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读特】
春雨绵绵,各种野生蘑菇破土而出,大量生长。为有效遏制和防范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4月1日,“玩转科普 · 疾控的那些事儿”——珍爱生命·禁采勿食毒蘑菇大型科普活动在宝安区凤凰山广场举办。
针对每年都会出现的误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宝安疾控每年都会多种形式进行预防毒蘑菇中毒健康科普宣传。而活动现场所在地凤凰山森林公园,正是华南地区有名的毒蘑菇白毒伞(致命鹅膏)的生长地。白毒伞,以岭南毒王之称闻名“蘑”界。仅50克的白毒伞菌体的毒素含量,就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白毒伞生长在阔叶树林地上,常与藜蒴树伴生,郊野公园、路边绿化带较为常见。该种生长的时间为每年2月下旬至5月中旬,发生在“回南天”后,并伴随“回南天”到来的时间差异有所变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头上带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靴(菌托)”。号称“蘑界”头号毒王。
白毒伞,拍摄于宝安区凤凰山登山路
误食白毒伞不会马上出现中毒症状,潜伏期一般为6—12个小时,最长甚至达到24个小时,患者开始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此后会进入一个“假愈期”,如不及时救治,就会进入肝损害期,出现严重的肝衰竭,最后可导致多器官衰竭死亡。目前,白毒伞中毒在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只能采取及时催吐、洗胃及对症治疗等方法救治患者。因此“禁采误食毒蘑菇”宣传,可以说是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常态化工作。
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所长王舟表示,我国毒蘑菇种类繁多,形态与颜色多种多样,单靠形态特征辨别是不够的,特别是有些有毒种类与无毒种类非常相似,非专业人士难以区分。民间以“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蘑菇有毒”“煮熟后银针试毒变黑有毒”等方法鉴别,是不可靠的。科学的鉴定方法是要对蘑菇的形态、生态、显微、DNA等特征才可以准确鉴定。所以市民千万不要去采集野生蘑菇,避免误食毒蘑菇引发食物中毒。
玩转科普·疾控的那些事儿活动现场。
本次“珍爱生命·禁采勿食毒蘑菇”主题活动,为“玩转科普·疾控的那些事儿”系列活动首发,后续将结合主题卫生宣传日陆续推出免疫规划、营养健康、食品卫生、传染病防制等主题的专场活动。
市民参与游戏现场。
宝安疾控别出心裁地将怀旧经典游戏超级玛丽,融合到“珍爱生命·禁采勿食毒蘑菇”真人比拼活动当中。本次活动采用了大型地贴跑道,将超级玛丽游戏平面化,参与游戏的市民首先要通过“疾控小课堂”展板区学习,宝安疾控专家为大家讲解华南地区常见的毒蘑菇科普知识,告诉市民不要私自采摘食用野生蘑菇,让禁采勿食毒蘑菇的健康安全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按照真人赛道+盲盒的游戏机制,参与者将化身超级马里奥,肩扛布袋,头戴道具帽,开始一场寻找毒蘑菇的活动比拼,通过游戏过程巩固所学的健康科普知识,让这些知识牢记于心。
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获胜者颁奖。
今年,宝安疾控更是在凤凰山上白毒伞易出现地增加了宣传点位,普及白毒伞的形态特点和中毒的预防及救治常识,让“路边毒蘑菇不能采”这句话扎根市民心中,从而达到杜绝误食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的活动目标。
凤凰山公园山路科普点。
本次活动由深圳市宝安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监管局、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健康局主办,深圳市宝安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办,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卫生服务福永分中心协办,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原标题《春季,宝安疾控提醒市民小心毒蘑菇》)
编辑 秦涵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张雪松 三审 张露锋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志明 通讯员 严子惠 陈凤萍 文/图)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