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茴茴
6月22日这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北京遭遇了罕见的高温天气。当晚的北京音乐厅却仿佛绿荫环绕、百鸟和鸣的自然界,在唢呐、笙、打击乐的多重配合下,青年唢呐演奏家张倩渊以高超灵活的演奏技艺,赋予唢呐经典名曲《百鸟朝凤》熟悉又富于变化的新生命力。
当晚,张倩渊携手其音乐挚友与学生,演出了吹打乐《海上丝路》,探戈风格的唢呐作品《恣逸》,陕北风格的唢呐作品《西北叙事曲》,贵州少数民族风格唢呐二重奏《树魂》(北京首演),唢呐、二胡、古筝、打击乐五重奏室内乐《敦煌回响》(北京首演),唢呐与声乐合作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作品《鸿雁——草原颂歌》(首演),《春度玉门关》(钢琴版首演)等多部作品。这些作品风格迥异、特色鲜明,是作曲家与演奏家共同促成的原创性成果。这也是张倩渊近几年努力的方向:通过演绎多种风格的新作品,展现唢呐这件乐器丰富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挖掘唢呐的现代化、国际化之路,让更多听众了解唢呐、喜爱唢呐。
大山里恣意的吹奏
台上的张倩渊英姿飒爽,气场全开,唢呐在她手下灵活多变;台下的她爱笑,落落大方、活泼爽朗,与唢呐高亢、外向的特点相得益彰。
1989年,张倩渊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6岁开始学习唢呐。从小到大,总会有人问张倩渊,一个女孩子,为什么会选择唢呐?她笑着说:“其实是唢呐选择了我。”小时候,贵阳市云岩区少年宫在当地较有名气,少年宫的文化艺术小学中午管孩子们一顿午饭,张倩渊的父母觉得孩子可以在学校里午休,就想送她去那里上小学。正好当时少年宫在组建少儿民乐团,规定每个孩子都要学一门民族乐器。张倩渊和妈妈去得晚,二胡、琵琶等热门乐器都满员了,只剩下唢呐。虽然是同学们“挑剩的”,但唢呐高亢嘹亮的声响效果,让性格大大咧咧的她既好奇又有好感。
说起自己学唢呐的经历,张倩渊的形容是“快乐”“幸运”。她的启蒙教师是执教贵阳市云岩区少年宫少儿民乐团的唢呐演奏家许伟,“许老师原来是长笛专业,所以他对我的训练使用了西洋管乐的理念和方法。小时候练琴好像也没觉得痛苦或枯燥,反而都很开心。”因为乐感好、进步快,张倩渊在许伟改编或创作的歌曲和乐队作品中,得到许多与学校乐队合作的独奏机会。练中学,演中练,让她小小年纪就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这种不断“晋级”的成就感,也让她始终葆有一份学习的快乐与动力。
为了不打扰邻居,张倩渊经常到父亲在贵阳郊区工作的地方练习。父亲的办公室在山脚下,为方便她练琴,父亲在山上搭建了一个简易凉亭。每逢周末或寒暑假的清晨,父女俩都会登上山顶练习。在很多人印象里,唢呐是民间艺人手中的“吃饭家伙”,学起来应该不难。实际上,这个乐器要学精吹好并不易,按孔、嘴型、指法、音阶、气息等基本功技巧的训练,不容一丝偷懒。光是学吹簧片,张倩渊就吹了一年多。山上树影婆娑、山风阵阵,站在山顶拔长音、练气息,有一种十分畅快的感觉。这种与大自然、小动物相伴练习的日子,不仅让她耐住性子打磨枯燥的基本功,也为她的演奏留下恣意、自然、畅快的底色。
小学三年级时,张倩渊的演奏水平已超过周围同龄孩子。许伟认为她是个难得的好苗子,把她推荐给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唢呐表演艺术家刘英。许伟带着张倩渊和她的父亲,三人坐着绿皮火车从贵阳到上海投师。听完她吹奏一曲,刘英对她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乐感非常满意,鼓励她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从此,每逢寒暑假,张倩渊就会在妈妈的陪伴下坐火车去上海跟随刘英学习,回到贵州,许伟根据刘英布置的学习内容再对她进行针对性指导。
1998年,张倩渊第一次见刘英老师
张倩渊的启蒙老师许伟和恩师刘英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2001年张倩渊一举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因为水平突出,还没入学她就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一是作为民乐考生,她在上音附中难度全国闻名的视唱练耳考试中表现出色,二是她考附中时演奏的作品不少已达到当时上海音乐学院唢呐专业学生的难度和水平。上音附中民乐科里很多人都在讨论,“听说刘英老师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小朋友,是一个从贵州来的小姑娘!”
良师名校熏陶下快速成长
1999年,张倩渊在贵阳与老师刘英同台演奏
回望求学之路,张倩渊认为上音附中是自己求学生涯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与恩师刘英在整个附中阶段给予学生的严格训练密不可分。在刘英门下,无论什么背景的学生都要经历从头开始的基本功练习,从气息、手指、唇舌的具体技巧到学习理念,从一条条练习曲到各地域的民间曲牌再到难度很高的乐曲,从作品风格到韵味的把握,6年时间为学生打下十分坚实的基础。这些训练使张倩渊日后不仅能熟练驾驭传统曲目,还能迅速掌握现代音乐作品的演奏。
除了日常期中或期末的考核,上音附中每学期还会为学生安排两次演奏会,大家排着队上去演奏展示近期学到的内容,接受众人的评判。“尤其是演奏练习曲,大家‘一耳朵’就能听出你最近练琴的状态,这意味着每个学生展示前都必须练习到可以上舞台的水准。”为了通过这样的定期检验,张倩渊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练习。因为练琴刻苦,她被老师和同学戏称为“琴魔”。直到现在老同学们偶尔还会调侃着回忆起,那时每天清晨6点被她的唢呐声叫醒的“恐怖”。
上音附中大量的对外演出交流活动,也为张倩渊提供了舞台。刚入校她就跟随附中团队到德国汉堡演出交流。附中第一学年,她代表学校参加“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音乐节以往不给15岁以下的参与者设置奖项,但由于她表现出色,组委会专门为她颁发了一个“少儿特别奖”。此后,张倩渊在校内外都获得众多独奏演出的机会,日常训练的内容在舞台上得以及时检验,对她而言也是一种快速进步的方式。
当时国内没有太多唢呐比赛,而唢呐恰好是一件世界性的双簧乐器,刘英鼓励张倩渊出国参赛,多交流、多锻炼,开阔视野。高二时,张倩渊到维也纳参加第35届国际青年艺术节比赛,获得金奖,这次获奖也开启了她与上音附中民乐团频繁合作的经历。此后,张倩渊于2008年参加英国威尔士兰格伦国际音乐节比赛和2011年乌兹别克斯坦国际音乐节比赛,均获得金奖。她还成为上音附中第一位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毕业生,上音附中民乐团用一个学期的乐队课程,为她的独奏音乐会进行伴奏排练。2007年,张倩渊以民乐系第一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又以优异成绩保送至研究生部,成为当时国内惟一一位唢呐专业的公费研究生。
唢呐界惟一“金钟”“文华”双金得主
附中阶段多次国内外比赛的历练,为张倩渊积累了丰富的参赛经验。200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读大三,年仅20岁的张倩渊参加第七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器乐大赛首届民族管乐比赛,一举夺得金奖。2012年,研究生二年级时,她参加全国文华艺术院校民族器乐大赛,又获最高演奏奖,成为目前唢呐界惟一的“金钟”“文华”双金获得者。
2012年,张倩渊演奏唢呐协奏曲《敦煌魂》
金钟奖、文华奖都没有设置单独的唢呐组别,而是将多种民族管乐器归为一组比赛。张倩渊参加金钟奖比赛时,是唢呐、笙、管子归为一组,比赛选手年龄跨度很大,最小20岁,最大42岁。她既要和同专业参赛者进行技艺上的竞争,还要和其他民族管乐专业进行艺术表现的较量,同时还要和年龄大一些的选手进行舞台经验的比拼。决赛时,唢呐选手只剩张倩渊一个人。虽然紧张无法避免,虽然年纪尚轻,但多年的专业训练、丰富的舞台经验,以及老师的专业指导、鼓励打气,给予张倩渊一种底气,帮助她以一种较为平稳的心态应对和完成了这场国家级大赛,并获得金奖。
在获得文华奖金奖后,张倩渊发现这两个国家级奖项对自己的专业能力固然是一种肯定,社会对她的审视与要求也随之提高。最明显的变化是演出时节目单和主持人对她的称谓,由以前“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唢呐专业学生张倩渊”,变成了“青年演奏家张倩渊”。这让原本就对自己要求很高的张倩渊不断重新审视自己,在演奏上更加追求极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
这样的自我要求直到她成为中国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后依然没有改变。在平衡好教学与演出的同时,她依然保持着每天高强度练琴的习惯,每天晚上6时至11时,只要没有工作或其他安排,她都在练琴。面对自我要求如此严格的老师,她的学生每次上课前如果练习不够都不敢来回课。张倩渊觉得,学生其实是教师艺术生命的延续,自己成长于刘英老师的严格要求之下,如今自然也会用高标准训练学生。即便现在,刘英给她打电话依然会嘱咐她:“每一次的演出都非常重要,你不能松懈,一定要认真对待每件事情。”
挖掘唢呐的不平凡
张倩渊的恩师刘英是一位植根于民间,同时具有创新、开拓勇气与眼光的唢呐演奏家。作为唢呐与交响乐合作的第一人,1989年,也就是张倩渊出生的那年,刘英在上海演奏了作曲家朱践耳的唢呐与交响乐作品《天乐》。二十多年过去,这部作品至今听来仍不失现代感。老师身上这种传承传统又勇于突破的精神一直影响着张倩渊。经过实践探索,现在她认为,唢呐已不仅是一件民族乐器,它与任何一件西方乐器一样,是一个音色的载体。而她的任务,是去挖掘唢呐更多不为人知的可能性。
张倩渊演奏朱践耳的唢呐与交响乐作品《天乐》
张倩渊深知新作品对乐器发展的重要性。在演绎好传统作品的同时,她不断对现代作品进行尝试与挑战。2012年,还在读研究生的张倩渊在上海当代音乐周演奏了作曲家秦文琛创作于1996年的唢呐协奏曲《唤凤》,作品以古老传说中美丽的凤凰为象征,呈现一种民族的精神和气质。生于内蒙古的秦文琛在这部作品中融入了对草原生活的眷恋与向往,这种情感和作品中呈现的大量大自然元素,让从小在大自然中恣意演奏的张倩渊有很深的共鸣。演出后秦文琛表示,张倩渊对《唤凤》的演奏和呈现出的状态,正是他想要表达的感觉。
此后,她多次演奏这部作品,获得音乐界的普遍赞誉。通过《唤凤》以及其他现代作品,张倩渊逐渐感到二度创作是一把双刃剑,“演好了作品就活了,没演好,作品就可能只是音符的呈现。”“演好”有两个层面,首先是演奏者的技术功底,能具备展现作品的技术;其次是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能从谱面挖掘出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内涵。在张倩渊看来,二度创作不是异想天开,而是有根源的、能立得住的。为此她非常注重与作曲家的沟通,沟通有当面的,譬如首次演出《唤凤》时,她多次从上海飞到北京看作曲家的相关演出,与作曲家交流看法。沟通还有侧面的,她会看作曲家的传记、访谈,了解其成长经历,从中分析作曲家的艺术追求方向。每次排练,她都会不断与作曲家沟通呈现的效果是否是对方想要的。这些努力使得张倩渊对多部现代作品的诠释都获得了作曲家们的好评。
2016年,张倩渊在维也纳参与拿索斯录制的秦文琛协奏曲专辑
2018年5月19日,北京现代音乐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