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大概是多数人一生中最“精通”英文的一段时光。除了要背最多的单词,记最精准的语法,还有更频繁的口语交流。但回想中学时代,彼时我们能体会英文的美感么?
回忆我们学习母语的过程,从跟着父母牙牙学语,到一脚迈入汉语文学,诗词歌赋的唯美画卷、近现代文学的丰富内核……中文的意境总能让人深感“纸上得来终觉浅”,恨不能废寝忘食浸淫其中。中文很美,而世界流传最广泛的、我们从小学到大的另一门语言——英文也是如此。
与学习中文不同,中国学生学英文很多年,水平似乎仍停留在“入门”水准。我们都能体会王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心境,但读到莎士比亚有类似意境的“A right heart lives long(豁达者可享天年)”,却少有人能从中收获相同触动。殊不知,学任何语言都是一生的修行,如果在中小学甚至幼儿阶段能养成一定英文思维能力,提升英文审美,也将是终生受益的。
那么,孩子要如何感受英文之美呢?由于中英文语法相似,家长可以参考中文的一些审美角度:中文读起来抑扬顿挫,英文也有升降调之分;中文依托于华夏5000年璀璨文明,英文也有其悠远历史与典故;中文构词饶有趣味,英文在构词上也有一定规律……
| 小朋友可以从这些方面着手,欣赏英文之美
01 | 英文之美体现在严密的逻辑上。单词的前缀后缀,句与句的连接与表达等等。举个例子,bio-这个词根往往与生命相关,在此基础上加上不同前后缀,我们即使不认识某个单词,也能大概猜测出其意思。比如-logy这个后缀通常情况下与学科有关,biology就是生物学的意思;-graphy表示著作,两者组合在一起biography就是传记的意思;
02 | 英文之美体现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上。作为一门自5世纪初具雏形,在欧洲各文明影响下不断融合完善而来的语言,现代英文的故事可远溯自遥远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同时,在蕴含着理性与哲理的西方经典文学,以及文艺复兴等体现着人类智慧的高光时刻的历史中,也都有英文的参与。
03 | 英文之美体还现在音韵上。英文具有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它本身的韵及韵律很突出,在谚语或诗句中,韵律更为丰富。同时,在说英文的时候声音有高有低,音调也有长有短,就像小诗一样有不一样的节奏。比如读莎士比亚经典十四行诗《我可否将你比作一个夏天》,其音韵之美就尤为凸显,读起来一气呵成。
总的来说,中英文审美上的相似之处颇多,在孩子还没有接触英文学科的幼儿阶段,家长可以着重培养孩子对中文的鉴赏能力,既掌握了母语的运用,也为学好英文打下坚实基础。孩子如何建立英文审美的问题,我们也请教了四川师范大学英文专家冯四文老师,他认为幼儿阶段英文学习应以提高兴趣为主。让孩子通过观看价值取向积极的英文动画、图文并茂的西方童话绘本开始,逐步对英文文化与英文语言有一定了解,建立起兴趣。
诸如《小猪佩奇》《头脑特工队》《心灵奇旅》《狮子王》等动画,以及《晚安,月亮》《如果给你麋鹿松饼》《好奇小猴乔治》等儿童英文绘本,都可以帮助这一年龄段小朋友阅读观看,建立英文审美与学习兴趣。
家长可能要问,英文作为“三大主科”,中学阶段课堂内外少不了刷海量习题,父母还有必要早早就“鸡娃”,把有限精力花在看似对应试帮助不大的英文审美培养上么?
冯四文老师认为,从兴趣入手是也是寓教于乐不枯燥的。学习英文也其有“冰山原理”:课堂所学知识是“冰山”可见的小部分,日常培养的英文思维、英文审美能力则是支撑“冰山”得以漂浮海面,那不可见的绝大部分。“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背后是文化的承载。中西方文化与思维的异同,导致我们在语言表达习惯上有所差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学阶段学习了那么多词汇和语法,运用到生活中时仍显得不地道的原因。
“我们学习英文单词,往往会参照一个(或多个)中文词汇,学生们还会被要求进行中英文对照的单词听写。实际上多数情况英文单词与中文词汇并不能逐一对应上。”冯老师为我们举了一个简单例子:“can”这个单词在课本中的释义是“能”,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我能,我可以”时,“can”却不适用一切情境。比如跟外国人说“我很能吃(表示饭量大)”,如果表达成“I can eat”,会让听的人产生误解与疑问“难道我就不会吃东西?”在构建起英文思维方式后,学生们就会知道,相较于中文习惯用动词来作修饰,英文会更偏向于使用名词,因此“我很能吃”可以地道地表达为“I’m a big eater”。
同理,在课本中被诠释为“带”这个意思的“bring”,日常中的用法也与我们想象有较大出入。比如用“bring it in old fellow”取代“give me a hug my friend”表达朋友见面时热情拥抱等。此类案例还有很多,用中文去字对字、句对句翻译英文,再表达出来,往往是不适用的。
孩子对英文的审美程度,也会影响英文的学习与实际运用。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阅读与口语时语音、语调的准确性。“英文不是机械地将单词逐个念出来就可以了。和中文声调一样,它也有升调降调的抑扬顿挫,乃至连读、弱读等。”一口流利的英文口语,离不开对英文语句的审美,而这样的“语感”,则是建立在充分理解音标与语义之上的。
那么,孩子们要怎样才能在中英文思维间游刃有余切换,为成为一名“双语者”打好基础呢?冯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家长们或许要分年龄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幼儿和小学生,学唱英文儿歌、观看正能量英文动画片。同时,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模仿各个角色的语音语调,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西方文化,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感知英文语言之美。这一年龄段应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模仿;
针对学业繁忙的中学生,家长可以选择选取一些符合他们心智发育阶段的较为有深度的英文文章或书籍。如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诗歌《西风颂》《致云雀》,古希腊时期《荷马史诗》,还有艾米莉·狄金森等近代美国作家、诗人的优秀作品,将语言学习与生活哲思相结合,用语言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体会语言背后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唤醒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此外,不论什么年龄,构建语感最好的方式都是大量的输入与模仿,尤其是口语和写作,孩子们可以多说、多写、多读。如果词汇量不够,也可以先观看相应的电影,或结合译本阅读。
《黑布林英文阅读》是冯老师推荐给家长和孩子的英文课外读物。“这是一套适合小学低年级至高中二年级学生使用的英文分级读物,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欧洲专门从事英文教育的Helbling Language出版机构引进。全彩设计、图文并茂,将经典小说与当代作品结合,对小、初、高各阶段学生而言都是有吸引力的。”
除了通过以上方式建立孩子对英文的兴趣与审美能力,冯老师还分享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英文学习方式方法。
01 | 坚持每天30-60分钟的英文口语训练,大声诵读自己喜欢的文章或诗歌,也可以模仿触动自己的一篇名人演讲,或者即兴口头作文。
02 | 突破教材制约,定期按板块(如词汇、短语、语法、会话等)整理笔记,做有鲜明个人特色的知识小结。
03 | 建立错题集,按时复习。
04 | 增强翻译练习,打破”字对字”翻译的思维定势。
05 | 假期多读西方名著经典,取其精华,体会西方文化的积极一面,拓宽眼界,发掘语言真正的魅力。
英文虽非母语,但也绝非只是一门应试工具。从日常交流到语言背后博大精深的文化历史中,我们通过扎实学习与眼界开拓,完全可以汲取到丰富人生经验,成为一名思维更活跃,更有共情能力的“双语者”。从小掌握科学、遵循语言学习规律的英文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在考试时更加游刃有余,也能让孩子在人生道路中多结识一位“良友”,伴其终生。
从小挖掘孩子对英文的兴趣除了多读,也应该多听,做个聪明的“模仿者”。成都儿童团携手资深英语教师团队,正式推出英语领读,中文串讲的“每周英语头条”线上音频内容,每周一更新,小学1-6年级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