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是否真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教师职业是否真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王营(特约评论员)
当人工智能遇上教育,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人工智能”一词,伴随着多次人机围棋大战中机器人胜出的事实而一路走热。有人曾预测:“未来10年,大部分人类只需思考5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从比例上来说,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取代,如助理、翻译、保安、前台、护士、记者、会计、教师、理财师……”面对阵势强大的人工智能,教师是否真会被人工智能取代?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认为:“未来是‘人机共教’的时代。教师作为一种职业不会被取代,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都不会被淘汰。重复性、机械性工作都可以交给人工智能,但是教师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及时关注最新技术进展,掌握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未来教师要想不被人工智能取代,关键是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技术,从而让技术为己所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懂得运用人工智能的技术,让人工智能服务于自己的工作,那么他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最终也一定会被淘汰出局。正如英国语言学家雷•克里弗德所说的那样:“科技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师。”
毫无疑问,在未来教育中,人工智能可以把教师从繁重的工作负担中解放出来。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教师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阅卷、分析试卷,机器人助教还可以代替教师管理学生、打理日常事务、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但是,人工智能也并非无所不能,教师要想真正不被人工智能取代,除了要熟练驾驭它,还要做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事情,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精神发育。无论技术怎样发展,教书育人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目标也不会变。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情感的投入和思想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促其精神发育。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曾经说过:“在教育过程中,一旦你忘记了你的学生是有血有肉的,那么你就会遭遇悲惨的失败。”
学校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地方,心灵的塑造要靠心灵来滋养,学生的精神发育需要教师适时走进学生的心灵,进行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而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的情感,难以实现这样的育人目标。因此,未来的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人生导师。
二是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尽管人工智能在一些工作领域已经做得比人类优秀,但不可否认,人工智能缺乏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它可以按照人类规定的程序工作,但不会主动工作,更不可能创造性地工作,而这种创造性对学生而言却是十分重要的。有了这种创造性,学生可以制造出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
因此,未来的教师要改革教学方式,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式学习和混合式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造,注重学生审美能力和创美能力的提高。
三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几乎所有教师都懂得因材施教的道理,但在传统班级授课制模式下,因材施教的理念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然而,随着人工智能、分析技术、虚拟现实和互联网等技术的应用,这一理念有可能变成现实。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以判断学生的潜能和素质,据此实施个性化教育。
因此,未来教师要学会使用大数据分析学习结果,通过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难点、重点,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课程和学习进度安排,从而帮助学生及时调节学习进程,让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