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巴掌大的屏幕也可以变成一块黑板,学生是一群不识字的成年人。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成人识字”,会找到上百个直播间。在直播间,有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手机“玩得很溜”的80后和90后。(8月24日《中国青年报》)
小时候问长辈“为什么要识字”,得到的答案是“为了将来有出息”。而一群生活已然“定型”的成年人又为何如饥似渴地学识字?圆梦是他们中很多人共同的心声。他们的人生因为未曾受过教育而“不完整”。他们有些人来自偏远地区,年少时因为家里孩子多,没钱上学;有些人身患残疾,难以正常上学……这是一个并不庞大的群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他们仅占全国人口的2.67%。
然而,这个“小众群体”所爆发出来的巨大力量让人震撼。这股力量来自对知识的渴望,来自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就像90后王美玉,因为母亲认为“女孩学不学识字都一样,早晚要嫁人”而无缘识字。饱尝不识字之苦的她,如今也加入“成人识字班”,每天晚上9点下班后一回家便学新字,不学完不睡觉。不少人通过识字实现了真正的独立:以前因为不识字而害怕独自出门,如今可以一个人坐火车了;以前因为不识字连挂号缴费处都找不着,如今可以一个人上医院了;以前因为不识字而难以存取款,如今可以一个人去银行了……
识字带来的改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为之欣喜的同时,也不能不正视一个现实问题:目前,能够满足这些成年人识字心愿的途径还较为有限。他们中许多人不愿与他人诉说自己不识字的痛苦,直播间里的“成人识字班”是不少人学习的唯一途径。而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些“成人识字班”仍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一方面,一些主播自身可能并不专业;另一方面,一些直播间处于不稳定状态中,不仅老师上课不规律,而且因为受众偏少、盈利不高,很多老师干了一段时间便放弃了。
如何才能突破学习途径“瓶颈”,更好地满足成年人的识字需求呢?关键在于终身教育体系要发力。我们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须在“精细”与“精准”上下功夫。精细,体现在对个性化、多元化学习需求的发掘中。终身教育体系要见“人”,关注一个个人的学习需求。就算这些需求极其小众,也应该被倾听、被看见、被尊重。精准,则体现在因人施策,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上。以教成人识字为例,除搭好平台,动员更多的专业力量加入线上授课队伍外,还可以结合不识字人群分布的特点,尝试送课进乡村、送课入工厂等。期待有“人情味”的终身教育体系能够帮助更多人圆梦,实现人生出彩。
(胡俊)
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