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舞团演员在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汇报演出获得文华大奖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选段。新华社记者任珑摄
新华社北京1月12日电(记者许晓青、王琪、夏康静)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刊载题为《面朝“大江大河”,感受文艺冬暖——“上海出品”缘何吸引观众》的报道。
2018年末,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现实主义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全国一炮而红;2020年末至2021年初,作为“第二季”的《大江大河2》再度热播。与此同时,电影《1921》热拍;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全国巡演一票难求;一批充满家国情怀的国产原创音乐剧试演,开天辟地主题影展等“接力”举办……
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都会发现,近期线上线下热播、热演、热议的文艺作品中,“上海出品”独占鳌头,在这个文艺“暖冬”里,热力究竟从哪里来?
(小标题)从纸面到荧屏:《大江大河2》有魅力,更有底气
“可是,浦西到浦东要坐摆渡船……”近日,电视剧《大江大河2》播出进入高潮,剧中资深演员林栋甫的一段台词勾起老一辈上海人对浦东开发开放的满满回忆。
冬日暖阳下黄浦江滚滚向前,颇有电视剧中“大江大河”的气势。屈指算来,从最初筹备到“第二季”热播,已有六七年,黄浦江见证了影视行业“上海出品”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决心和信心。
由上海广播电视台(简称SMG)、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SMG尚世影业联合出品的《大江大河2》,延续了2018年《大江大河》首播时的故事主题及话题热度,从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三名青年的个体命运出发,将我国东南沿海的改革开放故事娓娓道来。
“SMG多年来精心筹备,专注打造精品。”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集团董事长王建军介绍,《大江大河》系列电视剧根据阿耐原著《大江东去》改编而成,主创团队将小说从纸面“搬到”荧屏,不是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影视手段为作品“加分”,生动逼真地再现改革开放初期从小山村中走出的厂长、农民企业家、个体户、商战精英等形象,引发观众共鸣。
《大江大河2》不回避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的各种难点和痛点。国企改革、引进外资、集体和个体经济发展、下岗工人安置等困难重重,但剧中人有一股迎难而上的闯劲和拼劲。“《大江大河2》进入了浦东段,看得热血沸腾,和当时太像了……”有网友留言。
剧情进入尾声,网上评分和收视率继续领跑。侯鸿亮分析,《大江大河》系列电视剧的成功,说明真正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旋律作品,是能够与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年轻观众,形成良好的“对话关系”,奏响时代的强音。
2021年初,“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启动特别节目”在全国卫视首播。此前,包括《大江大河2》剧组在内,《山海情》《功勋》《光荣与梦想》等剧组汇聚上海,分享摄制经历。
上海广播电视台台长宋炯明介绍,台和集团始终将现实主义作品创作和排播放在内容业务至关重要的位置,2020年还有《在一起》等抗疫题材大剧诞生,《大江大河2》克服疫情影响顺利杀青、完成后期并开播。进入2021年,《山海情》等也将在东方卫视首播。
(小标题)从“云排练”到巡演忙:“电波”为什么这样红?
一路巡演,步履不停……2021年开年,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旗下上海歌舞团出品的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来到广西南宁和广东深圳巡演。
演出票房与观众口碑齐飞。2020年下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处于常态化阶段,在全国观众中已“种草”多时的“电波”启动全国巡演之路。自首演以来,“电波”累计演出超过200场,其中巡演超过110场,1月11日在深圳保利剧院的演出,为第一阶段巡演画上完美句号。
舞台上的“电波”既婉约唯美,又惊心动魄。隐蔽战线上,以“李侠”为代表的人物形象,革命情怀义薄云天。全剧通过精彩绝伦的舞台调度和表演,将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从早期孙道临主演的同名电影,到近年来风靡一时的舞剧,“上海出品”以当代文艺手法和视听理念,推动红色题材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0年12月,已满“两周岁”的“电波”迎来了第200场演出。有舞蹈爱好者驱车数百公里,赶到广东佛山,就为看一眼“上海来的‘电波’”,还有一些无法亲临现场的“粉丝”则通过录制短视频表达对“电波”的心声。
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说,200多场只是一组数据,现在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一步一个脚印”把每场演出办好,因为这是一次将信仰与艺术深度融合的创作,我们要把革命的大无畏精神在舞台上实实在在传承下去,克服疫情挑战,将舞台上的红色主题在2021年更好地呈现出来。
(小标题)从片场到影院:电影“上海制造”精气神贯穿全产业链
2020年7月,国内各大电影院陆续复工;复工不到一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观影消费渐渐回暖,上海电影市场在这个市场恢复的关键期,票房领跑全国。不仅在电影院,在孵化、创作、摄制、后期制作、运营管理、版权开发等电影的全产业链各环节,“上海制造”的精气神贯穿始终。
即使是在气温跌至零下的日子里,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里总有一股“电影暖流”。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主办方连续在此举办特训营及创投活动。在一个气温骤降的午后,导演郑大圣、制片人顿河等受邀来到上海大学,与参加创投项目的莘莘学子对话。正加紧推进电影《1921》项目摄制的郑大圣感慨,每次走进校园,都能感受到上海电影新生代正加速成长。
聚焦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建故事,影片《1921》从上海起步,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早在2016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就开始围绕献礼建党百年策划选题,第一时间把《1921》列为重点扶持项目。
2020年,根据疫情防控规定,各地片场暂停剧组拍摄及对外开放,为了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故事,上海电影集团一边做好各项防护工作,一边加紧推动位于松江的上海车墩影视基地《1921》场景的“复原式”搭建工作。中共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博文女校等实现了等比例“复原”,“100年前的上海”在摄制组面前徐徐展开“画卷”。
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王健儿说,集团充分发挥电影创制优势,保障这部重大题材影片的创作,迈入2021年,进一步擦亮“上影”品牌,将有助于加快推动上海建设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参与采写:王婧媛、王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