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坯、捏塑、雕刻……前不久,在武义县实验中学的婺州窑工坊里,一团团泥巴在学生们的手中变成了杯子、罐子、泥人等作品。有学生说,一周最喜欢、最盼望上的就是陶艺课,看着泥团在手中丝滑地旋转变化,学习的压力宣泄而空;也有学生说,在亲手捏成茶盅后,自己爱上了在闲暇时光与家人一起慢慢品茶,把玩各种茶具。
2015年,武义县实验中学引入非遗项目婺州窑,开设相应校本课程,全力打造艺术教育、劳动教育双品牌。为此,学校投入40余万元,建起300余平方米的婺州窑陶艺研修工坊。工坊里安装了成套陶艺设备,练泥机、拉坯机、电窑、气窑等一应俱全,学生们在校内就能体验从泥土炼制、制坯成型到施釉烧制的全过程。
学校自主研发了教材《“婺”华天宝》,将婺州窑陶艺劳动实践课程列为常规课程,以七年级学生为主体,辐射八、九年级,鼓励全校师生全员参与。学校还聘请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婺州窑历史文化陈列馆馆长雷国强等专家成立顾问小组,定期进校开展课程开发与实践、烧制技艺辅导培训等工作,将实践落到实处。
“手上用力要均匀,干了可以沾点水,太干的话表面就不平整。”曾任美术教师的顾逸栋,现在是学校的专职陶艺教师。他说:“每次上课都能见到学生们全身心投入的场景,泥巴在他们的手中慢慢成形,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一丝不苟的慢慢雕琢。看到学生带着作品欣喜地离开,是我最幸福、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近年来,贯彻“陶冶育美,成器成人”的课程理念,学校以婺州窑为依托,建构起“大美育五圈”课程体系。“五圈”即以审美鉴赏与制瓷为内容的艺术美育课程,帮助实现掌握1~2项艺术特长的社团活动美育课程,将各学科与婺州窑整合形成项目化学习的学科渗透美育课程,通过优秀作品展、环境布置达成的潜在美育课程,以及将婺州窑与心育相融合的启责润心美育课程。
从美术课的欣赏到实践制作,再到心理课在捏泥过程中调适心情,都体现了“婺窑传薪”的理念。“一块陶泥,一种教育,一份传承。”校长邵加法表示,在与泥的零距离接触中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学生多维成长,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通讯员 汤美芝 顾逸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