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 陈琼烨
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进一步收紧。办学资质、教师资质、资金监管等动作已开始在体育培训行业上演。
近日,上海市体育局会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上海市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标准》(征求意见稿) ,明确了机构设置、培训场地、从业人员、培训内容等标准,其中指出,将不再审批新的面向学龄前儿童的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此外,明确规定规定体育类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
这并非“双减”后地方首次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收紧。
去年11月,天津市印发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设置试行标准,要求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设立体育校外培训机构,应当办理“办学许可证”。同时,还要求严禁聘请在境外的外籍人员开展培训活动。
同年12月,体育总局办公厅印发《课外体育培训行为规范》通知(下称《规范》),对场地、设施、课程、从业人员资质、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文规定。《规范》明确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包括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培训机构、体育运动学校和学校体育社团等。同时,指出培训人员至少持有以下至少一种证书:1.体育教练员职称证书;2.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3.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颁发的体育技能等级证书;4.体育教师资格证书;5.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的人才评价机构颁发的体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6.经省级(含)以上体育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关证书。
班级规模方面,《规范》规定,原则上每班次培训的学员人数不超过35人,超过10名学员的培训应至少配有2名执教人员。
收费上,规定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单次向学员收取课程费用的时间跨度不超过3个月。
安全保障方面,特别提出鼓励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课外体育培训主体应根据自身规模配备不少于1名经过培训并获得急救证书的人员。
此后,各地也陆续出台相应的体育类校外培训标准。
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教育厅联合出台《浙江省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以下简称《准入指引》),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开办资金、法定代表和管理人员、场地设施、从业人员、培训内容等进行了严格规范。
浙江省体育局经济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浙江省内共有4864家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按照《准入指引》规定,接下来,新审批登记的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都需要符合指引的相关要求才能设立,而已设立的这些体育类培训机构,须在两年内按指引要求,重新审核登记。省体育局计划在白名单的基础上对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实施动态分类监管,信用评级定星。
目前已出台相关标准的各地基本都对注册资金提出了要求,规定原则上不少于30万元。
去年7月“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科类培训遭打压,体育类校外培训一度迎来“政策的春风”。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共有72.2万余家。2021年间,新增体育运动类培训相关企业为33万余家,下半年新增超13.8万余家相关企业。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7月,月注册量达到该年下半年最高值,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贵州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和浙江省。其中,位居第一的贵州省现存22万余家体育类培训相关企业,占比达30.73%。
体育培训行业之所以一度“抢手”,离不开国家层面出台的配套政策。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6年以来,青少儿体育培训行业的相关政策和官方表态共计11条,平均每年至少2条。
例如,2018年1月,体育总局、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指出要切实保障体育课时,严格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等;2020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启动体育素养在高校招生中的使用研究。
各地也陆续将体育重要性提升到中考分值层面。
早在2019年,成都就提出从2022年起,中考体育总分值由50分增加到60分。
2021年3月,深圳市中考体育成绩的权重首次从0.3(30分)增加至0.5(50分);7月“双减”政策出台后,江苏省发文要求逐步提高中考体育成绩权重,由过去不低于中考成绩总分的5%,到2025年提升至10%以上。
同年12月,北京明确将体育在中考中的分值比重增加至70分,考试形式包括过程性考核与现场考试两部分,后者新增新增乒乓球、体操、武术、游泳等14个项目。
目前,随着各地纷纷出台体育类校外培训规范,这个行业未来或也将面临严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