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入职前沟通详解(含注意事项)
新员工入职,是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的开始。做好新员工各项初期管理工作,有助于减少准员工的爽约、规避多种用工风险、加快新员工融入企业的速度,还可以提高新员工的存活率,降低新员工的适应成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信员工入职操作流程,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尽可能将用工风险降到最低。
企业通过细致筛选和层层审批,终于确定了拟录用的准员工名单。人力资源部下一步工作是按照名单逐一通知求职者,发放《录用通知》。
不过,即使企业发放了《录用通知》,求职者现在依然处于求职状态,在入职手续办理完成之前,求职者依然不能算作企业的员工,最多称为准员工。求职者会在多个企业的《录用通知》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单位,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入职前的重要工作是将准员工固定下来。
因为企业一旦确定录用人员名单,相应的招聘工作将会停止,等待候选人入职,而且入职培训、试用期考核等工作计划也随之开始筹备。如果候选人爽约,将会使得人力资源部的招聘工作重新开始,而且时间成本将会成倍增加,原有的工作计划全部需要重新制定。
“老刘谈HR”提醒:固定候选人,确保他们能在预定的时间入职,可以将各类风险降至最低。
有人说,在《录用通知》中写明违约条款可以吗?“老刘谈HR”的意见是:最好不要写。
求职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企业发送《录用通知》从法律角度属于发出了“要约”,是单方面要求,需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后,“要约”才能成立。对于求职者而言,存在违约限制的《录用通知》造成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压制求职者的入职欲望,使得求职者迟迟不愿回复或者放弃工作机会。更何况,求职者即使爽约,企业有动力追究求职者的责任,还不如考虑如何展开招聘解决目前的问题。企业追责的性价比很低,即使约定了赔偿金额也不可能设置太高,追责所产生的费用会很大;如果强行让求职者入职,所带来的后果不可预料。
入职沟通的详细工作内容
(1)入职前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与求职者保持沟通,特别注意需要延迟办理入职手续的人才。有的求职者需要在原单位办理辞职手续,有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完成毕业设计等,所产生的空档时间可能是几天,也可能需要几个月,需要时刻注意其动向。
“老刘谈HR”提醒:
注意沟通的频率,不要变成骚扰电话。
注意沟通的内容,不要重复已经确认的事项。
最佳解决办法是:对入职前的每次沟通应有详细的记录,形成《入职前沟通记录表》,保持沟通的延续性,即使沟通的人员出现调整,也不会给对方造成工作中断的印象,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的差错。
(2)沟通的内容
企业发送《录用通知》常规操作会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不规范的操作会采用短信、微信、QQ、电话等方式告知。由于求职者不会时刻保持关注,所以在《录用通知》发放之后,还存在确认的过程。
首先,告知求职者《录用通知》已经发放,确认对方收到,并要求求职者在阅读之后给予回复。回复可以在求职者心目中形成责任感,降低爽约的可能性。
《录用通知》一般会列明准员工的职位信息、薪酬结构、到岗时间、工作地点,以及需要携带的个人资料、报到地点、联系人、联系方式等内容,人力资源部门应确认求职者对相关内容是否存在不同意见,比如薪酬构成与面试时的不一致等,人力资源部门应详细解答,消除对方的疑虑。如果求职者出现动摇,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尽快采取行动避免求职者爽约。
其次,与对方确认入职需要提交的个人资料,要求对方提前完成准备。
常见的入职个人资料清单:
个人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户口本(原件、户口本首页及个人页复印件)
毕业证与学位证(原件、复印件) 登记照(彩色,按企业规定尺寸,需提供电子版)
离职证明(原件) 职称与资格证书(原件、复印件)
体检报告(原件) 社保公积金相关资料(非必需)
特别注意入职体检,如果企业统一安排,应与对方约定体检时间,说明体检注意事项,以及费用报销原则。
“老刘谈HR”提醒:体检应在入职手续办理前完成,企业应指定体检机构;如果体检人数较多或者存在职业病风险的情况,企业应安排专人陪同体检,并取走检验结果,防止出现冒名顶替的情况出现,防范风险。
(3)指导准员工离职
准员工在原企业办理离职手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被对方极力挽留、拖延办理时间、设置审批障碍等复杂状况,准员工在应对这些情况通常缺乏经验,不能很好的处理,人力资源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优势,帮助准员工顺利完成离职手续。
(4)做好相关政策解释工作
准员工在入职前,可能涉及到的问题有:个人档案转移、社保公积金转移、宿舍安排等,应届毕业生会有户籍、派遣证、档案、就业协议(三方协议)等问题。人力资源部门应准确掌握当地的相关政策和具体办理流程,除了咨询解答,可以安排专人协助,使各项手续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增加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好感。
“老刘谈HR”提醒:入职前的沟通很容易被忽视,很多企业在发出《录用通知》后被动的等待求职者上门报到,没有主动服务的意识。一旦求职者爽约,企业只能重新再次招聘,损失的时间成本、招聘成本、机会成本都无法计算。
如果您觉得本文有用,请点击关注,如果您觉得需要探讨,请留言,“老刘谈HR”将竭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