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里把他们拉扯大,杭州“亚飞妈妈”和70个宝贝的故事
潮新闻 记者 徐婷 实习生 朱梦遥 通讯员 阮曙虹 萧山网记者 高艺炯
送走自己带大的31个孩子,杭州市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儿童部主任沈亚飞心里空落落的,“以前很忙碌的,现在事情没有那么多,反而有点无所适从了。”
近日,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以下简称“福利中心”)的31名儿童已被转送至杭州市儿童福利院。
6月29日,第一批孩子被送往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供图
“最小的不到7岁,是9月1号的生日;最大的明年5月就满18岁了。”她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他们或有肢体畸形,或智力水平偏低,或是多重残疾,他们是被亲生父母放弃的孩子,但在沈亚飞心里,“他们就是最好的孩子。”
从2008年至今,她照顾孤弃儿童已有15年,累计约70名孤弃儿童会甜甜地叫她“亚飞妈妈”。
7月11日,沈亚飞在孩子们曾经的生活区,看着他们的照片。记者 徐婷 摄
她的手机里,都是孩子们的照片
7月11日,沈亚飞带着潮新闻记者在孩子们曾生活的房子里走了一圈:彩色的装饰充满童趣,床上的被褥收进柜子,墙上留着小朋友的铅笔涂鸦,耳边只听得到空调的声音和屋外的蝉鸣……
半个月前,这里还是另一幅景象——早上5点就有孩子醒来,紧接着,各个卧室的孩子陆续醒了,纷纷喊着“妈妈”“阿姨”,像突然打开了某扇大门,叽叽喳喳的声音一下子涌了进来,开启崭新的一天。
听起来,像寄宿制学校的常规早晨。
孩子们的活动区域。记者 徐婷 摄
但在这里,有些孩子不能大小便自理,有些孩子不能顺利行走,需要护理员协助穿好衣服,刷牙洗脸。
回忆第一次来福利中心的场景,沈亚飞还是有些想哭:床上躺着的,坐着不动的,说话不方便的,偏瘫的……她曾是一名妇产科助产士,见到的大多是健康的婴幼儿,“来之前没觉得这么严重。”
那天,有个小姑娘朝她走来,抱着她喊“妈妈”,她的心一下子就化了,一留就是15年。
“妈妈”是福利中心里教孩子们说的第一个词,这是婴幼儿最容易发出的声音之一。
“让他们叫妈妈,是我们之间的一份亲情,也提醒我要承担责任。”沈亚飞说。
小龙(化名)发脾气时会坐在地上撒泼,除了沈亚飞,谁的话都不听。有什么秘籍?她说:“不管哪一个孩子,都是我自己的,要像教自己的孩子一样,从小给他立规矩,该教育的时候教育,该疼的时候,也要疼疼他。”
不过,福利中心工作人员还透露了另外的“秘密”:早产儿小龙被送过来的时候,一次只能吃2毫升的奶粉,是沈亚飞等人悉心照料着,让他渐渐长成了11岁的小伙子。
沈亚飞给孩子洗脸。受访者供图
和小龙一样,不少孩子在她怀里长大,也对她充满依赖。
“有的送过来只有两三岁,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有的只出生一两个月。”沈亚飞甚至还见过,送来时连脐带都没脱落的婴儿。曾经在妇产科工作过的经历,让她可以好好呵护他们脱离危险,平安长大。
她的手机里,都是这些孩子的照片和视频。春天赏花、冬天看雪、做烘焙和手工、参加幼儿园毕业典礼、休息时一起做操……照片太多太多,以致于和记者聊到某位孩子的情况时,她要在一堆孩子的照片里找上老半天。
沈亚飞教孩子整理衣物。受访者供图
孩子们的家长,加了13个班级群
在有些人看来,福利中心的孩子很不一样。但是在沈亚飞等人看来,他们也都是正常的孩子,“还是我们的孩子漂亮!”
叫小名时,会粘过来撒娇;叫大名时,会意识到自己可能做错了。“这个就是家长的威信。”
家长,是沈亚飞给自己的定位。
福利中心孩子们一起上学。受访者供图
根据各自情况差异,这些孩子会被送往幼儿园、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等,和其余同龄人一起上学。
最多的时候,沈亚飞加了13个家长信息群,每天照顾“家”里无法上学的孩子之外,还得盯着群里的消息——谁表现得怎么样、谁有什么作业、什么时候开家长会了……
也有一些孩子在长大后,或者听到哥哥姐姐叫“阿姨”后,渐渐地从“亚飞妈妈”改叫“亚飞阿姨”。
每当这时候,沈亚飞心里五味杂陈:“孩子懂事了,有自己的秘密了。”她总会想,要是孩子有疼爱他们的亲生父母照顾,那该多好。
沈亚飞带着孩子们做操。受访者供图
尽管没有父母照料,但是亲情却没有缺席。
孩子们的愿望,会想方设法满足;平时穿的都是新衣服,在节假日还能吃上车厘子等美食。
有一定自理能力、能出门的孩子,跟着福利中心的家人玩遍了杭州的每个角落,工作人员说:“在杭州,别的孩子去过的地方,我们的孩子肯定也去过。”
到了寒暑假,他们还会一起去北京、西安、青岛等地旅游,孩子们十分雀跃,发现新鲜的事物,不停地喊着“妈妈”去看看。
他们也和很多同龄孩子一样,会互相“争宠”,在被要求写作业时头疼,偶尔在学习上互相“攀比”,吃太胖了还得运动减肥……
这里的工作人员们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些孩子不仅好好地活着,而且活得有质量,活得有尊严。
他们带大的孩子里,有些已能在外独立生活,工作赚了第一笔钱,买上水果和零食就回来了,过年时也会有人回来吃团圆饭,这让沈亚飞很开心:“这是他们的娘家啊!”
沈亚飞带着孩子们吃饭。受访者供图
是前辈的坚持,让她也坚守了下来
照顾这些孩子,并不是沈亚飞一个人就能做到的事情。
福利中心儿童部共有13名阿姨,从早到晚围着他们连轴转。还有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牵挂着他们。
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曾经坐落在一个老小区中,包括沈亚飞在内的五个护理员,照顾着几十个孩子。
早年的护理条件不比现在,没有尿不湿,所有孩子的尿布连着框有几十斤重,护理员洗干净又抬到楼顶晒干。几十个小朋友吃的饭菜,也要他们搬上楼。
天气好的时候,她们会把孩子抱着、背着、拎着,一个个带下楼,让他们晒晒太阳,在学步车里走走路,拍拍球,然后再一个个搬上楼。“一天都算不清要上上下下多少趟了。”
有些孩子肢体活动不灵活,洗个澡、穿个衣服,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沈亚飞还记得,老一辈的护理员基本上都落下了腰部病痛,其中有一名资深护理员,如今连弯腰捡东西都困难。
“是她们的坚持,才让我能坚持下来。”她这么说。
沈亚飞教孩子们做手工。记者 徐婷 摄
15年坚持,沈亚飞从一名护理员成为儿童部主任,也让她成为后来者的榜样,以身作则,带着大家一起照顾孩子。
几年前,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搬迁到新址,活动场地更大,上下楼也有了电梯,他们有了更多的精力在孩子身上。
这次把孩子们送走,担心孩子们有分离焦虑,他们也打了“预防针”,提前给孩子心理疏导:到了那里,你的房间会更好看,玩具也会更多,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
临别前的合影留恋。萧山网 图
安慰了孩子很多次,正式告别的那天,唱着《相亲相爱一家人》,沈亚飞和很多工作人员都忍不住眼泪。最近孩子们送去杭州市福利院后,连每天接送他们上下学的司机都有些不适应。
有个已经上学几年的孩子,在离开前给还留在这里的小伙伴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因为知识真可以改变命运!”
孩子留下的纸条。
“他上道了。”看到曾经这张纸条,沈亚飞又心酸,又欣慰,“毕竟都是自己拉扯大的。”
但是他们也清楚,这是为了孩子好,她说:“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课程资源、社会资源都要比我们丰富,团队也比我们更专业,而且那边孩子多,让他们和同年龄同智力阶段的孩子交流,对他们的发展是更有利的。”
为加快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落实机构孤儿市域统一供养要求,萧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将31名孤儿送至杭州儿福院,转型升级为未成年人救助中心。接下去,萧山未保救助中心将以转型提质为契机,不断扩大服务对象,不断扩展服务内容,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新模式。
沈亚飞还在照顾着已成年却还难以适应社会生存的大孩子们。教室的黑板上,写着音乐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歌。放起音乐,他们也哼了起来:“汇聚你们多少的眼神,就不是独行的人,我们彼此是前行的灯……”
教室黑板上的歌词。记者 徐婷 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