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义
校外培训行业最近寒风劲吹。教育部近日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承担面向中小学生(含幼儿园儿童)的校外培训管理工作,指导校外教育培训综合执法,以及反映和处理校外教育培训重大问题等主要职责。这意味着对校外培训监管的高规格、常态化和专职化。“强监管”已经来临,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了。
这与国家近年来的政策一脉相承。今年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召开的第十九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多家校外教育培训机构、平台因各种乱象而被顶格罚款。资本市场的反应更为灵敏。自2月份以来,校外培训概念股已持续调整4个月,在美上市的高途集团、好未来、新东方等跌幅过半,裁员消息不绝于耳。业界的担忧显而易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新部门成立也说明国家对校外培训机构仍意在规范。对那些合法合规、进化能力好的企业来说,监管反而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是合乎民意的。“您来,我们培养您孩子;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多年以来,校外培训机构以各种话术不断兜售“起跑线焦虑”。算法之下的精确推送,更让人躲无可躲。从市场的角度看,校外培训的确为家长提供了服务,但其商业模式是建立在加重中小学生负担基础之上的。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中小学生减负的大背景下,很多校外培训机构却一味渲染应试,给学生增负加压。它们不负责教育,也不提供素质,只训练应试技巧,在资本驱动下,制造起了应试培训竞赛。越来越多的家庭被裹挟其中,耗费了大量金钱和时间,形成“剧场效应”。这严重违背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规律,使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进度受到冲击,也恶化了教育生态,戕害了社会公平。
清除校外培训乱象,也应加强对校内教育的治理和改革。不容忽视,一些地方的校内减负已沦为“学校失责”。比如,教学时间缩短却缺少配套服务,学校一放了之,可家长还在上班;学校平时教学要求不高,但选拔时的标准和难度都在提高;个别老师违规办班或兼职,课上教学有“保留”,课外才讲要点;有的学校将校外培训考试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这些使得家长不得不去找校外培训机构。应该说,青岛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多次发文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也一直努力做好校内托管等,不断优化运行模式,为家长分忧。
治痼疾须用猛药,相信“强监管”所带来的资本退潮,会助推行业走上良性运行的轨道。但就眼下而言,部分校外培训机构难免遭遇阵痛,而流行的预付费模式则可能让家长的“预存学费”受到波及。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做好预警和管理工作。近年来,北京石景山区、上海普陀区等多个地方针对校外培训建立起了资金监管平台。今年1月,青岛市北区也在全市率先开始试点,16家示范单位签约纳入监管平台。这样的平台有利于保障市民的资金安全,让更多人吃上“定心丸”。
作者:
来源: 青岛日报
上一篇:建设高质量的融合教育体系
下一篇:教师培训咋开展?这所学校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