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办法》是“双减”母政策的最强补丁细则。六章四十三条,将进一步踢除“刀口舔血”的组织和自然人,留下最后一批高级玩家,净化教培市场。
《办法》意见稿
自从一年前解读校外培训行业起,就有人对我的站位表达过争议。一部分人说我为教培说话,是利益相关者;另一部分人说我为官方站台,贩卖焦虑。
其实,作为一名教培研究者(我的博士论文跟此领域有关),保持“审慎性思维”有多重要,并深知无理论与事实依据的个人情感和主观偏见是很危险的。
一方面,面对资本的无序扩张、大肆宣传、高昂收费,国家在2021年7月24日颁布“双减”,是很及时和必需的,目的并非取缔教培而是规范和缩小市场;另一方面,政策来得迅猛无比,上千万教培从业者何去何从也是事实。人是有惯性的,且每人身边资源和能量是有限的,另谋职业赛道何其容易?尤其在大部分行业都“内卷”的今天。那些跟着摇旗呐喊的行外专家,估计看不到也不想看到这点,幸灾乐祸的背后难免有落井下石之嫌。
曾经的教培“盛况”
为何母政策的颁布需要跟上很多补丁细则?因为政策的意向与落地总有“缝隙”。这一点,时间总会给出诚实的答案。“双减”一年多,的确阵痛了中大型机构,在采访了几十个教培老师和管理者后发现,双证齐全、预收费监管、课纲改革(如新概念变绘本)、课长缩短(线上单次半小时以内)、定期巡查,时时考验着管理者的企业领导力和一线老师的教学统筹力,他们需努力在政策遵守与客户预期之间寻求平衡。
若对中大型机构是冬天,对独立教师和小微机构则是春天。因为组织小或无组织,所以易调整、易撤退,游走于居民楼、咖啡厅、客户或自己家、以及线上各平台,不仅省去了双证、逃避了税收,且增加了客户量、抬高了单价。但若长期如此,适合大众群体的大型班课将不复存在,适合小部分群体的昂贵一对一和精品小班将成为主流。对客户,选择太少,教育公平的“意向”变成教育不公平的“现实”;对教师,缺乏有组织的教研和培训也不利于其长远职业发展;对行业,出现问题难以溯源;对国家,行业财政贡献率大幅缩水…
上述种种现象,上层应该一清二楚。为确保“双减”母政策发挥效应、推动教培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此次的《办法》乃最强补丁细则。六章四十三条,将进一步踢除“刀口舔血”的组织和自然人,留下最后一批高级玩家,净化教培市场。
针对《办法》的即将出炉,我虽“人微言轻”,但结合过去的十年行业经历和如今的研究者视角,分享几点看法。
1)对家长。两千余年的儒家思想,熏陶了我们“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突然要求转变观念,专家说不要“唯学历论”,不要“鸡娃”,学校说发展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学校…如此尔尔,依然很难让家长“佛系”,所以教培市场在中国相当久的时间内依然是强市场。即便政策层层加码,在现实中,有条件的家长依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只要有合适的老师敢接,他们就敢报。而没条件的家长,除了把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也需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自律性和自驱力。同时经历本硕博和身为曾经某大型集团的“VIP名师”,我有资格说:教培再优质也是外因,孩子自身是内因,前者在后者面前,力量太小。拿自媒体对标,你的作品不好,靠投加油包或“抖+”上来的数据,在作品好的自然流量面前,简直杯水车薪。
2)对从业者。大家可能因为不同缘由来到该行业,有的没几年,有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行话说堪称“骨灰级教师”了。可现实就是:该产业目前在我国,不太受尊重,不太受待见,前景渺茫。面对职业十字路口,就两种选择吧。还是我视频中说的:如果你严格遵守“双减”规定的上课窗口期(周中晚上)、一次性课时量(不超60小时)、政府指导价…依然活得很好,那就边走边看;若无法盈利、不堪重负、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该转型还得转啊,正如有粉丝提的: 趁35岁前考研考博,提升“装备”也是一条路。
通常写论文时,最后一条是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这块我还没想好,后期再议。
VIP一对一
最后,针对问得最多的家教和独立教师,在此统一回复:如果机构有违规和不违规区分,家教一直是违规。即使你有教学资格证,以个体性质是无法申请营业执照和办学许可证的,纳税也无从谈起,所以做一名独立教师,虽盈利可观,但时刻在“刀口舔血”。《办法》里强调的5-10万罚款,线上平台的监控与惩罚,线下场所提供者(房东)的惩罚,值得这部分群体玩味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