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9年,人民大会堂招收服务员,只要是北京人,一律不予录用。
在这座万人大会堂里,有编制的服务员总共有300多位,而大会堂对服务员的要求,却相当奇怪。
首先,服务员必须4年一换,不管工作再出色,做完4年也得走人;
其次,禁止招收北京人,户口在北京本地的,都不能进入会堂工作。
人民大会堂为何拒收北京人?里面的服务员又为何4年一换?
点个关注,一起揭秘大会堂服务员选拔之谜。
大会堂动工
从1956年开始,人民大会堂的修建便被推上了日程,只不过,当时我国基础还未打牢,这一设想,便被推迟了两年。
到了1958年,中央政治局宣布了一则好消息:
我国将在天安门城楼前,正式修建一座万人大会堂。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沸腾,然而,不少西方国家对此却不屑一顾。
有外国媒体称:
中国穷得没裤子穿,修万人会堂,简直是痴人说梦。
大会堂旧照
就连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也不敢相信。
要知道在50年代的国宴上,毛主席连一口肉饼都舍不得吃,那时中国的经济情况可想而知。
要设备没有设备,最基本的计算数据,我国也只能使用算盘、人力草稿等方式。
面对诸多唱衰和质疑,我国给出的回应是:
专家齐聚,商量动工。
1958年9月,北京聚集了全国各地的建筑专家,这群人主要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负责解决占地问题,另一部分则钻研设计图纸。
在天安门城楼附近,遍布着不少民房和单位,如何和平拆迁这些房屋,便成了“占地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施工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群民一听说要修建人民大会堂,完全没有坐地起价,充当钉子户,反而是积极配合,迅速将房屋迁移出去。
靠着和群众配合,占地问题迎刃而解。
接下来,就是人民大会堂的设计问题。
各地建筑专家七嘴八舌,他们给出了189个立体图纸,虽说参考多,但周总理一一过目后,却始终不满意。
用周总理的话说,就是不够现代不够前卫。
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新中国的门面,为了彰显这一个“新”字,周总理准备调派年轻人参与其中,综合青年的意见,才能让大会堂推陈出新。
毛主席、周总理视察
1958年10月14日,整个建筑用地已经被腾了出来,在84个平面图中,周总理一锤定音,选定了人民大会堂的最终图纸。
10月28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动工。
根据设计方案,大会堂需要占地15万平方米,长336米、宽206米,高度则在46.5米。
而这一宏大项目,需要在1959年国庆之前完成,也就是说,留给工人们的时间,只有一年之久。
在这一年的动工时间里,工人还面对着材料稀缺的难题。
最困难的时候,设计师临时更改细节,采购组则跑遍全国,一边备料一边施工,在高强度的压力下,上万名工人勒紧裤腰带,一头扎进了施工中。
施工
到了12月份,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可就在这个关键时期,周总理却发现了一大致命问题。
大会堂内部柱子太多,这使得占地变大,但其中空间却大大缩小。
继续修建下去,投入资金将大大增多,但最终的会堂,却无法容纳上万人。
为了改进这一难点,周总理邀请梁思成共同商议。
经过新一轮计划,大会堂将空出来的廊柱改为了小礼堂,用于观影、演出;那些多出来的空地,则被修建成了8个会议室。
另外,周总理还建议,在大会堂延续一些中国传统特色,如墙壁和顶棚建成“水天一色”,天花板中心,还使用了葵花瓣作为点缀。
周总理视察
从1958年10月到1959年,这座万人会堂经过千万次磨练,终于在1959年8月成功交付。
可谁也没想到的是,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国宴,便会出现一大波问题。
黑衣人躲在天花板上、拒收北京人当服务员,人民大会堂为何问题频出?
第一次国宴
1959年8月,万人大会堂修建完工,从开工到完成,总共只花了280天。
9月份,毛主席亲自赶来视察,看着眼前这座气派的万人礼堂,主席将其命名为“人民大会堂”。
工程完工,还引起了苏联的注意,赫鲁晓夫一通电话,直接打到了驻北京的苏联大使馆,并询问人民大会堂的真假性。
大使馆的回复是:
苏联的工作人员,亲眼看到人民大会堂一层一层拔高。
赫鲁晓夫还是不肯相信,就在1959年国庆期间,他碰巧受到我国邀请,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赫鲁晓夫也将来到北京参观。
负责接待赫鲁晓夫的,是毛主席和周总理,当赫鲁晓夫落地北京后,他亲眼目睹了宏伟了人民大会堂,并当场称赞这是个奇迹。
赫鲁晓夫当然不知道,人民大会堂虽然外表看起来气派,实际上在1959年第一次国宴期间,却是意外频出。
在这场宴会上,总共有5000多名宾客,其中不乏国外政界大腕,可就在宴会进行期间,人民大会堂天花板上却藏着50个大汉。
原来,人民大会堂赶工完成,建筑用地超过17万平方米,要在如此巨大的场地上,保持灯火照明,墙壁中就少不了大量电线。
四周的电线尚且能被隐藏,但天花板上的线路,却无处可藏。
这就导致天花板上电线遍布,一旦短路,则很有可能引发火灾。
再加上天花板横梁用材并不防火,一丁点火星都可能引发大问题,更要命的是,会堂中还坐着5000多名宾客。
为了时刻阻止火灾,会堂设计师只好找来50名大汉,他们每人背着一床棉被,静坐在大会堂的天花板上。
如果电线出现问题,他们负责维修,不幸发生火灾,他们也会在第一时间,用棉被扑灭火星。
整个宴会,这50名大汉在天花板上大气不敢喘,2个小时的宴会结束,上千名外宾对我国国宴称赞不已,只有天花板上的50个人,还在炎热的天气中擦着汗水。
在开国第一宴中,会堂里的服务员也是一大问题。
这些服务员总共有3000多名,她们来自全国各地,一到北京便被统一带到军区,由国旗护卫队负责培训,接受完体能训练后,她们才能勉强过关。
平时出入大会堂后,这些服务生也无法随意外出,在住宿方面,她们采取的是半军事化管理,外出住宿都成问题,更别说和外界取得联系。
可以说,要在人民大会堂工作,无异于是和外界失联。
另外,体检方面的规矩也十分严格,女性服务员最矮必须在一米六五以上,而男性身份,则必须在一米七五以上。
人民大会堂的公开招聘启事写得很清楚:
历史清楚,政治可靠,思想进步,品德优良,组织纪律性强,热爱服务工作。
只有外表、体态、个人素质、思想状态、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全部通过审核,他们才能进入人民大会堂工作。
在大会堂就业,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份无比体面的工作,为此不少人都想来分一杯羹,从60年代起,一些刚成年的青年,宁愿放弃高考,也要来应聘人民大会堂的服务生。
只不过,要想进入大会堂工作,此事难度相当大。
光是一名服务员,就需要从700多人中选出一个,而在随后的选拔中,又会淘汰出一批人。
真正进入人民大会堂的,都是佼佼者中的少数人。
这还没完,即便是成功在大会堂获得编制,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获得了“铁饭碗”。
人民大会堂有明确的制度,编制服务员只有300多个,而每隔4年,服务员都需要换上另一批。
这还不是最奇怪的,1959年开国第一宴中,服务员还有来自北京的,可自从1960年起,招聘启事便明确表示:
禁止录用北京人。
作为我国标志性建筑,人民大会堂为何拒收北京人?4年换届,又是出于何种原因?
拒收北京人
原因只有四个字:
忍痛割爱。
从人民大会堂的历代服务员资料中可以看到,这批人来自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唯独少了一个北京。
开国第一宴中,还能看到北京服务员的身影,在此之后,人民大会堂便拒收任何北京本地人。
这一规定曾引发过各种猜测,有人说人民大会堂搞地域歧视,也有人说,这种选人标准大有苦衷。
而真实原因,主要有3点。
一是避嫌。
进入大会堂工作,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是,而人民大会堂正好在北京,如果大量录用北京人,不仅会引起舆论,更糟糕的是,还会引发一连串的走关系问题。
为了保持就业公平,北京人只能暂时往后靠。
另一方面,就是保密。
在1978年之前,人民大会堂一直未对外开放,在这里就餐或者举行议会,其中涉及的都是各国要闻。
服务于此的员工,免不了会触及机密,再加上北京人在当地关系网大,一来二去,这些机密就很容易被传播出去。
切断服务员的人际关系,显然是不可能的,唯一可行的,就是拒收北京当地服务生。
最后还有一点,人民大会堂的服务生全年无休,一到放假时期,会堂其他部门的员工都能回家休息,而北京服务员的家就在附近,却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无法回家团聚。
这难免会让人心生不满,再严重点,恐怕会引起同事之间的攀比和竞争。
为了避免这些不必要的麻烦,人民大会堂只能婉拒北京本地服务生。
再来看人民大会堂的另一条制度:
每隔4年换一波人。
其中考虑的也有两大点原因。
一是保密,通过换届重新选人,能在保持熟练服务的基础上,尽量保证信息不外漏。
另外一点,则是为服务员的身体着想。
会堂服务员虽然工薪不错,但工作强度也不小。
在上万平米的会堂中,她们只能步行,每到有宴会举行,她们必须保持一整天良好的精神面貌,打盹、弯腰、驼背,这些都是明令禁止的。
遇上外国宾客,她们还需要察言观色,在不损害我国形象的同时,又能和外宾友好交流。
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服务生的身体负荷也大大增加,4年过后,服务生基本已经到达疲乏阶段。
而为了保证每场宴会的完美,这些坚持了4年的服务生,则会被换成另一批。
庞大的占地面积,加上繁琐的服务生标准,这让人民大会堂更加气派,与此同时,也让大会堂负担加重。
解决完服务生问题后,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如何扭亏为盈。
从1959年到1984年,人民大会堂靠着国家拨款才能维持经营,光是1979年一年,人民大会堂接待人数便超过1亿人,长此以往,这对国家经济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为此,从1984年起,人民大会堂借着对外开放的机会,开始定下目标:
在5年之内,做到自给自足,逐渐摆脱国家资助。
紧接着,人民大会堂开始承包起快餐、参观、租赁等业务,幸运的是,全国各地人民很买账,随着大量游客涌入,人民大会堂顺利实现了收益翻一翻。
大会堂旧照
1991年,人民大会堂年收入达到了2亿之多。
有了初步成效后,人民大会堂的厨师们开起了培训班,这又是一笔收入来源。
1992年,人民大会堂已经不再靠国家经营,在自力更生同时,人民大会堂还将商业触角伸向了全国各地。
1994年,人民大会堂被注册为商标,时至今日,不少民营企业、外企、社团都能进入大会堂开办活动,这也意味着人民大会堂成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而这一切,少不了先辈们的高瞻远瞩,也少不了工作者们的辛苦付出。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