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体育培训班”并不像今天这样“应试”。
跳绳培训班火爆带来的最大问题,并非这种培训本身质量如何,而是它可能侵占了本属于非中考体育项目的资源,使得原本就开不下去的足球、篮球、乒乓球、游泳、武术培训班,更没有好日子过了。
而且,会把孩子们对体育的兴趣窄化、弱化,对未来全民锻炼的氛围可能有一定的坏处。
七月份的时候,在家附近的公园注意到,莫名其妙多了几个年轻的男性带着一群小孩儿练跳绳。
我还和朋友说,如果是足球班、篮球班我都能理解,甚至踢毽子班也都说得过去,这跳绳班,是培训个啥子嘛!
朋友把我批判了一番,说我果然是远离义务教育多年,不了解现在体育培训早就不是兴趣特长取向,而是应试取向了。
于是我趁着还没返校报到观察了一下,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体育培训班,设立在各种广场、公园、操场,训练内容都是体育中考那几项。
包括之前认识的小学和初中体育老师/教练,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帮学生训练立定跳远、体前屈、跳绳、拍球(中考真的有这个项目?)等等。
报的人还挺多。
所以可以说,体育不是“会不会”步语数外的后尘,而是已经步了后尘了。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回忆一下,以前的培训班是什么样子。
我小时候——准确地说是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先后被家附近的体育学院抓去练乒乓球和排球,此外我还受国足出线影响上了一学期足球课,就在我所在的小学操场上,真草,没什么养护,干一半活一半的那种。
乒乓球到底是没学会,并且被界定为十分不适合打乒乓球的人,足球也没练下去,排球导倒是坚持到初中,那时候体育老师也教打排球,大家玩得其乐融融。
也差不多是那个时候,我们开始悄悄讨论哪里又开了网球场可以上课,哪里能学击剑,甚至还有教花样游泳和花样滑冰的地方,这些看上去高端一些的项目在我们这样一个差不多三百万人口的城市里,确实不多,但也差不多够孩子们用。
体育之外,培训班主要有什么语言表演、珠心算、国画、水彩、钢琴、小提琴、视唱练耳、航模、英语听说……当然也少不了“奥数”这个份额最大的存在。
航模兴趣课
电子琴培训班
但是那毕竟是奥数而不是“数学”,更没有什么“语文班”,初中的时候为了培训我们去参加物理竞赛,老师推荐我们去一个“奥林匹克物理”班,还被我们叫做“嗷呜”班,讲得东西很多我到高中学文之前也没搞懂是干啥的。
说白了这都是兴趣课、特长课,不是补习、强化,和升学考试之间总是隔着那么一层薄薄的膜。
空前激烈的竞争、日益严格的“加分”规范以及大踏步前进的教育市场化改变了培训班的内容,越来越多的教育培训从业者开始放弃兴趣和特长,转向了针对专项考试的强化训练。这些课程大多“绝不超纲”,它不再是“奥数”,它就是“数学”。
但是基于既有观念和考试需求的原因,音体美一直还是游离于这种“绝不超纲的培训”之外。我们那时候准备体育中考的措施就是,初二开始体育课拿一半时间跑步,平时会督促我们拉伸和锻炼柔韧,跳远到最后一学期才重点练习。至于跳绳,我们班五十人左右,只有三四个报跳绳的,都是那种对跳绳极有兴趣的同学,其他人全都报了坐位体前屈,毕竟是摸一下就有分的事。
坐位体前屈
但是我们很难要求如今的家长和孩子不去为体育中考做更多准备,因为分数在增加,竞争在变得激烈。前者已经被我们讨论了很多遍,什么加到100分,还要和语数外同等分数。评论者们聚焦于政策如何出台、有关部门如何不负责任,而身处政策之中的家长最要紧的事情是:体育真的加到100分了怎么办。毕竟无关者可以嬉笑怒骂发表高见,而当事人却“真的有两头牛”。
而且,后者其实才是焦虑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十年前我中考摸体前屈,稀里糊涂摸出个七点五分,放到现在或许全家都要垮了,仿佛已经和未来的美好人生告别;但当时我看了眼成绩就去跳远去了,然后去跑步,回去该干啥干啥——这两分还远远不到能左右我一个月后志愿的程度,那一年想要进入市里的一流高中最多可以扣60分,而现在常常是30分。
大家的应试能力在变强。
于是,一方面是因为竞争更激烈而焦虑,一方面则因为焦虑而让竞争更加激烈。
我们很难去责备心急如焚的家长们,毕竟他们送孩子上培训班也有寻求“托儿所”照顾孩子、让孩子安全并且有事做的目的,也就是说现阶段对城市内双职工家庭而言,一定程度的课外培训是刚需,不是说不考试了就不培训了,孩子都自己跑出去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目前有什么样的培训班,没有什么样的培训班,“可以”或者说“应该”有什么样的培训班。
在这个话题下,我们拥有着一堆教孩子应付体育中考的培训班,那么在现有的资源和条件下,非应试的体育培训如何,孩子们在体育考试之外的锻炼身体情况、学习运动项目情况如何,就不得不打一个问号了。
所以我的回忆与观察在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实际上变得十分无力;我只能不断地提醒大家,教育培训本来还有另一种可能。当然这种提醒或许是有意义的,它告诉我们确实存在一种“内卷”之外的情形,无论我们现在能不能处于其中,至少我们可能拿着这种情形去思考一下目前的局面。
甚至是当音乐、美术等等都成为普遍的应试科目之时,我们可以再拿出这样的回忆,去比对和梳理,这次又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是噗嗤,关注我@噗嗤umi的文科课堂 ,分享高中、大学教育话题文章,与各位一起聊教育、聊成长。如果你觉得文章写得不错,请您点下赞支持一下。也欢迎随时私信,或者在下方留言讨论,期待看到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