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阳民间体育
1.武术
榆阳流行着广泛的体育活动。明、清时境内军籍人皆习武练拳,尤以榆林城内军籍食禄之家练武风气最盛,许多家院备有举石、刀枪棍棒、弓箭等供子弟习武,先后涌有武进士34人,武举人245人。清朝末年(1911)大兴“团练”,城乡习拳练武成风。镇川瓦岗寨的申老五(申风台)爱好武术,聚集乡人,延师教习,培养出许多有武木者。民国年间(1912——1949),榆林县城中小学开展拳操武术训练。
20世纪40年代,城内武术人员苏德贵(修钟表者,人称苏扁子)、陈国栋等收徒在莲花池畔培养武术爱好者,每年苏德贵在青云山庙会上进行武术表演,很受群众欢迎。50年代,只有苏德贵等少数人坚持练武强身。
70年代起,榆林城人朱安民(人称朱二爷,照看工地)、朱新民(人称朱三爷,照看棉花库),朱新民功夫了得,擅长洪拳,教一些弟子;榆林城牌楼上巷的尚启哲(人称老尚爷),擅长铁沙掌,教几个徒弟练八卦掌;愉林市党校老师梁希斋(关中人)、榆林人蒲生春、郭俊才,教一些弟子练传统武术。1972——1992年市体校武术协会成立后,教练惠永波,教一些学生练国标武术。县体校先后举办武术学习班5次,教练许运敏(又名许连仁),参加学习者多为城镇中小学生,共达170多人,习练武术有长拳、小洪拳、少林弹腿及剑、刀、棍、枪等。女子武术运动员张仙萍,1971年人选省武术队,1980年获全国传统拳二类冠军。90年代,亦有一些中老年人习练太极拳。2014年7月,馆主兼教练马奇伟(绥德人)创办灏德武馆,教中小学生练传统武术,亦教成年人习练拳击、散打。
民国时期开始,榆林城内有练气功者,多为中老年人。笔者外祖父在50岁时,因喝温冷粉浆饭(榆林名小吃),得下了严重的胃病,久治不愈瘦骨如柴,医生说活不到年底。他习练静功后,又多活了10年。90年代开始,榆林城盛行练养生保健功,有香功、******功(后被定为邪教)、中华养生益智功等,练功者达数万人。
2.赛马
流行于榆阳北草滩地的孟家湾、小壕兔、补浪河等乡。庙会或物资交流会期间,蒙汉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赛场,赛场上彩棚高搭,赏物高悬。参赛者多为蒙汉男女青壮年,他们衣帽整洁,精神抖救,个个骑乘着膘肥体壮的骏马。比赛以击鼓为令,号令一发,赛手们扬鞭策马,如箭离弦,马蹄腾空,尘土飞扬,观众掌声,喝彩声、击鼓声不断。先达预定目标地者为胜,每次的胜者再进行比赛,最后取胜者,按名次赏以绸、布、茶烟等物。比赛主要赛骑术、赛速度,也包括对马匹优略的比赛。
1950年后寨马一度中断,1986年耳林乡恢复了传统的赛马活动,每年农历7月15日举行全乡农民赛马运动会,本乡及邻近各乡镇一万多人观看,盛况空前。西北草滩地区的乡镇也每年至少举办一、两次赛马,并增加了一些新的形式和内容,如跑驴、拉羊、夺红旗等。
3.摔跤
俗称跌跤,劳动之余年轻人在田间地头、沙滩、打谷场上,不拘形式双双角力,观众呐喊助威,颇有乐趣,又可锻炼身体。形式有“砍腰大跤”“搂腰小跤”“让搂后腰”等。
20世纪80年代初,榆林县体委曾邀请内蒙摔跤队,在榆林灯光球场举行了蒙式摔跤表演赛,榆林青年兴起了学摔跤热潮。榆阳人党振祥(在西安工作)节假日回榆后,在市体校场地教一些人练正规摔跤。
4.棋类
榆阳城乡普遍流行下象棋,民国年间(1911-1949),在榆林城就经常举行象棋比赛,1940——1946年仅三青团组织举办象棋赛达15次。1950年后象棋活动更为普及,1985年县象棋协会成立后,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全县象棋大赛,并多次派代表参加省或全国的象棋比赛,为地方培养出很多象棋高手,如县药材公司的赵智奎等。
近年来,在榆林城的小街小巷路边,多能看到象棋小摊,下者、观者三五一群。而下围棋亦在一些群众中兴起,此外民间流行有“老虎吃子”“煮扁食”等简单棋子游戏,这类游戏多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进行,就地画棋盘,以石子、杏核等作棋子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