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教育部发布《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要求艺术类本科专业不得设专业方向,只能在招生考试环节设立招考方向,如舞蹈表演(民族舞方向)。
艺术类本科为何不再设置专业?新的培养方式将塑造怎样的艺术人才?天目新闻记者连线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陶宏开教授进行解读。
参观艺术展的人。图片来源:新华社
“重专业轻文化”的艺考风气亟待扭转
为什么要取消艺术类本科专业方向?
陶宏开认为,主要是扭转高校艺术类专业“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杜绝艺术领域已经存在的不良学风,引导艺术类教学良性发展,培养出一批兼具理性与情怀的艺术家。
陶宏开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近年来,部分高中教师以及培训机构总是盲目地劝导青少年走艺考“捷径”,贪图一时轻松,却忽视了青少年的长远发展,最后培养出一批“滥竽充数”的艺术生。“艺术家一定阅读广泛、而且文学水平很高,这样才能用社会获取的知识反哺文学创作。很多艺术生学成后都做不到这点。导致真正的艺术家后继无人。”
天目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样的现象,与近年来艺考人数大增、艺术生面临艺术招考与文化课考试双重压力有关。
一位参加过艺考、学习戏文专业的学生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研究怎么应付考试,很难有精力去学习别的领域的知识,提升文化素养,“我也知道自己知识积累不够,但没有办法,当时我们需要摄入大量专业知识,否则即使文化课考得很高,专业课考试也会被刷下来。只能‘抓大放小’,牺牲文化课成绩,拿到大学‘门票’后再查缺补漏。”
从事艺考教学的郭老师也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艺考文化课要求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孩子的压力,“很多孩子光学专业课就很辛苦了,我教的一些孩子,有的每天要练8-9个小时琴,甚至有的练出了肩周炎。他们不是一学就会,需要很多时间去重复,精力很容易耗尽,这样一来,文化课成绩很难提高。”
与此同时,艺术类专业培训机构的费用也水涨船高。方先生的儿子在浙江省内一所二本院校读大一,专业为影视表演类。据他介绍,每年新高三开学前的暑假,到当年年底的艺术类省统考,是艺考生最后的冲刺阶段。“基本上都会去培训机构上课,补专业课。名气大的艺考培训机构,专业课大班授课一般1000块钱一节课,如果是一对一,得1500到2000块钱,一节课50分钟。”方先生算了一下,儿子考试前小半年,培训补习下来花了差不多“小十万”。
陶宏开表示,这些情况也需正确面对。“真正在艺术上有所成的人一定吃了很多苦。千万不要幻想人生没有压力,那是不可能的,只有学会面对压力,才能真正成为人才。”
新要求下艺术类本科更强调通识教育
今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多所高校撤销了艺术类专业。《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基本要求》明确规定,要提高艺考生文化成绩要求,扭转部分高校艺术专业人才选拔“重专业轻文化”倾向。
陈志文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艺术类本科专业一般不得设专业方向,首先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本科教育更强调通识教育,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在大学学习中逐渐找到方向,不止是艺术,当下很多本科专业都存在这个问题。第二,也有利于确保公平公正,这样就不会把专业测试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
陈志文表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艺术类人才的需求远小于理工科人才需求,但国内艺术类招生规模却很大,远超社会需求。所以此前政策要求,艺术专业招收考生应该控制规模,接收一批真正热爱艺术、有艺术天赋的人才。”
不设专业影响就业的观点无据可依
《要求》发布后,有网友忧虑,在艺术岗位逐渐细分的当下,艺术类本科不设专业方向是否会影响学生就业?
陈志文指出,国内外都有数据表明,学生不从事自己本专业的工作是普遍现象。因此,不细分专业会影响就业的观点无据可依,“不细分专业是本科招生阶段的要求,并不影响后期学生自身朝某个方向发展,或者学校朝某个方向培养学生。”
陶宏开认为,新《要求》着眼更长远的未来,这种教育模式会给学艺术的孩子带去更多的发展空间。“艺术教育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方面的引导和改革,让我们的艺术有更健康的发展方向。百花齐放,推动社会进步。”
从事艺术培训多年的郭老师也告诉天目新闻记者,能成为艺术家的艺考生是凤毛麟角,大部分学艺术的孩子可能会流向学校成为老师,他们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教授学生,自学能力是更加重要的素质。
陈志文、陶宏开教授均指出,艺术专业并不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他们认为,考生在做出选择前,还是应该评估自己是否真的热爱艺术,未来能否通过艺术维持生计、回馈社会。仅指望通过艺考“解升学、就业之忧”的学习是不会有效果的,只有真正热爱,艺术之路才能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