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
在西城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的过程中,社区学院作为专业化的教育实体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多年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服务水平,使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特色更加鲜明,非学历教育培训与社区教育广泛开展,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管理的龙头、终身学习制度建设试验和继续教育的基地、市民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和成果认证管理的平台、地区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节 百姓身边的大学
一、西城区社区学院的历史沿革
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是由西城区政府主办、北京市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独立设置成人高等学校。2000年,为适应社会教育需求的变化和现代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理念逐步确立,西城区政府整合区内成人教育资源,将1958年成立的西城区职工大学(原名西城区干部业余大学)和1986年成立的西城经济科学大学以及北京广播电视大学西城分校、西城区财贸干部学校、西城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并以新的西城经济科学大学为基础,成立了西城区社区学院。同年,在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暨西城区社区学院正式挂牌成立了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目前,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拥有固定资产2000余万元,各种教室70余个,多媒体教室31个、2600余个座位,语音室2个、100余个座位,计算机600余台,馆藏图书10万余册,现有在职教职工16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75人。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学校逐步明确了自身成人高等教育机构和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城区实施机构的基本定位,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面向地区、服务基层的办学宗旨,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办好百姓身边的大学,为社区成员提供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学校成为以专科学历教育为基础、以非学历教育培训为重点、以社区教育为特色的新型地区性成人高等学校。
二、“社区”特色的学历教育是学校办学的基础
作为地区性成人高等学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社区的办学宗旨。在6000余人的学历教育在校生中,绝大多数是工作或生活在西城区的从业人员。办学中,按照“以社区为依托、以改革为主线、以质量为中心、以特色求发展”的方针,努力使开办的学历教育具有鲜明的“社区”特色。
第一,人才培养面向社区。在学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上,研究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和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按照“贴近职业、贴近市场、贴近学生”的原则调整了专业设置,开设了一批符合社区发展需要、就业情况良好的专业,受到了辖区内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和本地区居民的欢迎。
第二,培养模式适应社区。作为居民身边的大学,以满足社区居民教育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用性人才为目标,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探索,逐渐形成了以采用灵活教学手段为主要特点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让居民学得方便、学得实惠、学得着、用得上。
第三,教学改革服务社区。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在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考试内容和方法等改革的过程中,把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实践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业能力与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四,质量建设结合社区。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上,除了坚持依法办学,把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在制度化和规范化上下工夫以外,还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把社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纳入质量评价体系。
由于坚持“社区”特色,多年来,学校为西城区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有效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区内企事业单位及市民的认可。目前,学校学历教育规模比较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经成为满足区域内高等教育多样化需求的重要形式。
三、多层次、多类型的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是学校办学的重点
学校作为西城区举办的高等教育机构,直接有效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其基本职能。多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目标,以非学历教育培训为重点,年培训量超过15000人次。
一是面向承担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作的“当班人”培训,丰富了他们所急需的知识、技能,提高了相关素质。这类培训的特点是职业性、岗位性。
二是改变知识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公益性培训,为构建和谐社会尽教育之责。这类培训的特点是公益性。
三是针对实施职业准入制度后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培训,为专业人才提供服务。主要包括会计系列、税务系列、经济系列、社区工作师、电子商务师、安全生产、计算机系列等资格证书的取证培训。这类培训的特点是职业要求的直接针对性。
四、社区教育的龙头作用使社区学院独树一帜
2000年,西城区政府对西城经济科学大学、西城区社区学院、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实行一体化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社区学院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龙头作用,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的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直接举办和指导的社区教育培训每年超过10万人次。目前,学校已被西城区政府确定为“西城区学习型城区研究中心”和“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
西城区社区学院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可归结为“一二五”,具体如下:
“一围绕”——围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和“三个北京”建设以及西城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从合区前的“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到合区后的“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的实施。
“二提升”——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五促进”——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
五、工作的创新思路与实践
(一)办好居民身边的大学,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面对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暨西城区社区学院结合西城区建设学习型城市示范区的实际,按照“一网、五中心、六平台”的建设思路,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办好居民身边的大学,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
“一网”:“学习型西城”网站。
“五中心”如下:
(1)社区教育三级管理网络协调中心。
要通过对区域内教育活动的统筹规划、对三级管理网络体系各方拥有教育资源的统筹安排以及对全区社区教育师资力量的统筹管理,真正成为社区教育三级管理网络协调中心。
(2)市民终身教育学习中心。
要全面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的功能,努力为区域内市民提供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服务。社区学院作为区政府举办的最高学府,理应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将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内市民终身教育学习中心,成为区域内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社区群众岗位培训的“超市”、社区居民学习知识的“园地”,真正发挥社区学院的龙头作用。
(3)市民终身学习指导中心。
要利用自身智力和人才优势,不断加大对基层学校开展社区教育的指导力度,同时加强对居民学习的指导,将学院建设成名副其实的区域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满足居民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引导需求。
(4)学习型城区研究中心。
要进一步发挥学习型城区研究中心作用,协调区域内有关部门、社教协会、成教学会、各社区学校、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和学院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积极开展学习型城区理论和实践研究,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
(5)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
西城区在全国率先推行了“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并将西城区社区学院确定为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中心。学校要在西城区学习型城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对管理体制、支持服务体系、学分管理和认证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初步搭建起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探索从学习成果评价入手,进行人的素质评价和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六平台”如下:
(1)终身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课程整合平台。
(2)终身教育队伍建设的组织指导平台。
(3)完善的终身教育科研体系管理平台。
(4)以“市民大课堂”、社区特色课程讲座和“学习型西城”网站为品牌的区域内市民学习平台。
(5)成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的人才培养平台。
(6)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平台。
(二)创新实践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促进学习型城区建设
“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精神,落实国家及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的要求,在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积分卡”制度基础上进行的积极尝试和创新实践。旨在通过对管理体制、支持服务体系、学分管理和认证体系的构建和运行,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初步搭建起终身学习“立交桥”,努力探索从学习成果评价入手,进行人的素质评价和人力资源综合评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经过多年实践,社区学院已经成为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管理体系的龙头、开展终身学习活动的龙头、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网站建设、理论研究)的龙头、社区教育工作创新的龙头。
第二节 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管理体系的龙头
目前,一个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为主体、以社区基层文明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已经建成,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的重要力量。
原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有总校1所、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7所、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148所。新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有总校1所、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15所、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255所。各级文明市民学校分别制定了《文明市民学校章程》,成立了“文明市民学校(三级)管理委员会”,确定了各级文明市民学校的教育管理功能和职责,建立了文明市民学校管理制度,形成了以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办公室统管、各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社区办)主办、街道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组织实施的三级管理网络。
由于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是以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暨西城区社区学院为依托挂牌成立的,因此西城区社区学院成为三级管理网络的龙头,作用尤为突出。一是发挥指导和协调作用,带动三级管理网络的有效运行,使西城区的社区教育有计划、有组织、有专题,开展得异彩纷呈;二是实施西城经济科学大学暨西城区社区学院、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一体化办学,将高等教育资源直接服务于市民教育领域;三是西城区社区学院的三大功能即学历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日益显现,在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这一大教育平台上相互促进,保证了为市民终身学习开展支持服务的高层次、高水平和可持续。
一、社区学院和文明市民学校总校一体化建设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西城区“三区战略”的实施,以富民强区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为西城区创建学习型城区示范区、全国文明城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做出积极贡献。
工作目标:通过努力,在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工作中,要建立和完善“六个机制”,即市民学校网络健全的组织机制、全区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扎实有效的保障机制、长效持久的激励机制和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
工作思路:充分发挥社区学院、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的功能及“龙头”作用,以街道社区教育学校、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和居委会市民学校为载体,以建设高品质的“全国文明城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为目标,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先导,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和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区的一系列精神为重点,以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开创社区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三个北京”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开展教育活动的原则和教育内容
(一)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工作坚持的“四个原则”
一是坚持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原则。二是坚持有组织、有计划地灌输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并开展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在参与活动中自我教育、得到提高。三是坚持把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紧密结合的原则。从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如拆迁、子女入学、劳动争议等)及诸多方面的教育需求,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教育活动。四是坚持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文化馆、影剧院等教育、文化、艺术、娱乐场所的作用,为市民学校的教育功能服务。
(二)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多年来,各级文明市民学校教育教学形式不断充实、丰富、拓展、创新,主要内容包括:以举办英语、摄影、理财、家政、法律法规、医疗卫生、古典名著解析等知识讲座为主要形式的“市民大课堂”教育;以读书看报、学习交流、演讲为主要形式的“读书会”活动;以开展职业资格取证、计算机等各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训班为主要形式的市民教育培训;以书法、绘画、种花、养鸟养鱼等提高市民自身修养、生活情趣方面的艺术鉴赏、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教育;以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唱歌、跳舞、保健操、太极拳、太极剑、木兰扇等文明健身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活动,可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三、建立了六大工作机制
多年来,在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的统筹下,西城区始终坚持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六个机制”,即网络健全的组织机制、全区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长效持久的激励机制、扎实有效的保障机制和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推进学习型城区和文明城区建设的有效载体,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网络健全的组织机制
形成了以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办公室统管、各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社区办)主办、街道居委会文明市民学校组织实施的三级管理网络。
(二)全区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
形成区委、区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文明市民学校管理模式。
各级党政领导十分重视文明市民学校教育工作,对文明市民学校从工作部署到教育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区教委、区社区学院等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协调与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指导文明市民学校各项工作。街道社区把市民学校工作纳入工委办事处的总体工作中,充分发挥市民教育协调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了对文明市民学校的协调与管理,基本形成监督和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活动,为文明市民学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
制度建设:为了规范文明市民学校的管理,各级校务委员会分别制定出了包括办学宗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等内容的《文明市民学校章程》及各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从而使文明市民学校工作有章可循,有力地保证了文明市民学校教学机制的正常运转。
全区教育计划统一:每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要求,总校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居民需求共同制定年度教育计划并汇编成册,下发到各级市民学校,各校按总校的统一计划结合本社区实际实施,做到教育活动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日日有活动。
(四)长效持久的激励机制
为居民搭建展示的舞台——居民通过对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示,产生归属和愉悦感;推行“西城区市民终身学习成果认证制度”——市民学习有了“成就感”;颁发培训证书——居民学习追求“高层次”;总结表彰——居民学习有了“光荣感”。
(五)扎实有效的保障机制
坚持教育资源开放,实现资源共享;加大投入,保证文明市民学校活动经费;坚持督导评估,建立表彰奖励制度,每年用于表彰奖励文明市民学校先进校、先进教师、优秀教育教学活动、优秀学员及各项评比活动等经费达10万元。
(六)顺畅有序的运行机制
形成以文明市民学校总校为龙头、以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为主体、以社区基层文明市民学校为基础的教育运行机制。
四、形成责任分明的工作体系
总校的“龙头”作用:文明市民学校总校积极探索为社区教育服务、创建学习化社区的途径,在师资培训、教学指导、教材编写、专项培训、全区大的综合教育活动以及对街道、居委会两级文明市民学校的检查、指导、评比、表彰等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
中心校的主体作用:中心校负责本地区离退休人员、下岗待业人员、外地务工人员的较大规模的培训以及地区较大活动的组织领导,并管理、检查本地区基层文明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市民培训活动,起到了积极引导、制定文明市民学校教育活动方案、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的教育主体作用。
居委会市民学校的基础作用:基层文明市民学校根据市民的教育需求,负责落实街道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计划,承担着本社区最直接、最有效的文明市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第三节 开展终身学习教育活动的龙头
西城区社区学院暨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在西城区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的实践中,一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作为高等学校的教育服务功能,针对全区不同人群长期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另一方面,在发挥对街道文明市民学校中心校和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以及社区基层文明市民学校指导作用的同时,直接策划并组织实施全区性大型的社区教育活动,保障了活动的教育含量,促进了全区社区教育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如市民学习周(已举办10届,每届学习周期间参与的居民达20余万人次)、市民外语节(已举办5届)、市民艺术节等,这些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活动规模大、要求高、参与者广、影响大,已经成为西城区社区教育工作的品牌项目,对开展区域内各类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活动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可见,西城区社区学院已经成为全区开展终身学习教育活动的龙头。
一、全区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排头兵
(一)从丰富岗位急需的知识、技能和提高素质出发,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工作的“当班人”培训
这些培训包括电子政务、MPA和英语口语等内容的公务员培训,为区内企事业单位业务主管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比如,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4000余名会计人员的年度继续教育培训;为适应新时期社区建设发展需要开展的对全区3000余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年度轮训和继续教育培训,以及与西城区社工委、人事局合作举办的西城区党政机关社会工作人员专业培训——“双百培训”。又如,为推进“数字西城”和街道、社区的信息化建设,加快街道和社区电脑应用的普及,与西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合作,先后举办了1000余人次参与的社区信息系统工作组和网络管理员知识更新培训;针对区属企业开展了职工素质教育培训,针对中小学教师开展了英语水平提高培训等。年培训量超过15000人次。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出发,积极开展改变知识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公益性培训
在西城区改革发展进程中,市民中增加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及相当数量的下岗、失业人员和一部分实施社区矫正的帮教对象,这些人在知识保有量和享受教育实惠上是一个巨大的弱势群体。西城区社区学院(西城区文明市民学校总校)担负了改变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帮助教育对象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智慧创造财富的任务。每年,学校结合西城区实际,制定针对上述人群的教育培训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