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无论是在彰显中华民族精神,还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方式。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之栋梁,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国家认同感是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任务。各高校积极组织设计相关课程,利用课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来说十分必要。下文将就如何促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教育的融合进行论述,以期为各大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沉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我国人民二者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亦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抓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观念集合,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能够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和指示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也有着重要影响,这样的影响或许并非肉眼可见,但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持续进行着。总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融入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诸多内容当中。从历史发展角度观之,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塑造定会成为未来文化教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要想达成这一目标,一是可以依托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构建校园文化体系,创新学校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二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积极、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一来,让大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的路径
现如今,一些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授课内容质量的高低将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获得感。作为高校老师,要深入探寻高校教学资源的特性与优势,将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授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给大学生们讲授“仁、义、礼、智、信”的相关内容时,应当提前设定好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策划好教学的具体形式。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围绕“五常”中的不同部分展开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基于收集到的文本材料加以思考分析,并通过组间意见交换、辩论等方式强化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
运用地方文化资源丰富高校实践。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文化资源的类型丰富,特色鲜明。地方优秀乡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核,具有独特的群众属性和传播优势,是更加“接地气”,更贴近现实的教育资源。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创造性地让地方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灿烂文明、内嵌的精神核心转化为“增强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的动力源泉。高校老师可以充分依托地方丰富文化资源的特异性,搜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素材,组织大学生们开展实地考察活动,让大学生得以真切感受地方文化的乡土魅力。以引导学生亲身策划、亲身参与、亲身体悟为宗旨,将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有机融入大学教学课堂,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其感受华夏大地乡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大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也应当积极助力地方文化的建设与保护。对此,高校教育应当要着眼于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精心设计,将课堂教学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领大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在开展任何一门课程之前都需要进行教学导入,而教师进行教学导入的过程就是汇集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过程。在授课时段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组织原则,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以情景导入的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课堂的学习气息。通过上述形式,激发大学生课堂活动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自觉地为地方文化建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的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高校教育中正能量的源泉。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我国经济与文化社会发展的浓厚底色,也是国民素质养成的重要奠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大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究。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的独立性、变通性以及自主性慢慢增强,个人都有了自己独立的需求,但这种精神层面上的需求,既需要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引导,也需要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来引导。高校教育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生活体验和人生哲理引领大学生回应时代和现实的挑战与需求,帮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学会做人做事,树立文化自信,肩负起中华民族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学习和领悟的价值观念,也是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和根本特征。我们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支柱的时代精神传承一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当前高校教育应该思索和践行的重要课题。将优秀传统文化引进高校教学,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价值观自信,使大学生自觉地认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形成文化归属感。中华优秀文化积淀着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高校教育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价值内涵,激发中华优秀文化的生机,展现出中华优秀文化时代风采,这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了解更多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引导大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国家观、民族观,有力保障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育课堂中的方式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比重。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要求大学阶段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大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校教育教学课堂当中,应该让高校教育与我国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进行紧密联系,提高优秀文化的教学比重,让大学生能够在当前应试教育发展大背景下,掌握国家要求的理论知识。同时,大学生通过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开阔大学生的视野,打开大学生的思维。
全面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水平。要想真正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知识熟悉的老师,这样才能推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就需要老师要对中国文化有正确的认知,能够在课堂上将传统化转变为现实力量,教会大学生正确地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吸收和学习,并且有效的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改造,这样才可以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当前新时代青年得以发扬和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丰富,它成为了我国当前民族精神的重要成果。在当前高校中推行传统文化,让大学生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也应该秉持着“以大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传统化育人的作用,让大学生能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且让其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作者:鲍一凡,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