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作为英文教授和文化评论写手,文字冷峻有力。他的新书《存真》是又一本写亚裔的重要回忆录。 (资料图/图)
《存真》(Stay True)是一本今年新鲜出炉即屡被推荐的回忆录。作者名叫Hua Hsu,中文名许华,现为巴德学院英文教授。他还是个70后,祖籍中国台湾,是二代移民。他父亲是第一代移民,赴美时台湾还比较落后,一无所有。作为工程师,他在美国打拼成了中层领导,然后就被竹子天花板卡住,再也上不去。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他找到机会回去做高管,和妻儿“大撒把”。书的一开始,许华就描述他和爸爸通过传真机通讯。他爸通过传真机给他辅导数学,而他则把美国的文化新闻和小道消息传给他爸。
这个网上看到的开头,就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来此书。但凡与华裔教育有关的书,我都比较有兴趣。当然也有所担心,害怕这会是一本教育成功学的俗滥读本。移民在美国的成长与发展并不好些,容易陷入到白手起家的陷阱里。前些年傅苹写过一本《弯而不折》,读后就颇为失望:她的体验个体,但叙事套路,另外部分细节经不起推敲,出书后惨遭一星,就此陨落。
许华这书没有落入俗套,而是让我长时间摸不着门路。我觉得有趣,又觉得云里雾里。有的地方我能产生共鸣,比如华裔在课堂上不大发言。他描述他上大学的时候,上的是伯克利,读政治专业,多半学生读此专业日后要当律师。他作为亚裔,听着白人学生夸夸其谈,自己的理想不过是一个星期举手一到两次,以免课堂参与部分的成绩难看。
这种关于求学的描述,书中一带而过。这本书里虽然大部分写的都是九十年代的校园生活,你看不到求学的功名利禄,也看不到多少他到底学了什么,他后来上了哈佛,读了亚裔文学的博士,这种够人吹一辈子牛皮的东西,他提都没提。这种收敛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新一代移民出息的地方,不再拿上什么学校拿到什么好的工作发了多大的财去指望着光宗耀祖了。一路走来的轨迹里,更有生命的真谛。
书里写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伯克利校园,写得比较怀旧,怪不得引起了很多美国同龄读书人的喜爱。许华读书的时候,哲学大师德里达就在加州,有的人专门打飞的去听大师的讲课,还了解到了大师的一些八卦,比如他特喜欢吃墨西哥快餐塔可贝尔(Taco Bell). 这本书谈的都是关于归属感、身份、派对、抽烟、文化冲突、宿舍聊天的话题。怪不得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了课堂所学后留下的一切。我上过大学和研究生,也把课堂所学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通宵达旦打牌了。
成年后的许华是《纽约客》的文化评论版写手,经历和风格约等于《三联生活周刊》的前主笔王小峰。成长的过程中,他爸常带他去音像店,他喜欢上了用磁带组合音乐的爱好。本来只是玩的,后来有一次,课堂上有人提到某个乐队,冷僻得只有他知道,这个冷知识顿时增加了他的自豪感,也让他找到了安身立命的身份归属。他开始编这种地下音乐杂志。日后能成为《纽约客》的文化写手,应得益于这些早年的经历。
这些混合音乐的经历,涉及到不少乐队和歌手,我并不熟悉,连个旧都没法怀。我两个小孩对美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知道得比我还多,我于是买了这本书的语音版,给小孩听。语音版的书是许华自己读的,已经听不出半点外国后裔的口音。他已经像一个水滴一样,融进了美国文化的汪洋大海里。现在在美国顶尖的博雅学院教英文,在《纽约客》写文化评论,也说明他已经不止于融入,而从消费者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美国文化的布道者、影响者、生产者了。
但谁能想到,他在成长过程里,尤其是上大学的时候,也一样经历身份焦虑呢?华裔在美国的经历一言难尽。排华法案早已被废除,隐形的族类归属,却无处不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过程里,有推力也有拉力:即便在美国长大的ABC们,上了大学后,往往也和更多的亚裔小孩交往。这显然不是家长教的,家长估计更希望他们不要和其他亚裔小孩抱团。亚裔孩子自己,因为类似的成长经历同类相吸,自然走到了一起。
书里我们还看到,同样是亚裔,一代二代三代,竟有极大差别。这里面还有1.5代 —— 在外国出生,自幼移民在国外长大的一代。话说许华作为一个被“大撒把”留在了美国的第二代移民,虽然和新国家文化水乳交融,遇到另外一个亚裔同学肯恩,却又显得像个外国人一样了。肯恩这一批的亚裔,在美国已经生活了三四代,从娶白人女友,到点比萨时的动作和腔调,都极为“美国化”。可是即便这样,三四代的移民肯恩,仍和许华混到了一起——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是亚裔。
看到这里,我们会不会为自己的小孩不寒而栗?哪怕三四代后,他们仍会是永恒的外国人?还是和别的亚裔在一起?不被“主流”接纳?这并不是值得担心的问题。现如今,美国白人黑人自己都各自极端化,谁也不知道主流在哪里。把“传统美国”作为基本盘之一的共和党,现在也都碎成了一片片:有主张小政府的茶党,有主张美国优先的川普党,还有被人寄予厚望的中间派布什党,只不过势力一天不如一天。
许华这本书怪就怪在这里,书的层次和主题复杂。受他激发,你对身份与归属的话题掩卷沉思。这时他轻舟已过万重山,在谈别的了。
书写到一半,文风突变:他的好哥们肯恩突然遇到了劫车抢劫,被打死了。
一部个人回忆录,由此转型,变成了对好友丧生的哀悼和伤感。这也是这本书引起了不少评论家赞叹的原因。通常人们写回忆录,是写自己和自己的祖宗八代。怎会有人写着写着,把自己忘了,这是写自己的回忆录,还是写朋友的回忆录呀?报告老师,有人跑题!
其实也没跑题,友谊和爱情一样,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我们生命中的某一个重要人物,就有可能改变我们人生的轨迹。这种人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我在听的过程中,一直在想,这么写自己的好友,是不是有性取向上的说头?后来发现又不是,他后来交了女友,娶妻生子,是异性恋。这种兄弟情谊,也有个词,叫bromance, 是兄弟(brother)和浪漫(romance)混合而成。许华提醒我们,在这个动辄LGBTQ的年代,大家是不是忘了,男性哥们之间,也可以有纯洁的友谊呢?过去男的勾肩搭背很正常。现在,找个好哥们比找个好异性还费劲。许华毫无顾忌地写了出来,这是很了不得的。
这种三年的友谊,和好友突然去世后的遗憾、内疚和苦涩,界定了许华后来很长时间的人生。他需要去心理治疗。这种缅怀,也是一个善良的举动。有的人通过描述自己而让作品不朽。而许华把篇幅给了自己的哥们,就好比谈话当中我们决计不再喋喋不休说自己,而是闭上嘴听听对方的生活。此书书名Stay True,本为作者和亲朋好友通信后的个性化致意,如Stay true to your dreams(忠于梦想),后缩为Stay True. 在信函格式上约等于Yours truly (此致敬礼)。 Stay True在此书里也可理解为对友谊的忠诚,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文化的深情回望,和对华裔成长体验的此致敬礼。
许华作为英文教授和文化评论写手,文字冷峻有力。幽默有点冷,你爱懂不懂,作者没指望三步一逗弄,四步一抖机灵。书里还有不少粗口,在华裔写手中比较另类。我说过,由于文化典故我知之甚少,感觉这不是一本那么耐看的书,可是它又是一本写亚裔的重要回忆录。他的写法很新颖,接下来估计还会引起新的关注。我高兴经此一书,找到了一个优秀的文化评论作家,可以去追着看其文章了。
南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