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餐饮的黄埔军校:名厨尽在其中
许昌餐饮的黄埔军校:名厨尽在其中
文‖邵卫 图‖网络
要讲许昌的饭馆,有一个店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厨师培训班”。它的前身是“新市场饭店”,坐落于小西门,现今建设路立交桥东侧的中国银行正是人家的旧址。
20世纪7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初,厨师培训班采用的是师带徒和短期授技的形式,专门为各县及本系统外培养烹饪技术人才。(想看看邵卫老师上回写了啥美文?快快点击以下链接:许昌老西关这家素胡辣汤爆火:每年损耗大碗近万个)
对老许昌人来说,许昌餐饮的黄埔军校——厨师培训班,名厨云集。张名顺、刘文甫、许建发、孔富贵(白案)、孙亮(白案)、安庆林(招待师)、臧田(招待师)、曹海民、方清振、刘松章、王发祥、崔守仁、张丙须、赵杰(招待师)、周学民、邵建设、王连池、牛喜林、程献初、杨保亮、汪香莲(女,白案)、崔来旺(白案)等一大批叫响许昌的师傅尽在其中。
我与厨师培训班的师傅们很熟,昔日单独找各位面谈过许多次,今儿把我所记忆到的,写在下边:
张名顺大家应当不会陌生,我曾在《老许昌餐饮界的前生今世》一文中表述过(欲欣赏此文,欢迎点击以下链接:菊花白菜、紫苏肉、活鱼活吃…老许昌市餐饮的前生今世),这里就不细说了。但我要补充一点,张名顺和张大昌、牛聚银、杨青文相比,不属于同年龄段的人,我们要论事而不论人,概念切勿混淆。
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许建发(城南蒋李集)是该店元老之一,他不显山,不露水。那年,有几位南方蛮子拎着2斤重的甲鱼光顾厨师培训班,执意要后厨加工成美味佳肴,并扬言收多少钱都行。这下,瞧热闹了,操作间个个大眼对小眼。因为建店以来,学员们宰过鸡鸭鹅,刮过水里游的各种鱼类,而对甲鱼初步加工一窍不通。如果放到现在,属小菜一碟。按当时许昌的风俗:千万别吃甲鱼,食了会长不高的。所以,甲鱼在厨界一致共识不宜烧制,可谓谈甲鱼色变。
救场如救火,关键时刻,许建发师傅登台献技了,他接过网兜掏出甲鱼朝砧板上一扔,右手提刀,左手拿双筷子往甲鱼嘴里捣,甲鱼猛地伸头颈紧紧咬住筷子。许师傅眼疾手快,一刀剁掉首部,放血后,刀从甲鱼盖沿处划开去掉内脏,接着,许师傅用一只母鸡当副主料,微火炖制,菜名叫“霸王别姬”。据说,南方蛮子无不为之叹服,惊呼道:大补啊!这一呼,醍醐灌顶,甲鱼能吃!此外,许建发师傅还有一个贡献,就是挖掘了濒临绝迹的传统豫菜,如霜打菠菜、灯笼里脊等。
方清振师傅(城内西关大街)尤精于刀工,他加工的核桃腰几可乱真。上好的猪腰切成长方形的小块,表面纵横,用立刀解十字花刀划出纹路,然后下油锅炸之。这时候的油要热而不沸,炸到焦黄,腰块缩卷成圆形,刀口绽开,成核桃状。这道菜,考验的是刀工和火工,刀法不精,腰子则深浅不一;火工不好,腰子非生即老,不是在盘中出血,就是嚼起来费力,再无脆嫩之感。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无法替代的美食符号。比如说起许昌的拉面,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厨师培训班分店“秦晋面馆”。孔富贵师傅(城内古槐街)的拉面吃到嘴里,软和、筋道、滑溜,还是空心的。下到最后,锅里的浓汤都是甜的,也正因“细若发丝,口吹飘飞”的神奇赢得那些懂吃会吃食客们的感叹:这拉面师傅,绝了。
雏凤清于老凤声。我简单表一下周学民师傅(建安区尚集)。说简单,并不简单,周学民是许昌青壮派厨师的代表。他个子高不说,还长有一双奇长的大手,按老话讲:是天生干厨子的料。我特别要强调的是:周师傅是科班的科班。也许点阅者会不解,那就是:其一,周学民一参加工作就在厨师培训班名师群里摸爬滚打,秉承了众厨子的灵性。其二,他被许昌市饮食公司保送到武汉二商烹饪技校深造过一年。该校是我国商业部指定的厨师培训班,属厨师行当的最高学府,授课老师统统是我国十大菜系的国宝级大师。
周师傅不仅砧板灶台都会耍,而且略懂一点儿白案。多年前,我担任许昌地区饮食服务职称考评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时,曾经亲眼目睹过周师傅参赛的作品“鲤鱼焙面”。近在咫尺的我,看得真真切切,佩服得五体投地。“鲤鱼焙面”是开封“又一新”的招牌菜,操作起来必须用拉面做焙面,那一盘焙面,就像一个蓬蓬的大丝团覆盖在鱼盘上,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周师傅红白兼顾,把这道菜烹制到了极致。
末了,我说点儿题外话,至于“好喜来饭店”,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出个子丑寅卯的。该店能否写成大文,完全取决我重返长垣,再走一走那儿的村村寨寨。
时光匆匆,犹如滚滚春江东逝去。每位食客心中都有自己喜爱的饭店。因此,几篇小文仅仅代表的是许昌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餐饮的一个片段。同时,由于文字有限,遗珠之憾在所难免,恳请点阅者谅解,更盼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邵卫,59岁,许昌市人,厨师。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