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这位写新闻的旅欧青年影响了中国历史
来源:新华国际头条
一个世纪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面临变局。
一名中国青年,在欧陆英伦穿梭游历,目睹战后“满目疮痍”,亲历考察“社会实况”,推求比较“一切主义”,最终认定“救时良方”,成为领衔百年波澜历史的“书写者”。
这位旅欧青年,叫周恩来。
勤工俭学 志在救国
1920年10月,“五四运动”刚过去一年多。
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去英国留学,探求救亡图存之道。
行前,他与天津《益世报》商定,为报社撰写旅欧通讯,以所得稿费维持旅欧生活。
1920年11月7日,周恩来乘坐“波尔多斯”号法国邮船,从上海启程,历时一个多月,抵达法国南部马赛港,又转乘火车前往巴黎,住在拉丁区一间旅馆,等待新年后前往英国伦敦,在那里准备入学考试。当时,他准备投考的学校是爱丁堡大学。
在时年22岁的周恩来眼中,伦敦是“世界最大都城”,为“世界之政治商业中心”。而他留学目的,“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
“五四”运动后,许多男女青年赴海外寻求真理。图为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周恩来(右三)等人1921年的合影。新华社发
1921年2月1日,到欧洲仅一个半月的周恩来,写下他的第一篇旅欧通讯——《欧战后之欧洲危机》。一个多月后,稿件以上下篇形式,分别出现在3月22日和23日的《益世报》版面上。
吾人初旅欧土,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
希望到欧洲寻求救国之道的周恩来,目之所及却是战后社会的凋敝和萧条。
笔耕不辍 笔力千钧
周恩来旅欧三年半,笔耕不辍,向《益世报》发回至少50篇新闻稿,超过24万字。稿件分析欧洲情势,纵论国际秩序。
他先后用“周恩来”“恩来”“翔宇”“周翔”等笔名,报道英国矿工总罢工、德国战后赔款、华盛顿会议等重大国际新闻事件,稿件深入浅出,介绍新闻事件来龙去脉和因果关联,让更多国内读者看懂国际新闻。
他挖掘涉华新闻,撰写长篇通讯介绍在法勤工俭学留学生的状况;他笔力千钧,揭露北洋政府向法国借款及购买军火的黑幕。迫于舆论压力,关于借款事宜的讨论不得不中止。
通过事实观察和逻辑分析,周恩来向读者提供清晰准确、一针见血的研判。
西方列强瓜分势力范围的华盛顿会议召开前,周恩来便在稿件中说这次会议为“斗角勾心之会议”,指出美、日、英“三国所争所引者,咸以吾国为对象,关系之深,问题之重,实以吾国为首”。
2001年6月27日,一名在巴黎工作的华人瞻仰镶嵌周恩来铜质头像的大理石纪念牌。周恩来在巴黎勤工俭学和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居住在这里——戈德弗鲁瓦街17号的小旅馆。这座纪念牌是法国政府于1979年10月设立。新华社记者李根兴摄
尽管日夜写稿,努力赚稿费维持生计,周恩来旅欧的生活仍然相当拮据。
他原打算在伦敦准备入学考试,但英国生活费用太高,1921年2月中旬不得不搬回巴黎,一边学习法语,一边在雷诺汽车厂打工。
1922年3月,周恩来搬到物价更为低廉的柏林,在郊区一间民宅租住下来。他有时前往伦敦或巴黎出差采访,也常借住在同学家中。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以时间轴为序,纵观周恩来旅欧期间的新闻通讯和往来信函,可以清楚看到他推求比较各种社会思潮后,认定并追随共产主义的思想历程。
刚到欧洲一个多月时,周恩来在给表兄陈式周的信中坦言,他比较了俄、英两种社会改革途径,对于中国在暴力革命和稳进改革中选取哪种方式,仍拿不定主意。
1921年4月,英国百万煤矿工人大罢工。周恩来详细考察这次历时80多天的罢工风潮,写下9篇通讯,称赞工人阶级在“饥饿困窘”下“犹坚持反对不懈”,批评英国政府“与资本家一鼻孔出气”。
1922年2月,他在通讯《劳动世界之新变动》中写道,“社会主义之不可侮,实已成了必然的趋势”。
周恩来的思想转变,或许也受到当时欧洲政治环境影响。1920年代的欧洲,共产主义运动高涨。尽管生活并不宽裕,周恩来仍订购了法国共产党、英国共产党的机关报,研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多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不久后,在与国内友人通信时,周恩来郑重写道,“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
言必信,行必果。
旅欧期间,周恩来除了采访、写稿,还参加大量革命活动,参与创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图为1924年7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法支部成员在法国巴黎合影。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左六为李富春,左一为聂荣臻,后排右三为邓小平。新华社发
那一代留法勤工俭学的行列中,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
1924年7月,周恩来结束旅欧生活。临行前,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给他评定:
诚恳温和,活动能力富足,说话动听,作文敏捷……英文较好,法文、德文亦可以看书看报……热心耐苦,成绩卓著。
回国后,26岁的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任教,全身心投身革命。
25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周恩来出任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