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通过“造反”掌握上海市委大权的几个人,左起: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徐景贤、王秀珍,
1967年,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在上海发动“一月风暴”,继而夺取了上海市委大权,之后的几年里,几人在上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致使一大批老同志受到他们的迫害。
他们异军突起成为政治明星,可是他们却辜负了组织信任,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做了不少错事,这也注定会受到人民的审判,那么几人后来的结局又如何呢?
王洪文
王洪文是文革时期的红人,他发起组织“上海司令部”当起了司令。后来勾结张春桥、姚文元制造上海风暴,刮起夺权风。
1968年,原本只是一个国棉厂小主任的人物,一跃成为上海市委第三书记兼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九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到了1973年的十大,王洪文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务委,一跃成为党内二号人物,年仅38岁。
王洪文是时代造就的宠儿,来的快去的也快,登高跌必重,仅仅3年后,他的命运就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976年,四人帮被粉碎,作为四人帮成员之一的王洪文被隔离审查,办案人员到王洪文的住所搜查证据,发现王洪文的生活异常腐败。
搜查出高级雪茄烟35条、酒心巧克力糖60盒、酱菜罐头20多瓶,人民大会堂员工福利茅台若干,
此外,还有彩色电视机、红旗牌高级照相机、高级汽手枪、高级手表、石英电子手表、太阳能打火机等大量轻工产品,可谓极端奢靡腐烂。
后来,特别法庭对王洪文审判时,警卫员王爱清在法庭中义愤填膺地说道:“这和过去欺压百姓的地主,资本家有什么区别!
1977年7月,王洪文被开除党籍,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1月,特别法庭判处王洪文无期徒刑,
1986年,王洪文患病后入院治疗。1992年8月3日在北京病故,终年58岁。
王洪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工人成为副主席仅用了几年的时间,然而,几年后又马上跌入谷底,牢底坐穿,真可谓是跌宕起伏。
张春桥
张春桥1917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巨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其父张开益是长期为国民党、日寇效劳的反动官僚、汉奸。他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期间,曾充当国民党特务,积极进行反共活动。,
1933年春,张春桥伙同国民党复兴社人员在济南发起成立外围组织“华蒂社”。意思就是“中华法西斯蒂”,在此期间,张春桥积极为华蒂社发展组织、撰写文章,进行反动宣传。
1937年抗战爆发后,让张春桥有了弃文从武的想法,一路辗转于1938年到达延安。
期间,张春桥隐瞒个人有加入反动组织的历史,骗得组织信任入党,当时我党知识分子少,像张春桥这样有文采的人,当然是求之不得。
此后,张春桥主要从事革命的宣传文化工作。曾在晋察冀解放区先后担任《晋察冀日报》和《石门日报》主编。
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张春桥随军南下到上海工作,当时他只是上海市的一名基层干部,担任了《解放日报》副社长,主要从事宣传方面的工作。
不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张春桥得到一个人的大力提拔,这个人也堪称是张春桥的“伯乐”,他就是时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
建国后,柯庆施在江苏省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就被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由于柯庆施不熟悉上海的干部,所以一开始并没有贸然提拔张春桥,
直到1955张春桥升任《解放日报》总编辑后,把《解放日报》办得有声有色。
此时,柯庆施才发现了张春桥在宣传方面的才能,巧合的是,这一年,《解放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让柯庆施对张春桥更加刮目相看。
在当年8月,张春桥就被调到上海市委文艺工作部担任部长,两年后,张春桥升任专职常委,成为柯庆施的秘书。
1958年,张春桥发挥了自己在宣传方面的长处,写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让他得到不少高级领导的赞扬的同时,张春桥的名字也开始进入高层视线。
1963年2月下旬,一位“女客人”南下住进上海锦江饭店,柯庆施把张春桥引荐给“女客人认识”,这是张与她的第一次见面,两人相谈甚欢。
结识“女客人”之后,张春桥发觉,一旦得到她的青睐,飞黄腾达指日可待。为投其所好,张春桥抓起“京剧现代戏”,因此博得一个雅号:“两出戏书记”
文革开始后,张春桥的职位果然如同飞黄腾达,先是担任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军委常委、等职,
1975年,张春桥从进京任职,担任副总理、总政治部主任。在第九届、十届党代会上当选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
他伙同江青等人疯狂对老帅、老将发起攻击,残酷迫害老干部,制造一系列冤假错案,是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
1976年10月,张春桥作为四人之一被隔离审查。1977年7月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张春桥站上了特别法庭审判席。
在庭审上,张春桥态度十分不好,自始至终一语不发,甚至歪脖子瞪眼,大有藐视法庭的意味,正是他恶劣的态度,受到法律的严惩,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改为无期徒刑。
1997年12月减为有期徒刑18年,1998年1月,张春桥因病被保外就医,
晚年的张春桥和儿女们住在一起,在儿女子孙的陪伴下过得十分安逸,享尽天伦之乐。
2005年4月21日,张春桥因病去世,终年88岁。是几个人中寿命最长的一个。
姚文元
姚文元祖籍浙江诸暨,1931年出生于上海,因为他写的一手好文章,先后担任过《萌芽》杂志、《文艺月报》编辑和《解放日报》编委。
1965年,姚文元被上海的张春桥看重,当时为了批判《海瑞罢官》,江青到上海寻找“笔杆子”,姚文元就在那个时候与江、张等人走到了一起,后面姚也进入文革小组担任组员,成为江、张对外的笔杆子。
1976年,“四人帮”垮台后,姚文元也被隔离审查。1977年,姚文元被永远开除党籍,并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81年,姚文元被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
据透露,姚文元在入狱后,“不像江大吵大闹,也不像张那样沉默不语,他是每天读报、看书、写检查,谈自己的认识,要与他们划清界线,有时候还会对报纸上的事件提出一些看法。
1996年,姚文元刑满释放出狱。是几人中唯一活着走出监狱的,当时他已经65岁了,已不再是那个有人前呼后拥的领导,而是一个双鬓斑白的普通老人。
在姚文元被捕之后,他的妻子和女儿都搬出了机关大院,回到浙江老家,住进了普通的民房。另外工作也换到别的地方。
姚文元知道家人的受苦都是因为自己,好在他的妻子金英也理解,并未与姚文元离婚,始终等待着姚文元刑满出狱。
可惜的是,在姚文元出狱的前一个月金英就去世了,夫妇二人未能团聚,后来姚文元一直和女儿生活在一起,第二年,姚文元在上海青浦区福寿园为妻子建了一个墓。
2005年12月23日,姚文元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是几个人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他临终前,告诉女儿:我死后将我和你母亲葬在一起,生前不能亏欠她太多,死后我要与她做伴,还有不要给我立墓碑,更不要刻关于我信息,
徐景贤
徐景贤1933年出生在上海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家境殷实,吃喝不愁,而且其父亲徐宗俊是我党早期的地下党,用教师的身份作为掩护,在上海教育界具有响当当的名声。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徐景贤自然受到良好的教育,他早年曾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读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是全校第一批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还成为南模通讯组的组长。
1951年,18岁的徐景贤高中毕业,他本来已经考上了大学,却撕掉通知书,毅然决然地报名参加了市政建设干部训练班。
当时建国不久,需要大量有文化的干部,像徐景贤这样的有知识,政治起点又高的,自然是成了重点培养对象,
当时他年龄虽然不大,却素有才名,早在高中时代,就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有的甚至获得过文化部颁发的优质创作奖。
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同志正是看重徐景贤的才华,才将他安排到宣传部门锻炼成长。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决定才有了后面的事。
正因他表现突出,于1963年4月入党。更是被调到市委担秘书。但这一切都在他上调至“上海市委写作班”后戛然而止,这个“写作班”是在张春桥、姚文元的直接授意下成立的,徐景贤进入后,担任党支部书记,
这个班后来俨然已经成为了“四人帮”的一支“炮队”,而徐景贤成为了攻击市委的急先锋。他让一大批干部倒在了他的笔杆子之下,
在市长曹荻秋受到冲击时,徐景贤为了找到所谓的“证据”,就从那些文件中咬文嚼字,曹曾写信为申诉自己时,却被徐给扣押下来,导致曹荻秋长期被关押,1976年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这件事后,徐景贤日益得到重用,扶摇而上,成为上海滩炙手可热的人物。1970年,徐景贤出任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随后又成为上海市委书记。
在那期间,上海前两位领导是张春桥、姚文元,为此,人称徐景贤为“徐老三”,而张春桥、姚文元,还有后来的王洪文都已到北京工作,只是挂名上海,所以徐景贤就成了上海头号人物。
几年后“四人帮”就被粉碎了,可他还是执迷不悟,妄图武装对抗中央派到上海的工作组,幸亏工作组雷霆出击,各个击破,及时粉碎了“四人帮”上海余党,徐景贤也被撤销所有职务并立即隔离审查,
1980年,徐景贤被开除党籍,随后被最高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并关押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后因身体原因在监狱服刑16年后,被“保外就医”。
1995年5月,徐景贤刑满释放继续居住在上海,由于没有退休金,只能与家人住到一个破旧的小楼,日子过得很清贫,他在闲暇之余写了一本名为《十年一梦》的回忆录,书中有着他对过去的忏悔。
2007年10月,徐景贤因病在上海逝世,终年73岁,根据他临终的遗嘱,把他遗体捐献给复旦大学医学院。
王秀珍
王秀珍1935年1月生于辽宁辽阳一个贫穷家境,都是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王秀珍很小就成了家里姐妹的老大,小小年纪就承担起家里的部分劳动。
抗战胜利后,获得新生的王秀珍,在当地党组织的帮助下进了小学学习,对于这个迟到的学习机会,王秀珍十分珍惜这个。
她进入学校后,学习上极为刻苦。仅仅两年的时间,她就学完了小学六年的课程,达到了高级小学毕业的水平。
建国初期,国家为了解决人民缺衣少被,解决就业等问题,决定在各地大力发展纺织业,辽阳也不例外,当时急需大批工人,当时考虑到王秀珍的家庭情况,就给了她们家一个名额。
王秀珍十分珍惜这份工作,一心扑在工作上,不仅埋头苦干,而且谦虚请教,刻苦钻研生产技术。所以,王秀珍的进步很快,单人的生产量全车间第一,质量更是最好。
王秀珍因为技术好,让她每月的工资达到五十多块钱,够她们一大家子生活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领导的话,“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工作,为新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正是王秀珍日以夜继的埋头苦干,先后被评为“生产建设积极分子”,“辽宁省的劳动模范”等荣誉。而她的一举一动也被组织看在眼里,不但批准她入党,还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1956年8月,王秀珍在组织的推荐下,报考了上海纺织工业学校。这是当时中国在纺织技术理论方面水平最高的学校。该学校虽然是中专。但学科齐全,学制和大学本科相同。
因为王秀珍是劳模,政治起点较高,入校后,又受到校领导的关注,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团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团总支部委员、民兵排长等职务。
王秀珍毕业后,被安排到上海国棉三十厂工作,可是因为外地人缘故,她在厂里过得并不如意,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处处受到排挤,工厂的领导故意针对自己。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王秀珍作为有为的青年人,成为红极一时的人物,她在工厂张贴大字报,批判工厂领导,
就在“串联”过程中,认识了老乡的王洪文,有了王洪文照顾,王秀珍开始平步青云,并在1970年担任了上海市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担任上海市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成为地方的高级干部。
可是当时王洪文等人虽然也在上海身居要职,但他们平时都在北京工作,上海市的主要事务都交给了马天水、徐景贤以及王秀珍。
这段时间里,王秀珍靠着自己手中的权力,致使大批干部遭到陷害。其中市长曹荻秋在受到冲击,他曾写信申诉自己的问题,却王秀珍扣押下来,导致曹荻秋长期被关押,1976年在狱中被迫害致死。
在粉碎“四人帮”后,王秀珍还是执迷不悟,妄图武装对抗中央派到上海的工作组,幸亏工作组雷霆出击,各个击破,及时粉碎了“四人帮”上海余党,王秀珍也被隔离审查。
然而,就在王秀珍等人被隔离审查中,他们交待了同丁盛谈话的内容,说是丁盛向他们说过“以后会打内战”,“60军我调不动,很担心”这样的话。
由于有王秀珍等人的证言,组织认为丁盛与四人帮有所牵连。丁盛也因此被撤销所有职务,并且接受审查,1982年又被开除了党籍,
当审查结论下发之后,丁盛就不断的写申诉书,可都石沉大海没有一点音讯。最终只能以团级待遇离休。
可是这阻止不了人民对王秀珍的审判,1982年,王秀珍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判刑17年,1994年,王秀珍刑满释放。
在王秀珍被拘捕后,组织并没有为难她的孩子,大女儿被一家全民所有制单位录取,小女儿也考取了技校。这样的前途,是当时的年轻人所羡慕的。
而最让王秀珍感动的是,她患有高血压和妇科病,在监狱中,得到有关方面从生活上给予了必要的关照,
几个人都是从一个小人物成为上海滩的重要人物,本该可以留名青史,却被权力迷失自我,才落得这么一个结局,也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