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思维/思谟销售 仲崇玉
不再浪费时间,去讲医药代表的来龙去脉。我们有更现实的问题要面对,那就是医药代表当下要面临的情境,一起来想想我们还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医药代表”,一个标签
谁是医药代表?不要以为在名片上印着不同的名字,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躲开这个群体;也不要以为你不在销售团队,或者身处管理层就不是医药代表;甚至,也不要以为你的产品不属于药品,就可以与医药代表撇清关系。
在医务人员以及监管部门眼里,凡是出现在医院里,把医务人员当作客户的,恐怕都是“医药代表”,不管你是市场营销人员,培训师,MSL,还是临床研究专员。这样讲当然有点夸张,不过仍然接近真相。医药代表,既是一个实指,又是一个泛指,就算是总经理,在他们眼里,何尝不是医药代表?反正你都是来做生意的。
医药代表,究竟做什么的?
依照传统的认知,医药代表到底做什么?
对外,通常是说传递产品知识,学术信息,收集临床用药反馈,组织学术交流活动等等。相互之间呢?有严谨的自尊的说法,有自黑自嘲的解释,有自我矮化庸俗化的,反正各种说法都有。
对家人呢?恐怕美化居多,不想美化的,也会含糊其辞,一带而过。对内呢?当然是完成公司绩效考核的。监管部门眼里,在医院管理者眼里,医药代表是干什么的?这个答案很明显,看看医院的规定,看看行业政策,就清清楚楚了。
真相呢?要看谁的“真相”,媒体的真相不用说,都在各种爆料里面写着呢。行业的真相,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医药代表没有任何关系吗?目睹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与医药代表没有任何关系吗?
医药代表,有哪些价值?
不管上述“真相”问题的答案如何,我们再多问一句,医药代表的价值是什么?或者,如果说医药代表曾经有过贡献的话,时至今日,在传统的认知里,医药代表的价值还剩下什么?
如果说传递产品知识,还有多少新产品知识没有传递完?如果说医学前沿知识,在信息如此发达,获取信息如此容易的信息时代,医务人员有那么迟钝吗?医药代表每天有多少机会传递这些学术信息?
更严重的是患者眼里的医药代表,或者,公众眼里的医药代表。你知道患者他们怎么看待医药代表这个群体吗?无论你怎么解释,他们都不会接受这个角色的。他们认为,哪怕仅仅是多一个这样的人,治疗就多一份负担,因为他们认为这样的角色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你说医药代表的存在是为了医生技术的提升,他们很难接受,因为医生技术本来就应该没有瑕疵。就像患者不接受实习医生,不接受临床试验,不接受一针抽不出血。理智上他们当然知道每个人都需要成长,但是作为患者,他们内心其实把医生当作神一般的存在。这也是为什么任何一点点的尝试,都会认为是对方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
如果说面对个人还可以解释,面对群体是很难解释清楚的,他们能够在瞬间淹没所有理性的声音。这股舆论的力量,足以让任何强势的人因顾忌而束手。
那么,医药代表真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不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误解。
医药代表,一份工作
本来,作为一份普通的工作,其实没有必要纠结那么多的,谁的看法也都不挨着。最终还是要看看谁雇佣了我们?他们的看法才是重要的,不是吗?人家毕竟是用真金白银来“投票”的。那么,药企怎么看待医药代表呢?
药企看待医药代表的方式,不用听高管们怎么陈述,就看他们怎么考核自己的医药代表,或者,看看他们为医药代表做了什么。
业绩
如果企业只考核销量,那几乎可以推断管理是缺失的。医药代表只要给出管理者期待的就好了,还要管理做什么?在这样的氛围,管理显得多余,而且无力。如果只要结果,合规的边界通常也是模糊的,管理者往往会为了结果迁就行为。
行为
如果企业在业绩之外,还考核行为指标,比如拜访次数,频率,覆盖率,活动等等,就要在行为和结果之间有一个权衡,到底哪一个重要,这就看奖金体系是怎么倾斜的。最终,恐怕还是结果说了算,等同于没有考核行为。这个时候,管理者会发现代表或者不听话,或者太听话。
用心
如果不听话,管理者还有话可说,听话却没有业绩,这就尴尬了。这个时候,会有一个非正式的要求:还要用心。如果没有业绩,听话也没用,因为没有用心的行为是带不来结果的。说到底还是业绩说了算。
合规的业绩
企业的很多规则是明确严谨无缝隙的,违背了是要承担个人责任的,都是签了字的。每家企业都很明确:要业绩,也要合规。可是现实中,利与义总处在两端,而代表需要去平衡。怎么平衡?求业绩,合规要做出让步;求合规,业绩要做出让步。
当一个环境,良币害怕劣币,就不要过于苛责任何“币”了。当有人抱怨“猪队友”的时候,对方何尝不是这么想的?必须有人能够惩治劣币,可是“劣币”并没有贴上标签,如何识别呢?在没有靶向药物之前,如何治疗癌细胞?既然是环境治理,恐怕环境中的每一个人都要付出一点代价。
医药代表,重塑人设
在这个圈子里,只要有人提到学术或专业推广,总有人泼冷水:那样能带来结果吗?那样有竞争优势吗?那样就不需要客户关系吗?客户需要你的学术或者专业吗?
这些质疑,或多或少干扰了对医药代表价值的探讨。于是学术或专业推广每每流于形式,甚至变成了内部会议的口头禅,很不划算。
我们把医药代表的职责分成两部分:专业推广和其他。不管“专业推广”这部分有多微不足道,作为一个医药代表总可以在这部分日益精进,让自己的“人设”在周围环境中越来越鲜明,也变得越来越有份量。
关于专业推广,还剩下一个问题没有回答:既然客户不缺少信息,那么医药代表还传递什么?这也正是关键所在。
客户和我们一样,每天都被很多信息包裹,无论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都会潮水一样撕扯着我们的注意力,真正有效的信息恰恰很难突破这些信息的围困,进入客户的视野。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接触高效的沟通者,客户也是。客户拥挤的日程,呼唤高效的专业推广。
专业推广
“专业推广”这四个字,“推广”才是重心。要推广,就要符合推广的内在原则和规律,不然只会让“专业”不断被质疑。
推广的全部“动作”,实际上就是与客户对话。高效的推广,就是高效的对话,而高效的对话一定是深入的,连续的。
所谓深入,就是可以就一个话题有起码五个来回;所谓连续,就是每一次对话都带出“下一次”。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做起来并不容易。这也是医药代表提升的总要方向。
共鸣
做到深入连续的对话,有一个重要的“信号”,就看与客户能不能产生共鸣。没有共鸣的五层对话,恐怕就是吵架。
做到共鸣,就要先做到共享,共享有三,即信息,情感和理念。这一点,这就不是一般的背诵产品知识可以做到的,还要能洞察客户。
洞察
以前我们总想教会医药代表去了解客户的处方观念,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可总是不灵光。最后了解的都是不用教也做得到的。甚至,问来问去还把客户给问烦了。有的公司就不允许医药代表冒然向大客户提问,也是出于这个考虑。所以洞察未必一定是提问。
可是,洞察什么呢?不管洞察什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洞察。
客户讨厌被洞察,因为被洞察往往意味着被操纵。我们洞察客户的目的,就是希望有一个深入对话的机会,洞察是为了相互信任。
为此,洞察其实就是知道对方在忙些什么,希望完成什么,担心什么。这是问得出来的吗?未必。洞察不只是问,还可以看,听和感知。
洞察的机会
如果一定要问,需要什么能力呢?我们和客户之间的对话,往往被预设了一种强弱关系。强的一方才有洞察的机会,而弱的一方只能老老实实地陈述,比如回答对方“什么事”这样的问题。如果开口提问,不是被怼,就是敷衍。
可见,洞察的机会才是重中之重。也是啊,对方为什么需要允许你提问呢?我们需要给对方一个理由来回答自己的提问。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客户洞察,因为我们没有洞察的机会,因为我们没有训练自己去获得这样的机会。至于如何才能获得洞察机会,方法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选择不在这里探讨这个问题。
话说,如果我们能够获得洞察的机会,能做到客户洞察,能与客户产生共鸣,能与客户深入连续地对话。这样的医药代表,你不想要吗?
上一篇:医药代表跳槽,这些是风口
下一篇:「MHA」谁的医药代表谁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