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六十载 清华澳门育人才—恭贺唐泽圣教授及夫人九秩华诞
唐泽圣
唐泽圣,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32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50年考入清华大学,1953年留校任教,1958年协助首任系主任钟士模先生在清华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自动控制系,也就是计算机系的前身。1978年至1986年,唐教授担任计算机系主任。2000年退休后,他赴澳门协助周礼杲先生建立澳门科技大学,曾担任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唐教授是我国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他教书育人60余年,桃李满天下,曾荣获中国计算机图形学贡献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
他是我国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
开创者和引领者,
曾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主任、
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职务。
他与夫人在清华园里同窗求学,
后一起任教于清华,退休于清华,
今年两人都90岁了。
他们低调了一辈子,朴素了一辈子,
没有豪宅豪车,也不请保姆,
至今仍住在学校家属院里,
像学生一样在普通的食堂里排队打饭;
出席重要活动时总是婉拒专车接送,
因为“不愿给学校和系里添麻烦”。
但就是这样节俭、朴素的教授伉俪,
在退休后仍心系国家的教育事业,
他们专门设立了
“清华校友-计算机系唐泽圣奖学金”,
用来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境清贫的学子……
教学科研六十载,
清华澳门育人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
唐泽圣教授及夫人夏绍玮教授的故事,
谨以此文恭贺他们九秩华诞!
在唐老90岁生日之际,我们有幸来到了他的家中采访。于单元楼下巧遇,唐老笑盈盈地走向我们,矍铄的精神、稳健的步伐、洪亮的声音,不认识的人估计很难想象到眼前的这位长者已经90岁了。
进得家中,夫人夏绍玮老师亲切地招呼我们落座喝茶,轻声问候下,才知道夏老和唐老同岁,下个月也将迎来90岁生日了。家里面积不大,却布置得十分雅致明快,客厅、书房、卧房的墙上分别挂着结婚周年、40周年、金婚50周年、钻石婚60周年的纪念照,一帧帧,一幕幕,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仿佛是二老携手走过时光长河的缩影。
相对而坐,我们自然而平常地聊着家常。此刻从家中向外望去,不远处的清华园一片蔚然深秀,雨后朦胧的光影渐渐投射进客厅,与灯光交融成一派静谧而温润的氛围,慢慢地,循着唐老回忆的轨迹,我们的思绪开始被带回到那段不平凡的岁月里……
择一事
唐泽圣祖籍四川,20世纪30年代初出生于浙江杭州,父母都曾是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的学生,五四期间积极参加爱国运动,后分别在杭州联合初级中学(现杭州第四中学)及浙江省立杭州女中(现杭州市第14中学)担任校长,家族可谓世代书香,底蕴渊源而深厚。
从幼年起,唐泽圣就面对着国家遭受侵略的背景,饱受着民族压迫的苦痛。1938年,因日军侵占杭州,6岁的唐泽圣随亲人几经辗转逃难回到了四川老家。一番炮火中的颠沛流离在他年幼的心灵上烙下了深刻的阴影,也让他愈加觉悟:有国才有家,少年强则国强,一定要发奋读书,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被欺凌的境况。
彼时,四川成都附近的小县城里,一座破败的老房子在时代的风雨中飘零着,偌大的屋子只有燃起煤油灯的那一隅是明亮的,少年唐泽圣就是在那里捧书苦读的。煤油灯点亮了少年的心灯,他听着父亲讲国学经典,听着母亲教英文单词,爱迪生发明电灯等的故事为他打开了科学世界的大门,也使得他对于人生要从事的事业方向越来越明晰,那就是:将来也要做一名科学家,用科技报国。
初中时期的唐泽圣
唐泽圣天资聪颖,自小就跳级,17岁已高中毕业,当时四川尚未解放,无法报考清华大学,于是他便考取了华西医科大学。但是,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则是“清华”、是“学理工科”、“成为科学家”。
1950年,终于盼来了清华大学在四川招生,成绩优秀的唐泽圣顺利被录取,因是家中长子,父母起初有些反对他出远门,但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梦想。
自此,与科学结缘,与清华结缘,他开始实现年少时立下的宏愿,并一生为之坚守和奋斗。
“我们一辈子不用贪心,能够坚定地选择一项事业,专心致志地做好它,足矣。”唐老话语平淡,却蕴含着一股深邃的力量。
专一业
前不久,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毕业典礼上,唐老应邀为2022届毕业生发表演讲,他满含深情地用自己90年的人生经历向毕业生阐述了为学和为人的道理,朴素而深刻的感悟赢得了在场师生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当天天气非常炎热,演讲结束后我们本想先送唐老去休息,但他却说:“我不想缺席接下来学生发言的环节,不能搞特殊化”,一直坚持到整个仪式结束,成为今年“贵系”毕业典礼上最令人感动的一幕。
在计算机系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
唐老在计算机专业领域潜心耕耘了一辈子,为国家科研事业和清华、澳门的育人工作奉献了毕生的心血。
“1950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系是‘老母鸡系’嘛,孵化了好几个院系,1953年我毕业留校,1958年学校要建立自动控制系(计算机系前身),从那时起我就被调到自动控制系,协助当时的首任系主任钟士模先生和党总支书记凌瑞骥老师工作,一晃几十年啦……”谈起当初的这段经历,唐老的眼眸中闪烁起温暖的星光。
“我们那时候哪顾得上个人的变更,国家需要什么,学校让做什么,我们就去做!”
1978年,唐老开始担任计算机系主任,当时国际上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而国内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停滞落后,全校没有一台显示终端,还在靠纸带穿孔算题。“1979年,当时的刘达校长就跟我说,‘现在国外的计算机科学发展很快,你带几个人去考察一下’。于是我和同事金兰、李三立、卢开澄、郑人杰一行五人去美国访问,历时一个半月,我们参访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麻省理工等10多所高校。后来又联络和拜访了李凡、郭善珣等华人科学家,交流教学计划、参观实验室、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收获非常大,带回来了很多资料。我们还采购了7台DEC公司的PDP-11-03计算机,这是当时世界领先的计算机,回来后我们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微型计算机实验室。”
1979年赴美考察,清华大学代表团与华人科学家李凡、郭善珣教授合影(左起:郭善珣、卢开澄、郑人杰、李三立、金兰、李凡、唐泽圣)
回国后,唐老和他的同事们参照国际先进经验,拟定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清华计算机科学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在国内率先开设软硬结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科学研究方面,在加强系统结构、软件、网络等方向的同时,又开辟了人工智能、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语音识别及合成等研究方向。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始全面发展。
80年代,他率先在国内开展计算机图形学及CAD技术和科学计算可视化的研究。他主持的多项重大研究项目,在理论、方法、技术上取得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不仅有力支撑和提升了我国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而且广泛应用于医疗、制造、气象、环境等诸多行业,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堪称我国科学工作者带头实践“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杰出代表。
2000年,唐老在清华退休,那一年,他68岁,恰逢澳门科技大学建校,他的同班同学兼老邻居、澳门科技大学首任校长周礼杲先生邀请他到澳门参与建校工作,唐老欣然应允:“虽然我68岁啦,但闲不下来,还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为国家、为学校再多做一点事。”
当时的澳门刚回归不久,2000年3月宣布建校,当年9月就要招收新生入学。新的环境、新的制度、新的教育方式,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最初学校连校舍也没有,租借的是澳门中华总商会的楼房作为临时教室,也没有师资力量,就从内地高校聘请老师支援,“高峰时期,我们从清华聘请去的教师有11位之多,他们讲课质量好,而且把清华严谨务实的作风也带去了,整个学校风气变得非常好。”
建设澳门科技大学时期的合影,前排左三:唐泽圣;前排左四、左五:周礼杲先生和他的夫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唐老还亲自授课,把管理渗透到第一线,落实到主阵地。校领导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他深入课堂教学掌握第一手材料,各年级学习优秀的学生,他都认识。他说:“只有从自身做起,做好样子,带好路子,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才能真正有教学指挥权、发言权和管理主动权,才能鼓舞士气。”
澳门科技大学资讯科技学院2004年度(首届)理学学士毕业生合照,前排左三为唐老,二排左二为夫人夏绍玮
原本打算去支援4年,完整带好一届学生就回来,没想到,4年复4年,一去就是17年……
作为分管学术研究的副校长,唐老鼓励教师申报研究项目;组织评审并亲自修改项目申请书,制定项目管理规章并加强监管。澳科大申报的两个重点课题,第一是由澳门科技大学牵头,并和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合作,就“澳门在全球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历史地位、独特作用与现实意义”进行研究;第二个是“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与研究”。在他的带领和推动下,澳科大的学术研究工作,从无到有,全面开展。
2008年12月,唐老为澳科大主办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数据分析处理应用与研究做大会报告
2010年3月,唐老(二排左三)出席月球科学国际研讨会
从学校的最初组建到如今已过去20余年,从租借澳门中华总商会的三层楼房作为教室到完备的校园基础设施,从学科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引进人才到科研体制建立,这些举措和成果无不凝聚着唐老的智慧和心血,无不体现着唐老对学校的赤子情怀和拳拳之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科大如今取得的辉煌成绩,唐老功不可没。
为表彰他的杰出贡献,在澳门特区政府2007年度授勋仪式上,澳门特别授予了他荣誉奖状,当时的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亲自颁授了奖状。
当时的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亲自颁授了奖状
唐老培养的学生遍布天下,在这里只列出一部分清华学生:
—李新友,唐老在清华大学的第一个博士生,目前是国家信息中心首席工程师。
—邓俊辉,唐老在清华大学的博士生,目前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清华大学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获得者。
—闵卫东,唐老在清华大学的博士生,目前是南昌大学教授、软件学院院长,江西省智慧城市重点实验室主任、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
—童欣,唐老在清华大学1999年的博士生,目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图形组首席研究员。
—邹北骥,唐老在清华大学的第一批硕士生,现为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计算机学科带头人;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前院长。
……等等,篇幅所限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
遇一人
当我们问起唐老与夫人当初相遇的故事时,他的脸上洋溢起了孩童般的腼腆笑容,“她学习很好、很能干、很优秀的”,对于妻子,他由衷地欣赏和赞美。
墙上的两张老照片映入了我们的眼帘,二老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道:“这一张是我们结婚周年,在中国照相馆拍的。”照片中,唐老和妻子依偎在一起,他中山装笔挺、书生气十足,妻子短发模样、优雅而端庄。
结婚周年
“这一张是我们结婚60周年拍的,重要的周年基本都会去拍。”照片中,二老的眼中盛满了幸福生活的笑意,就连用以装裱的相框似乎也久经浸润,泛着一种岁月静好的光华。
结婚60周年
夏绍玮老师1932年出生于安徽芜湖,父亲是一名海关职员,幼年时她跟随父母在山东读书。1944年,父亲因参加爱国运动被日本宪兵队抓捕,牙齿被打得脱落,全身被打得遍体鳞伤。后经父亲朋友搭救,全家得以逃离青岛,他们从沦陷区西逃,走旱路,经河南,到达安徽西北部的非沦陷区界首,进入县城中学,但就在这样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少女夏绍玮依然苦读不辍,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心志,吞饮下了暴风骤雨般的苦难。
抗日胜利后,全家回到上海,夏绍玮继续求学,高中进入上海历史悠久的晏摩氏女中,她的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名,获全额奖学金,减轻了家庭负担。她还利用高二暑假到刚解放的人民出版社做文秘工作,还兼做家教,靠着自己的勤工俭学和奖学金艰难地完成了高中学业。
1950年,夏绍玮从上海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与唐泽圣成为了同班同组的同学,两人并肩读书、志同道合,月老就这样用一根红线,将两颗年轻的灵魂牢牢地牵定在一起。
清华同窗读书时期的唐泽圣和夏绍玮
学问上互相切磋,事业上携手共进,生活上相濡以沫,这对志同道合的贤伉俪已经走过了“钻石婚”。二老心态非常年轻,日常生活充满了丰富的趣味,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90后”,比如:年轻时家中的电器、家具坏了,他们都能自己修理;现在,他们智能手机玩得飞溜,经常在网上购物;夏老师还参加电子琴学习班,还学会了DIY相册,尤其喜欢在阳台上种植花草……
阳台上,夏老师种植的君子兰正悄然盛放
“我是很感谢夏老师的,刚去澳门工作时,家里正在装修,都是她忙前忙后一手操办的,后来还去澳门支援学校建设和教学。其实她自己也承担着自动化系非常重要的教学科研任务,但就算再忙碌,都一直非常支持我的工作。”
——唐老师
“我年少时,是在日军的侵略中渡过的。考入清华后的大二,父亲去世,我只能靠着助学金读书。那时候岁月苦啊,但是唐老师会拿几毛钱去买几个花生糖,回来跟我一起分享,还有学习上有很好的老师和环境,就这样一路走来的,也很幸福。”
——夏老师
夏老师在清华工作46年,在自动化系讲课,指导了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她的简历被收入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中。
两位教授伉俪近照
二老培养的学生里面有院士、有教授、有名师,有重要岗位的公务员,可谓桃李满天下……但是他们始终都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每年婉拒学生的拜访和祝寿;至今仍住在学校家属院里,从来不请保姆,凡事亲力亲为,常去学校的食堂里像学生一样排队打饭;有时受邀出席重要活动也不让专车接送,因为“不愿给学校和系里添麻烦”……
就是这样朴素、节省的两位教授,在退休后仍然心系国家的教育事业,专门设立了“清华校友-计算机系唐泽圣奖学金”,用来奖励品学兼优却家境贫寒的学子。
唐老语重心长地说道:“幼年在杭州时我受到熏陶,父亲曾多次资助来自东北沦陷区的学生,他们穿不起鞋子、袜子,但是却十分热爱读书,后来这些学生有的成了清华的学子、毕业后有的成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都在不同行业里为国家做着贡献。我想,支持教育事业的长远意义,就在于把这份希望传承下来,学生强,则国强。”
爱一生
唐老的一生是充满爱的。
他爱“国”。少年时,面对被侵略的家国背景,立下科学报国的宏愿,用一生服务国家需求,甚至在如今90岁高龄时,仍毫不懈怠、身体力行地为国家培养计算机人才。鉴于他为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计算机学会为他授予“CCF终身成就奖”。
他爱“校”。求学于清华,任教于清华,奉献于清华,退休于清华,一生与清华紧紧相系。澳门科技大学的建立和成绩他更是功不可没。前些年,他还将父亲遗留下的《康熙字典》等重要国、史书籍无偿捐赠给了清华校图书馆。
他爱“系”。计算机系曾经的筹建、改革、发展,都离不开唐老的大力推动,他担任系主任期间的各项前沿规划,为计算机系作出了前瞻性、奠基性的贡献,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开始全面发展,为如今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爱“学生”。教学科研60余载,他在清华和澳门培养了众多的学生成才。他提到,最喜欢的就是跟学生在一起,“在二教上《计算机图形学》课时,150人的大教室里,学生看向黑板时那聚精会神、求知若渴的样子,让我非常喜欢,也感到欣慰。”
他爱“家”。跌宕起伏的岁月没有磨灭掉他和妻子的浪漫,二老至今已携手走过66载春夏秋冬。他们有子女孙辈,教育上坚持以书香传家、用厚德继世,认为“唯有自强、厚德,才是传承给子孙最好的家风”。
一辈子,择一事,专一业,遇一人,而爱一生,这份纯粹和专注,在如今浮躁的社会中是多么难得!采访过程中,我们被二老的故事反复感动着,内心无数次地升起了敬意……
访谈尾声,我们请唐老给我们这些小辈们赠一些寄语,他连连摆手笑着说道:“我已90岁啦,可不想当媒体上那种‘语出惊人’的网红。如果非得叮嘱两句,那就是希望你们记得:
第一,要时刻心怀我们的国家;第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岁月可回首,深情共白头。
今天是唐老90岁生日,
下个月夫人也将迎来90岁生日。
在此,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全体师生、校友,
恭祝两位可亲可敬可爱的寿星教授:
生 日 快 乐
祝福您二老永远:
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甜甜美美、幸幸福福!
愿二老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