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9日,36氪WAVES新浪潮2023大会在北京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顺利举办。「WAVES」作为36氪全新推出的峰会IP,灵感来自于世界电影史上知名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我们想借此表达:年轻一代人不满足于现状、勇敢开拓和创造的精神。所以本次WAVES大会的slogan是:浪潮偏爱年轻人。 我们认为,“年轻”不止是一个年龄上的概念,而更是一种对活力、想象力的描述。某种程度上,36氪就是一个伴随着年轻一代创业者、或者说“创新精神”一起成长起来的公司。这也是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一点:在多数媒体还在追逐大公司的时代,我们就将目光着眼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或“小人物”身上。 WAVES新浪潮2023大会集聚创投、科技、人文、音乐多元场景,致力于打造出一场聚焦青年创始人和投资人的商业新势力派对。
在“想象力就是未来”圆桌中,嘉宾有:图拉古|天图万境 创始人、导演(主持)、王啸|九合创投 创始人、许四清|阿尔法公社 创始合伙人、王淮丨线性资本 创始人兼CEO、曹巍|蓝驰创投 合伙人。
Waves新浪潮大会
以下为圆桌实录,经36氪整理——
图拉古:大家上午好,刚刚上一环节我们听完之后让我们也是觉得我们几个人应该是比较浪的人坐在这个地方,代表一些年轻人和我们创业者,以及我们的投资人。这一环节我们主要是聊一聊想象力和未来,这些投资人有一些大家认识,有一些还不太熟悉,我们先请各位做一些自我介绍,他们所在的机构以及所做的事情好不好,我们先从王老师开始。
王啸:大家好,我是王啸,九合创投的创始人,我们从2011年成立到现在已经12年时间了,始终专注在科技的早期投资,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能源科技、生物技术等是我们主要投的方向,36氪也是我们在天使轮投资的公司,很开心现在36氪发展的越来越好。
许四清:大家好,我是阿尔法公社的创始人许四清,阿尔法公社是投天使的,投资阶段非常早期。我自己创过三次业,也是从实验室里走出来的。阿尔法公社的口号是发现非凡创业者,我们聚焦天使投资,投科技驱动的创业项目。我们发掘实验室里、大厂里有广泛应用场景的高门槛技术团队,给第一笔钱,帮助创业者起步是我们的核心业务,我们希望做到极致。最近,阿尔法连续投资了两个院士亲自出来创业的团队。
王淮:大家好,我是线性资本的创始人兼CEO 王淮 Harry,我们主要聚焦在以大数据AI、机器人为代表的前沿科技落地产业、解决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或者痛点的早期投资机构。
我们对早期的定义稍微宽一点,从天使轮、Pre-A轮、A轮、A+轮都可以投,单笔投资金额在200万到1000万美金之间。包括刚才演讲的Tiamat,最新一轮是我们支持的,但这些其实还都是非常早期了,所以我们对在早期、对手上有十八般武艺想用技术改造产业、改造社会的充满激情的创始人特别有兴趣。
曹巍:大家好,我是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蓝驰创投是国内专注科技方向的早期投资机构,管理人民币和美元双币基金超150亿人民币。我们在国内已经投了超过150多家企业,比较知名的包括理想汽车、高仙机器人等科技驱动的创新领域。机器人、底层的云计算平台、AI技术等科技领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
图拉古:好,谢谢各位,因为我个人是导演,我也是导演里面最会写代码的,代码里面最会导演的,所以今天以我们导演的行业就称呼各位为老师,换一个新的名字。刚刚各位老师讲的他们都是在做早期和科技投资,所以说他们对科技的未来是充满了想象的,跟我们这个主题是蛮像的,我们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发展进程其实就是被摁了快进键,非常快速这一百多年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了很多很多跟科幻相关的作品,他们一方面在引领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他们也在对人类进行自我启迪和反思。
您各位有没有看过印象最深的一个科幻作品或者是某一个科幻时刻给大家分享一下。
王啸:中国的科幻作品绕不过《三体》,我以前看过小说。我觉得它代表着我们对于宇宙的一些设想、我们的向往或者对于宇宙未知的恐惧。
在这种科幻小说里它都有一些非常前瞻性的预设或者幻想,这些幻想或多或少总有一些能够走进现实,前段时间有部电影叫《流浪地球2》,影片中的外骨骼机器人来自我们投资的企业傲鲨智能,已经有一些科幻成为了现实,另外一些也正在路上,比如可控核聚变,我们也投了星环聚能。
科幻能够凝结一些共同的认知,让年轻人因为看了科幻小说,觉得特别想去做这件事,通过他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真的有可能在未来把科幻里的一些想象落地,所以科幻不单是一种创作,它凝聚了我们对于未来世界的认知,做投资也一样,我们认为它有可能成功,相信这些梦想,它有概率真的成为一家很伟大的公司,所以我觉得科幻很大作用之一就是将人类对于未来世界的想象凝结成共同的认知,促进真正的创造。
图拉古:好,谢谢刚刚讲到《三体》其实我跟刘慈欣老师也有很多合作,最近在各个论坛也做了很多。科技其实是真的可以促进幻想的发展,同时幻想反过来也可以促进科技的进步,我们听一听下一位我们的老师。
许四清:我早年看过的一些科幻题材小说让我一度不那么喜欢科幻了,因为那些小说里有一些超级不靠谱的幻想,所以让我对科幻产生了错误的认知。直到你刚才问喜欢哪一部科幻电影,其实我特别喜欢的是《火星救援》。它的故事是一个宇航员在火星上,被设备撞晕了,其他人以为他牺牲就只能先撤了。结果这小子没牺牲,但他也没有足够的食物,只有一些土豆。为了生存,他居然在火星种了土豆,在土壤贫瘠的火星上用的肥料就是宇航员留下来的排泄物。
然后他最开始又没有办法跟地球沟通,而地球如果要救他,一共要四年的周期,才可能实现。这些内容它既有充分的幻想、又有非常严谨的科学逻辑,我觉得这个看着还挺好的,所以我觉得幻想和科学要结合,在我看来就更有意思一些。
图拉古:好,谢谢。其实刚刚讲到《火星救援》这个影片,它里面有很深厚的人文关怀,它的科学严谨度也非常高。
许四清:它的题目就是非常人本位——一定要把这小子弄回来。
图拉古:对,所以我们现在也希望未来的科幻更多的是关注人会怎么样,而不是一味的去幻想脱离了人本身。我们有请下一位老师。
王淮:我最喜欢的科幻电影是《星际穿越》。里面大概讲人类把地球搞的一塌糊涂,很多植物、粮食都不再生长或提供,这其实反映了这个世界某一种正在朝向的方向。
电影的最后,主角发现要摆脱重力,需要观测黑洞里面的基点数据,但这个是没法看得到的,我们是搞大数据、AI的看到这里会很有感触,没有数据,再聪明的人也无法最后跟把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智能想到的东西与现实真正做有效的拟合,即从现实世界收集的数据不可缺少,也需要非常聪明的人,所以这两者结合,最后带来了科学突破,这其实是现实中很多科幻成为现实、科学发现成为现实的必经之路,只不过这部电影用了一种非常感人的方式,因为主角获取数据的方式是一个父亲为了自己的小孩,穿越时空,把一个非常宏大的拯救人类的命题,和一个非常小的父女感情串到了一起。我非常喜欢这种把科幻的、科学的东西,跟我们日常中,可能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非常小的事情或感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最后产生的不一定是多酷的技术,但它会给你留下很多的思考。
而且它又是反映了我们现实当中很多不同领域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这种自我救赎,或者带有更大的使命感的那种利他、帮助其他人,怎么能够把这样子的事情放在不同的领域。我觉得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多的思考,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没有之一了。
图拉古:好,谢谢老师,这一部电影至今还是排在豆瓣评分榜的榜首。
王淮:是吗?
图拉古:对,因为这个片子它确实是撼动了一代科幻人,它的音乐至今还在各种各样的科幻影片中被使用。
王淮:对,我忘了说了,这个音乐背景我非常喜欢,我经常睡觉什么都听这个音乐。
图拉古:它有一种莫名的宏大和人类整个在这个世界观下的这种人文的凝结,我们也非常希望未来中国人有这样的影片诞生,好我们看看曹老师。
曹巍:好的科幻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和感动。科学是有清晰边界的,但科幻更重要的是你不去考虑边界的时候,你想要的是什么?刚才王啸总也在讲《流浪地球》,我们过去看到很多科幻电影都是造一艘船、一个诺亚方舟。但《流浪地球》非常开脑洞——为什么不带着星球一起走救更多的人?这不是几艘太空船或者几个诺亚方舟能够解决的。
电影里还有一个细节:当时整个月球基地的建设是机器人自建造的过程,特别巧电影里面用的机器人服务商也是我们投的公司,优艾智合机器人。机器人围绕有限的太阳能供给加上本地的资源进行机器人自生产,这也是一个美好的想象。它让你觉得没有那么遥远。
所以这其实就是一个更加人文、让人感动、同时又让你有思考的启发。这就是科幻和科学交叉的地方,能够引领大家思考。
图拉古:谢谢曹老师,从我们所有人的回答里面听到了一个共识,就是我们相比充满了眼睛的视效,其实人文关怀还是凝结在人类精神上永垂不朽的精神。所以我们更关注的是科技会给人在这个世界上或者科技的故事会给人带来哪些心灵上的生活上的冲击,我们刚刚都听到其实我们都在谈到了科幻作品或者场景的时候都谈到了电影,这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被大众接受的话题,其实除了科幻电影之外,还有很多科幻的场景和科幻的事情,比如说有人做出了ChatGPT,这就是一个很科幻的事情,我相信在早期他们也是很难的,再到后来我们可能出现新的其他东西,人们在起初创造一个创新的、或者革命性事情的时候,都可以被称之为科幻。
那么在科研和科幻的创作过程中,有很多团队比如说有科学团队参与到人文的创作里面来,也有人文团队去促进科技的变革和发展,那么您几位认为科幻和科学是如何相互影响的?是科技规范了人类的想象?或者缩短了人类的想象?还是说想象引导了科技的发展?王老师。
王啸:想象力是人类进步的原始动力。我们做投资也是认为创业项目可能有机会成功,除了逻辑上的推导,更重要的是相信创业者的梦想。
幻想很重要,人如果不能做梦,就没有梦想,现实总是有各种挑战,只有怀揣梦想往前走的时候,才觉得每一步都有意义,也许当前这一步可能很辛苦,但是因为有对于未来的期许,所以能勇敢的坚持下去,敢做梦、能做梦,并且有一定能力把梦想变成现实的人是真正优秀的创业者。
投资人是敢于相信别人的梦,并且用资金支持,投资特别是早期投资很大一部分是在为别人的梦想投票,相信他的梦想。
创业者往往都有宏大的梦想,有一部分人达成了梦想,也有一部分人可能最后做成的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但依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的公司,创造了就业机会,支持这种梦想非常重要。
梦想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但是梦想给了我们向前走的动能,这种动能再加上能力和其他人的支持,决定了创业者能走多远,让一群人相信你的梦想,并且跟着你一起实现这个梦,是创业者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图拉古:好,王老师并没有直接的说是科技影响了人类,还是人类规定了科技,但他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我们很多人都是有想象的,但是你的想象很难被别人买单,所以投资在这个层面上讲,一定程度上他是因为相信所以才看见的,他用他的勇气、他的阅历和他对这一份事情的热爱来投入到一个有梦的年轻人的手里面,所以他们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做了科幻、科技的推手,而且深藏在黑暗之中,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见到曙光。
王啸:投资是梦想和科学之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科技和风险投资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研发要提前投入,需要很大的资金支持,这些年的投资都在往科技方向加持,有更多科研院所的成果能够转化成真正的服务和产品,所以科学和梦想之间需要VC。
图拉古:好,我们又得到一个新的话题,连接科技和梦想的是一个桥梁,这个桥梁是VC,我们也是认可的。好,我们请许老师分享一下。
许四清: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是左脑和右脑的关系问题,左脑是逻辑、数理,右脑是想象、艺术。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拉的很好,他说科学的探索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艺术对人的启发和激励是无限的。我觉得他的大脑肯定是左右都很发达。
关于科学和梦想,我在大学和研究生时受我的导师启蒙很大,他就是一个特别爱开脑洞的院士,经常问大家一些很宏大的问题。
我那时搞金属材料研究,导师说能不能弄个碳的研究,因为他做过返回式卫星烧蚀材料是碳的。为了探索这个,他居然让我一个师兄用了医用CT(当时没有其他的手段)来做这种碳的材料大规模的研究。这也就罢了,然后他又认为金属材料好像能做的少了,能不能做一点非金属的、陶瓷的,那是上海硅酸盐所的看家本事。结果他就让另外一个比我年长一年的师兄做陶瓷,这个师兄今天成了科学院院士。我都没坚持做研究,我感觉我耐性不够,所以我就出来进了工业界,连续创业。我创了三次业,之后又投资创业者,我们喜欢什么人呢?喜欢那种心中有梦、眼里有光的人,就是你一定要有梦想,要有充分的想象力。
图拉古:好,谢谢许老师,刚刚说到心中有梦、眼里有光,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有自己的梦想,但是要擦亮眼睛看到前方。
许四清:对。
图拉古:谢谢,我们听听王淮老师。
王淮:我的理解是:科学是科幻的基石,没有科学,科幻是一个无源之水,纯粹是个想象工程。
科幻给了科学的灵感,因为很多时候搞科学的一条路走到黑的时候,其实他有时候是会缺一些,可能让人灵感迸发的东西,有很多人可能需要灵光一现,也许是在他读别人的一些东西,在过程中产生的灵感。所以我觉得科幻给科学一些能够找到方向的灵感,这是我对这两个关系的理解。
许四清:我能插一句话吗?
图拉古:好。
许四清:其实我觉得这个最典型的就是物理学家,大物理学家最后几乎都变成哲学家了,因为人类探索物理世界的手段实在是跟不上,到最后科学、哲学分不开的了。
图拉古: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神学一定程度上是哲学,所以最后可以理解为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好,我们请曹老师。
曹巍:我觉得你刚才这个总结很有意思。蓝驰的团队很有意思,我们虽然看科技,我们也研究医疗,也会去研究中医。《黄帝内经》最后得出来结论是什么?中医也是哲学。其实科学、科幻这里面是有认知边界的问题——你放在什么样的认知边界的框架里去看这个事情?可能在500年前大家认知边界内一些很科幻的事情,在现在看来已经是科学了。所以认知边界是很关键的一个前提假设条件。
第二点,科幻和科学都是服务于人类,而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生产力具有不满足的表达,都是牵引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
图拉古:谢谢曹老师,我觉得这个是非常点题的,欲望的动力是驱动一切往前前进的唯一的动力,所以人类发展到今天很多程度都来自于人类对社会、对自我、对生产力的不满足,以及要更好的东西。
那同时科幻和科学它应该听各位老师讲以后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它在科学之上去幻想、在幻想之上去引导科学。其实从科幻到科学的发展也是很快的,你看我们在1865年的时候提出来的登陆月球的概念,但是到1969年阿波罗11号就实现了这个幻想,很短的时间。
到1950年图灵发表了机器会思考这样的文章,到2014年我们设计的ChatGPT到今天开始已经试图在突破图灵测试了。
所以随着这个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50年或者100年,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尽管很难,我们还是希望能够聊一聊,从你们的眼界里面、经历里面,以及你们所遇到的创始人里面,看一看50年后的今天可能会是什么样,AI会让这一切都变成一个革命性的、颠覆性的事情吗?我们这回换一个顺序拔,从曹老师开始。
曹巍: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做投资,我们会围绕问题去看未来:什么是最棘手的社会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个项目或者主题很有可能会得到社会共识的认同,虽然可能现在它并不是共识,比如我们说手机解决了人类获取海量信息的问题。但我们现在面临的更大的问题其实是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看过一组数字,到2030年,中国20%的人口都是65岁以上了;如果是50年的尺度到2080年,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是65岁以上。老年人怎么照顾?谁照顾谁?整个人群的结构都是四五十岁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机器人方向是一个超长周期、巨大投资主题。
刚才王总也讲到了外骨骼机器人。我们也投了一家外骨骼团队,这个团队讲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希望外骨骼成为继手机之后人类最重要的外部器官。50年之后,大家买外骨骼就像现在买衣服一样,70岁可以穿着这个型号下楼买菜、踢毽子,这些都是非常让我们着迷的想法。这就是你在解决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虽然切入点是康复场景,但是它指向的是一个用现有的任何方式都不能去解决的问题,帮助人类在大脑还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去解决身体正常运转的能力。
我们还投资了另外一个解决大脑问题的团队。阿尔茨海默症现在无药可救只有预防,所以它也在指向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能够活的更有尊严?50年以后,大家虽然没有人照顾,但是还可以自己照顾自己,这也都是人类对自我和社会生产力不满足的表达。
图拉古:好机器人骨骼我们倒是希望试一下,那个大脑可能我暂时不敢,有时候会发现里面全是浆糊不太行。好,谢谢,我们王淮老师。
王淮:我就提一个想法,我们觉得会比较有趣。之前讨论了很多往外走,像去火星、月球,大家在这一方面的预期其实已经设立了。此外就是往内走,往内走就是数字化、虚拟化,比如数字生命,我觉得这是一个可能会产生的一个方向。
这个方向有两种解读,一个就是像现在的ChatGPT大模型所带来了很多真正类人智能。但是,目前这种智能有很多缺陷,但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以周为单位,什么时候能够收敛到一定程度,就像今天大模型当中很多能力的出现是因为足够大、数据量大,迭代够大、参数够大,很多大所带来的能力的涌现,你不知道下一个能力的涌现会出现在哪里。突破基点,我觉得从独立数字生命的角度,是有这个可能性,这有一点偏科幻,因为从今天的逻辑其实看不到,但是反正是谈50年后,可以大胆畅想。
另外一种数字生命是人的生命的数字化,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至少一部分能否虚拟化,就像当年《头号玩家》里,其实就是一种更加真实的人的生命的数字化的一种阶段吧。未来往内走这个方向,我觉得也是有很多值得想象、期待的。再回到50年后这个时间点,人类的特点,短期内容易高估自己,长期都容易低估自己,所以我觉得这两类数字生命是在50年是很值得期待的。
图拉古:我想起来有一个游戏叫(澳尔西诺)这个游戏结束的时候讲了一句话是一个老者,他回归到地球,他说人类发展的方向有两种,一种是飞往外太空去征服宇宙,另一种是回到地球缩小单位人类频效的次率,但人类终将走向哪里,要取决于他们按下哪个键。
王淮:我觉得成年人都要。
图拉古:但是看来我们现在是都要的,成年人都要,好谢谢。我们请许老师来。
许四清:开开脑洞的话就大胆讲了,看50年以后,我觉得人类会遇到一系列的挑战:第一个是生物进化的、伦理的,第二个是社会的,第三个是经济的,第四个是全人类能不能在地球上延续的问题。
为什么呢?因为看最近人工智能的智能涌现,会使得原本研究进展非常慢的生物学、生命科学的进展被极大的提速。原来我选专业的时候,就尽量不选生物,因为什么呢?这太慢了,你要拿PHD比别人肯定慢,你实验室做完实验得回去等着,计算机多快啊,物理也稍微快一点。
在三四年前有一个智者跟我说,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活到2035年就有机会一直活下去,因为大家认为差不多在那个前后生命科学就会有突破解决人的长寿问题,现在看来无论是对生命人体身体本身的研究,还是生物医药的研究,因为人工智能的突破,使得它的进展速度可以指数一般的提升。
因为这种东西都是不断穷尽各种探索,那突然计算机的智能有了这么大的飞跃。刚才曹总说到2080年就很危险,超过一半是老年,我觉得这个如果真的实现,就不用到那个时候,老龄社会就更严重。
紧接着就会产生伦理问题和道德问题,像我们有一个科学家就修改DNA就弄了一对双胞胎最后还被判刑进了监狱。即使在几年前的研究手段都能做出这种事来,以后硅基生命这么厉害,会不会把碳基生命再修改了,或者说碳基生命自己作,作出毛病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次就是经济问题。这么多人长寿了,对社会财富贡献有限,消耗社会财富更多,我们经济体系还能不能持续是一个问题,然后到最后就是大家的生存空间还够不够。
但是恰恰这些社会问题都比自然科学探索来的更慢,因为你要司法介入、伦理道德是对人类制约有限,司法要介入的话,周期特别长,就像自动驾驶某一天会突破了,但是法律法规对交通事故的认定这一套东西可能跟不上,所以大家对它的预期就要延长一点。
我觉得这几个挑战会相应的发生。
图拉古:我们通过这个听到一个电影的有一个坏人说过,这个电影叫《阿尔弗》他说人类是一个超级完败的生物工程,因为他可以创造一切的身体却又这么短暂的生命,所以我要改造它,让它变的超级成功。那我们请王老师听听你的看法。
王啸:假设一下,50年后,终极能源问题实现突破,能源不再是问题,算力极大的丰富,人工智能具备了跟人差不多的能力,机器人也跟人一样智能,到时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和终极的能源之下,进入了新的文明等级。
许四清: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觅食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最核心的本能来源,到那时候不用劳动就有吃的,人可能就会退化了。
王啸:随着经济和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