增进了理解互信,“家”的氛围浓厚起来。
种德小学没有食堂,无法提供热乎的饭菜,光靠方便食品可不行。附近的亿雅书院幼儿园主动与学校对接,每天义务提供早晚餐,还提供150—200份午餐;广府记餐馆、老农民餐馆也加入进来,每家各自提供100份午餐;同来顺餐馆还为少数民族受灾群众,贴心地提供40份清真饭菜;还有爱心人士经常送来自家的饭菜,让群众和志愿者吃得饱、吃得好。
为让群众在安置点过得舒服舒心,红旗区除先行为种德小学配备582张折叠床,配发洗漱用品等生活物资之外,还建立“绿色通道”,根据需求随时为群众添置“家当”。记者采访时,该区刚为种德小学新安装10部热水器,满足了群众“洗热水澡”的当务之急。
“俺想到的,安置点都有;俺没想到的,安置点也有,人也和家人一样亲!”51岁的牧野区牧野镇前辛庄村村民贾会霞,说出了和刘红英同样的感慨。(记者 赵同增 本报通讯员 贾红)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