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刘轿舞”作为一项南昌市的传统民俗表演样式,已有64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南昌市青山湖区昌东工业园胡家村北刘村小组,最初是康熙年间的一种祈福仪式。因其生动的表演形式,浓郁质朴的乡土气息及美好寓意,历经六百余年,成为了南昌一项特色的民俗项目。
“北刘轿舞”表演
“北刘轿舞”作为南昌市第二批省级非遗项目,反映了当地民间民俗文化的特色,也保留了中国传统舞蹈精华,是中国民间舞蹈特色项目。
“北刘轿舞”表演
源于清初 轿舞在南昌昌东兴起
“北刘轿舞”因发源于胡家村北刘村而得名,最早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据相关史料记载,康熙年间,受到满汉文化交融的影响,清代礼仪舞蹈的种类繁多,包括郊庙祭祀礼仪乐舞和朝会宴享礼仪乐舞,传统乐舞达到了鼎盛时期。朝会宴享礼仪乐舞多为宫廷舞蹈,只供于官僚贵族观看欣赏,寻常百姓没有机会接触到。在这样的背景下,民间也开始流行一些祭祀乐舞。
据“北刘轿舞”传承人刘芽子介绍, 起初,轿舞兴起于四川成都,随着旧址迁移,老一辈的传承人在江西南昌定居,轿舞也自此“落了户”。
“北刘轿舞”中,“轿”是其中的核心。古代轿子的样式极多,分为“硬衣式”和“软衣式”两种,所谓硬衣式轿子是指用木制材质制成,其造型接近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型,多流行于南方地区。据史料记载,轿子的形状各异。但由于年代已久,其他式样的工匠手艺早已失传,只有方形的硬衣式轿子被保留了下来。轿子的靠椅和扶手上的装饰亦是大有讲究:火红的漆木上两条金龙以雕之,口含金珠,素有“双龙戏珠”之意。扶手两侧各卧着一条龙,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象征着身份与地位。
上世纪初,抬轿的动作、程序基本固定,形成了轿舞的雏形。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地,轿舞由祭祀舞蹈演变成如今的节日庆贺舞蹈。每逢中秋、春节,轿舞表演会作为开场节目出现在庆祝活动中,一路上男轿领头,女轿居中,龙灯煞尾。轿翻转,龙飞舞,爆响,锣鼓震,为节日增添了许多欢乐气氛。
“北刘轿舞”表演
四个动作 讲述南昌本土轿舞故事
《隋书·礼仪制》载:“今辇制像轺车而不施轮,用人荷之。”没有轮的“车”,用人抬着走,这便是轿子了。四人一荷为中轿,两人一抬为小轿,依据身份的尊卑而定轿夫的人数。“北刘轿舞”,每轿抬者为四人,分为抬轿、团轿、翻轿、颠轿四个动作。伴奏乐器多以鼓、锣、钹为主,每段音乐由重复的旋律衔接而成。
其中“抬轿”为最基本的动作,行进时全程使用,做“翻轿”或是“颠轿”时也要先用“抬轿”作为预备动作。“翻轿”称得上是整个表演中的点睛之笔,将表演推向了高潮,寓意着旧的篇章翻过,来年会更加红火。
北刘轿舞与龙灯表演时,设一人指挥,依据表演场地的情况,吹哨施令指挥男轿、女轿及龙灯表演,使三队之间协调并顺利配合,呈现精彩的表演。一场完整的表演下来,会出现五至六次的翻轿,若遇上力气大、表演娴熟的年轻小伙,表演十次亦是不在话下。“翻轿”的寓意好,观众也爱看,但需要表演者具备足够的技巧及充足的体力,是表演中最难挑战的部分。
每个轿子重200余斤,表演者的精神力需要高度集中,稍有不慎,头部就会受伤。若是一人疏忽,则整个表演就难以成功。故表演者不仅要时刻专注,紧绷着神经,团队之间还需配合默契。团队默契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轿舞队有了自己的一套训练体系。除日常的基本功训练外,演出前还需参加专业的集训。经过严格的表演训练,台上的表演效果才能发挥到最佳,。
“只有四个人配合好了,找准节奏了,统一了动作,轿舞才能被完完整整的展现出来。”“北刘轿舞”项目的传承人刘芽子作为轿舞队的队长,负责整个团队的动作指导,他不断强调团队精神在表演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北刘轿舞”表演
祖孙三代 共同演绎轿舞人生
作为轿舞传承世家,北刘村刘氏与轿舞的渊源追溯到六百四十年前,有着深厚的家族历史。
第五代传承人刘芽子从小便深受轿舞文化的影响。十五岁那年,刘芽子在父亲的指导下第一次完成了轿舞表演;如今,他的儿子也成为了轿舞队的表演者之一。父传子,子传孙,一代又一代的北刘村人接过了时代的接力棒,三代人同台演绎,共同将轿舞传递下去。
对于胡家村北刘村的大多数村民来说,轿舞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几乎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欣赏过轿舞,也表演过轿舞,轿舞似乎成为了北刘村人身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村中最热闹的要数元宵之夜:从村头到村尾,彩灯挂,爆竹响,轿舞起,锣鼓震满天。家家户户搬着板凳坐在村前,吃元宵,赏轿舞。台上的人累了,台下的村民上去接着舞,精彩的表演接连不断,观众拍手称快。“轿舞像是连接北刘村和村民的脐带,人人都会玩轿舞,人人都流淌着轿舞人的血液。”刘芽子这样形容。
第五代传承人刘芽子
跨界融合 助力轿舞发展迎来新希望
“北刘轿舞”在过去曾一度备受追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昔日的小村庄逐渐演变为今日楼房矗立的城中村,村里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大多离村打工,留在村中的传承轿舞文化的年轻人少之甚少。对此,刘芽子感到忧心忡忡:“老一辈的表演者体力下降,无法继续表演,再加上没有年轻人来学习传承,我真的担心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就糟蹋在了我的手上。”
好在在老一辈人的坚持下,轿舞的发展迎来了希望。2009年,“北刘轿舞”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轿舞作为江西省本土的乐舞文化,受到了重视,吸引了更多外来的目光,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村,为传承轿舞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截至目前,北刘村轿舞队已经有八位年纪轻轻的小表演者了,其中最小的只有13岁。
随着时代的更迭,新的表演形式层出不穷。狮子灯、采莲船、踩高跷等传统民俗舞蹈与轿舞进行融合,将非遗项目在保留原生态特征的同时,对表现形式进行了创新编排,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全面展示非遗的生机活力和传统地域文化的深厚内涵。
对于轿舞今后的发展,传承人刘芽子表现得十分有信心:“今后我们还打算在轿舞表演中融合古装元素,所有的服装与道具都会进行进一步的创新,更好的贴合轿舞的历史,才能将轿舞文化继续传播下去。”(南昌市文化馆“南昌非遗故事”系列文章,作者:刘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