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吹好笛,就要勤练习
与笛结缘乃幸事
“给纪检干部办竹笛培训班,有二十多人参加学习,这在全国还是先例。”在“一笛清风”培训开班动员上,中国竹笛学会理事丰成全老师说,“学习吹笛,不仅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练习演奏过程中,可以强身健体,还能缓解精神压力。”
为不断增强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今年,在区纪委机关开展以“亲近自然,强健体魄”为主题的年度工会活动。通过健步走、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练习,增强体质;开展拔河、球类、棋类、登山、自行车慢骑等竞赛,活跃气氛;并在读书活动及笛子练习中,陶冶情操,有效营造风清气正、劳逸结合、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大家利用每周五下午最后一小时及业余时间,进行健身、竞赛及学习。前期,因受疫情影响,相关活动没能及时开张。
通过动员,有21人报名参加竹笛培训班。班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负责联系老师与教室。将学员划分为5个学习小组,明确小组长及工作职责。
一笛在手,南京荷风乐笛箫工作室陶旸老师先介绍其构造。竹笛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竹管上,开10个小孔,分别是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和2个调音孔。膜孔上,贴着胶布。老师说,贴膜是一门技术,初学者如果贴不好膜,会直接影响练习,所以,先由胶布代替。
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期,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先民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竹子便于加工,振动性好,发音清脆。
到秦汉时期,已有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说文解字》中写道:“笛,七孔,竹筩也”。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秦汉之后,笛成为竖箫和横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很长时期。
唐代李白在《宫中行乐词八首》中写下:“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的诗句,表示羌笛之声如龙吟出水,箫管之音如凤鸣下空。
说完竹笛的历史,两位老师演奏了一曲《我爱我的祖国》,笛声悠扬动听,激荡人心……
接着,陶老师开始教大家第一课,就是吹响。要吹响,应做到口型自然,鼻子吸气,气运丹田,下唇压住吹孔三分之一左右,才能让竹笛发出声响。学员们都双手托笛,或站或坐,认真练习,有的吹着吹着,开始出现头晕现象。
丰老师说:“这是因为缺氧。你们一心想着能把笛子吹响,就不停地使劲吹,如果没有及时吸气,身体缺氧,肯定会发晕。”对于初学者,要领没掌握,头晕很正常。他还十分形象地说,“看门狗通宵叫个不停,却不觉得累,因为它完全是通过丹田气发出的声音,如果靠嗓门叫,还不早累死了!”
手捧竹笛,通过丹田往上运气,自然而然就能提升精气神。吹笛者都很苗条,说明通过练习能起到减肥的作用。还有,要想吹好笛,就要勤练习,在节假日,不会在在牌桌、赌桌、酒桌上打发时间,势必减少违纪违规问题。
能够吹响,除了正确用气发力外,还要保证口型自然,不能歪。站着或坐着吹笛,能找到演奏的感觉。躺在床上,因在腹式呼吸,能放松练习。蹲下吹,可找发力点。
竹笛以其音色清脆悦耳、婉转动听的特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不论是穷苦民间,还是尊贵皇宫,都留下竹笛曼妙的风姿。从古至今,学笛者不计其数,然而,学有所成的人少之又少。
这说明,竹笛虽好听,但上手和学精都不容易。竹笛对新手来说一点都不友好,这是一句大实话。有老师指教,真的很好。与笛结缘,实乃幸运。
一管清音,两袖清风。有组织的学笛吹笛,也是党风政风建设的延伸。下班回家,在不干扰邻居休息的时间,应该要好好练,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能吹出悦耳的声音。
(2022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