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采写的主人公是一位与“乒乓外交”有关的体育风云人物。“乒乓外交”是指1971年期间中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活动。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也加速了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步伐。
今年的5月28日初夏之夜,在上海市老体协乒乓球协会和缘梦乒乓球俱乐部顾问孟勇麟先生邀请的聚会上,佰瑞福高鹤董事长、陈石副总经理、上海市老体协篮球委员会和长跑健步走委员会谈建华主任、缘梦乒乓球俱乐部周幼华主任、原上海市老体协常务副主席颜雅珍女士等出席聚会,我和他们一起荣幸地见到了著名世界乒乓球冠军、乒坛名将郑敏之女士。
她的一头齐耳短发和炯炯有神的眼睛、轻盈的体态和干练的英姿与我们四十多年前在银幕上见到的郑敏之几乎完全一样。令我记忆犹新的是,在郑敏之老师等我国的一批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为“乒乓外交”做出贡献的1971年,还在读小学的我,就从电台、报纸上关注起郑敏之等乒乓球运动员的名字,因我的姓名中也有一个“敏”字,我对郑敏之就更为关注。
尤其在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的纪录影片中见到1971年3月至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运动员们为国争光的骄人风采,特别是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运动员们的接见,使我从小就对郑敏之老师崇敬不已。
郑敏之
今天终于见到了学生时代的偶像,我情不自禁地向郑敏之老师倾吐了心曲,郑敏之老师也在对昔日乒坛生涯的回忆中让我们在座的各位分享和重温了她的幸福时光。
晓鹿:今天能见到郑敏之老师,我感到非常幸福。你是出生于体育世家吗?
郑敏之:我父亲是一位体育爱好者,他特别喜欢打乒乓球。有一次在上海静安区一个群众乒乓球房,我爸爸在跟人家打球,无意中我也去看我爸爸打球了。我爸爸就叫我打了几下球,他一看我打球还有点儿灵气,我爸爸就开始启蒙教我打乒乓球了。
晓鹿:当时大概几岁?
郑敏之:可能是九岁左右。
晓鹿:很不容易,因为起先肯定是一边读书、一边业余训练吧,后来是怎么逐渐走上专业道路的?
郑敏之:那时肯定是要念书的。我爸爸就在球房里辅导我,辅导到一定的程度,他感到自己的水平不能教了,于是就去拜见上海的乒乓球高手。我在静安区体校得到过李张明老师的辅导。当时在上海市体育宫有一位乒乓球元老戴龙珠老师,是五十年代的冠军,我爸爸亲自去找她,希望她能够吸收我加入她的团队,来教我打球,后来我就进入了上海市体育宫的一个集训队。
1971年5月1日,毛主席、周总理接见郑敏之等我国乒乓球队运动员
晓鹿:可以说是知子莫若父,是父亲发掘了你打乒乓球方面的天赋,全力以赴地培养您。
郑敏之:是的,我在学打球的时候,我父亲很有超前意识。那时候在上海,乒乓球运动开展得很好,我们经常邀请外国乒乓球队来上海访问和比赛,有匈牙利乒乓球队、罗马尼亚乒乓球队等。
我父亲为了培养我,就买了门票,让我到上海体育馆去看他们训练。那时,我很早就见到了匈牙利的西多,他是国际乒坛上非常优秀的运动员;还有罗马尼亚的亚历山大鲁,也非常有名;以及第26界世乒赛单打亚军、匈牙利女选手高基安。
我父亲一边看一边就对我说:“你看他们的横板削球是怎么削的?他们的攻球是怎么攻的?”我父亲就是这样,买了门票让我去学习。我还记得,我国乒乓球选手容国团荣获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后到上海来访问、参加比赛,我父亲也买了门票带我到淮海路体育馆去看他们打球。
我从这些优秀运动员身上,吸取了他们精湛的技术。容国团后来也成为我的教练,他带领我们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赢得了第一个世界冠军。
1965年,中国队首夺世乒赛女子团体冠军,左起梁丽珍、郑敏之、容国团、林慧卿、李赫男
晓鹿:你从他们身上得到鼓舞,立志要成为一名优秀专业的运动员。这大概是五十年代?
郑敏之:应该是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我很小除了正规的业余训练外,我父亲还带我到群众性的乒乓球场馆去参加比赛。有时他与成年人比赛,他不打,他让我与成年人打,与高手过招,使我从小就积累了场上比赛的经验。所以,到国家队以后,我在赛场上沉着冷静,比在科班、温室里训练的运动员进入角色要快,这是以往挑战带来的优势。
晓鹿:在你的乒坛生涯中,我国的“乒乓外交”一定是您记忆最深刻的吧?
郑敏之:“乒乓外交”起于1971年3月至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断了两届后,中国乒乓球队在名古屋世乒赛上回归。毛主席、周总理高瞻远瞩,他们用小球来推动世界。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作为“乒乓外交”互访的运动队代表之一,我感到非常光荣,我们正好赶上了这个契机。
晓鹿:郑敏之老师,我感到您的乒乓球生涯很长,参加了很多届重大比赛。
郑敏之:我从1960年进入国家队以后,先是参加了第27届、28届世乒赛。28届世乒赛是我和林慧卿最鼎盛的时期,我们获得了女子团体世界冠军。之后文化大革命停了四年。到1971年,我们的队伍又重整旗鼓,毛主席和周总理指示中国乒乓球队一定要到世界上去,我们不能因为文化大革命而中断国际往来。所以我们又拿起球拍,从1971年开始,我们还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翻开了“乒乓外交”的新篇章。
我和郑敏之合影
晓鹿:当年有许多电影纪录片记载了这一辉煌历史,很多人看了都非常激动和自豪。
郑敏之:我们这一代人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培养,确实感到非常荣幸,我们得到的是正能量的教育。我们的乒乓球队就是在周总理(周恩来)、贺老总(贺龙)、叶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
我记得很清楚,在开展“乒乓外交”的那一年,1971年5月1日,周总理接见澳大利亚乒乓球队,我和徐寅生、梁戈亮、张燮林、梁丽珍,都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就在那一天,我万万没有想到,周总理在人群中把我找到,总理拉着我的手去见毛主席,这是多么大的荣誉啊!
周总理带着我见到了毛主席,总理特别高兴!他说:“你们乒乓球队留下来,我们要和你们拍照。”我为这么高的荣誉而欣喜!邓大姐(邓颖超)搂着我的肩膀说:“你们真了不起啊,你们的小球震动了地球!”
事后我才领悟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发展的道路,并为后来新中国的国际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那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代表乒乓球队见到毛主席,这是我终生难忘的!
晓鹿:我们非常荣幸,分享了你如此辉煌的记忆。同时令我欣喜的是,郑敏之老师的形象与以前银幕上一样。你这样年轻的状态是如何保持的?
郑敏之:其实我们这代人都经历过坎坷,打球也有打球的坎坷,我们还经历过文革的动荡。好在运动员还是比较开朗,关键是心态,心态和天气一样,会有阴晴圆缺。每个人都会有困惑,但仍要战胜自己。
聚会者合影
晓鹿:你现在仍在为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做出重要的贡献。
郑敏之:我退休以后在上海与市老体协一起,在上海体育界开展了许多公益活动,如上海市青少年乒乓球比赛、上海市中老年乒乓球比赛;与上海市教委合作,开展了上海青少年书法绘画比赛、上海中老年书法绘画比赛;并与上海市老体协合作举办了七届“敏之”杯上海和港澳民间乒乓球比赛。
晓鹿:郑敏之老师以实际行动继续为乒乓球事业做出贡献,在这方面,您还有哪些希望和要求奉献给我们的听众朋友?
郑敏之:我是1945年出生的,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是不错的,既能保持以前良好的传统,又能接纳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比较理性不盲从。在微信的阅读上,在和朋友的交往方面,我都是选择对自己有正能量作用的内容,喜欢结交智商比我高、品德高尚的朋友,能帮助我充电加油。
晓鹿的思考:
在这次聚会中,郑敏之老师始终谈笑风生,时而幽默风趣、时而风轻云淡,她的热情感染了大家。作为一名为祖国赢得了荣誉的世界乒坛名将,郑敏之的孝女之心也溢于言表,她深切缅怀父亲对她的启蒙教育,又衷心祈福百岁高寿的母亲!父母亲从小对她的培育熏陶慰藉着郑敏之珍贵的家国情怀。而她的教练容国团的名言“人生能有几回搏”,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晓鹿 第一财经广播资深主持人
编辑:张添翼
监制:王俊稷
声明:本文系第一财经广播微信公众号独家内容,转载前请联系后台授权。
长按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第一财经广播”
上一篇:乒乓球技术的教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