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州艺览」走出塞外的国画师
自小生活在偏僻农村的陈宝新,艺术之路注定是曲折坎坷的。
他既没有幼年的耳濡目染,也没有足以支撑绘画的家庭条件,艺术与他赖以生存的环境没关。
可是,自小痴迷绘画的他,苦苦追求绘画艺术四十余载,其中酸甜苦辣唯有他自己知晓。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宝新在群山环绕的喀喇沁旗上瓦房乡读初中。几堂或有或无的美术课,远远满足不了他自小膨胀的绘画欲,他便省吃俭用买来素描、速写画册自学画画,仿佛绘画融入了他的生活中、身体里和灵魂深处。
没有石膏模具,他就用白纸叠成三角锥、正方体,练习实物素描;没有模特,他就把肥皂雕刻成人的五官,再涂上白漆,练习人体素描。再就是对着镜子画自己,练习肖像画。
学有所得。看着铅笔的线条纵横交织在白色的纸面上,构成光影,一件件物品、一位位人物跃然纸上,一种满足感涌上心头。
看到陈宝新对绘画这么执着,父母找出尘封的书籍、笔墨,送给他一本《齐白石画选》。这是陈宝新第一本关于国画的书籍,自然特别珍惜,手不释卷,直到把这本五十年的“老书”翻得稀烂。
1982年,陈宝新光荣地成为一名军人。四年的军旅生活,使他的性格变得更加刚毅,也使他的绘画激情更加旺盛。那时,部队正在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文化氛围很浓,除了训练,就是学习,这也给他练习绘画提供了便利。陈宝新利用每周一天的外出机会、每月六元的津贴,全身心地投入到绘画中。
功到自然成。很快,他在部队成了小有名气的“画家”,全连的干部、战士都找他画速写、画肖像。训练能吃苦,绘画有成就,陈宝新经常作为典型被表扬。他还和爱好书法、文学和哲学的战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帮互勉,拓展了艺术视野。
1986年,陈宝新退伍后,分配到上瓦房乡政府文化站工作。他白天工作,夜晚就在微弱的灯光下潜心钻研绘画,开始注重专业的晋级。
2018年,喀喇沁旗书画文学院邀请国家级画家授课。陈宝新与我国山水画名家、实力派画家张怀勇先生相识,并在同年,入选红山文化培训中心张怀勇山水画高研班进修。
跟随张怀勇学画,两年的时间虽然短,学习的强度很高。他多次跟随写生团赴内蒙古林西县、克什克腾旗,北京市房山区十渡,山西省河渠县等多地写生。大量的写生实践和张怀勇的悉心指导,让他对国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对山水画进步很快。
如今,陈宝新已经走出塞外,成了北京一家机构的专业画师,可他的心仍在家乡。
在克什克腾旗写生时,有两幅描画雪景的作品倾注了陈宝新的心血。他深爱家乡的山和水,更爱家乡厚道质朴、勤劳善良的人。他将自己比作漠南山梁上迎风挺立的老树,虽细枝不多,但姿态独特、性格顽强,时时刻刻都在表达一种倔犟、一种抗争、一种生命的力量。
所有的爱和情愫,都在作品中表现出来。冬季里,漠南地区,暖日初晴,片片残雪大小不一、零零碎碎,自然的留白,是那样的恰到好处。鱼鳞状的羊肠小道,山崖上丰富的草丛和灌木、乔木,土坡上大小不一的碎石,都给人斑斑驳驳的质感。自然的美,都在一幅幅山水画中。
陈宝新说:“画画就是画心,画是作者人品、性格、经历的一种写照。”
是的,他的绘画风格构图饱满,结构清楚,山石坚实厚重,笔墨沧桑厚重。笔下的山水、林木幽深、沟壑险峻,正如他朴实刚毅的性格。
2021年,59岁的陈宝新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他如愿被中国国家画院录取,成了中国国家画院山水画研修班的一名学员,在张志民工作室进修。
画院内的导师都是国内一流的画家,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上有着创新与成就,他们的观点、理念,使陈宝新耳目一新,使他认识到自己在国画方面的不足。
有人说,一个画家前期拼的是技术,后期拼的是文化素养和人格。张志民在授课时也讲到,“艺术要有时代特征,要有正能量,要有自己的个人风貌,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
陈宝新深深懂得其中的道理,也将此作为自己艺术事业上追求的理念。
走出塞外,硕果颇丰。2020年,陈宝新的作品《漠南雪韵》入选“赤峰市首届美术双年展”,《漠南雪韵》入选“九九重阳·松鹤丹青”内蒙古自治区中老年中国画作品展,《坝上草原写生》入选“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2021年,陈宝新的作品《雪意》入选“我爱丹青”第五届全国中国画展,《秋意》入选“我爱丹青”第五届全国中国画展。
陈宝新以真诚为心,以谦卑为怀,在笔墨中凸显自己的艺术追求。四十余年的风雨奔波路,在山水沟壑中镌刻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