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竹笛
竹笛作为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与外国的笛子的声音截然不同,即使远远听到便知道这是笛子的声音,这就是它特有的音色决定的。那笛子的音色到底是怎样的呢?每当问到学生这个问题时,孩子的回答总显得不一样。因为,笛子的音色是变化统一的。下面我讲的可要认真读,这些可都是干货。
笛子爱好者大都知道,笛子有三个音区,即低音区、中音区、高音区,然三个音区的音色略有不同,即低音区的浑厚饱满、中音区的清脆明亮、高音区的通透高亢,总的来讲笛子的音色是清脆明亮的,因为我们大部分演奏的音区在中音区多些。
经常有成人学生来咨询,为什么我的音色总是很闷?为什么不好听?其实三个音区的差异性并没有影响它们音色的统一,我们在吹奏过程中一定要按照三个音区应有的音色去练习,务必达到浑厚饱满、清脆明亮、通透高亢。那如何达到呢?那就是把笛子吹“通”,通,很重要!
何为通?其实就是通过口风的气息能够最大程度的把笛身灌满,找到笛子的共鸣点,即发音点。通过发音点发出的声音轻松、纯净、音质音色截然不同。
那下面,我们讲解如何吹奏出理想的音色?
首先,演奏口型。口型直接关系到乐器发音是否优美?音准是否精准?强弱控制是否分明?笛子的演奏口型是由唇部肌肉与面部肌肉协同完成的,总的我们可以发“Yu(一声)“来找位置。这里的口型不仅仅只是外观,而是包含了风门、口风、嘴劲、气流方向角度四个要素,只有将这几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发音。在这我们主要讲解两点:风门、气流方向角度。
【一】风门。我们吹奏时上下嘴唇之间通过气流的“椭圆形”小孔叫做风门。风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高低不同、强弱不同而变化。对于初学者来说,低音风门需要放大,高音时需要缩小,强音时需要放大,弱音时需要缩小。但这规律并不唯一,尤其气息控制到了一定程度后,我们在吹奏低音时口风或许会缩小,因为牵涉到了口腔的变化,这个作为后话再讲。
【二】气流方向角度。呼出的气流与笛孔水平方向所在平面的夹角为气流方向角度。可以看我做的图。
截面示意图
气流角度或是呼出的气流方向是随着音高而变化的,低音朝下、中音往上些、高音往前些。其实我们所说的共鸣点、发音点,就是正确气流方向冲击到竹壁的点。而角度的恰达运用不仅可以美化声音,还可以节省气力、调整音高保证演奏音准。一般来说,按照音区的不同,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间角度。如下3D示意图:
不同音区气流方向角度
一、【低音区】气流方向与笛孔水平面的夹角要稍大些,大概在∠50°-65°左右;
二、【中音区】气流方向与笛孔水平面的夹角中等角度,大概在∠35°-50°左右;
三、【高音区】气流方向与笛孔水平面的夹角相对较小,大概在∠20°-35°左右;
四、【强音】口风粗重,气流相对急,音易高,气流方向与笛孔水平面的夹角稍大些较为适宜,即气流方向适当往下。
五、【弱音】口风细小,气流相对缓,音易低,气流方向与笛孔水平面的夹角稍小些较为适宜,即气流方向适当往上些。
总之,要想获得一个理想的音色和精确的音准,需在风门、口风、嘴劲、气流方向角度四方面的有机结合、协同配合。那如何轻松吹高音呢?许多初学者感觉想要吹高音需要用非常大的力量,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常用的方法,实际上这个感觉是有误差的,因为音量音高并不单纯靠力量决定。音量是由正确灌入吹孔的气量决定,而音高是由气流速度的快慢决定,而气流速度的快慢由风门、口风、腹部力量、口腔大小协同产生,因此,我们所追求的悠扬的音色,实际上是寻找气流方向角度、气流速度的完美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