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经历98.退而不休活得有意思有意义24.梁漱溟乡建21 .平民教育
2011年底,我52周岁,按照当地政策,我内退。内退后我体力精力都很好,是玩乐还是做点有意思、有意义的事?何去何从?吹拉弹唱皆人生,内退(退休)后在法律、道德的框架内,只要自己喜欢、快乐就可为。我不会跳舞唱歌、不会书法、不会钓鱼摸虾,也没有这一些爱好。想来想去,还是选择自己爱好的、擅长的事去做。于是就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 废旧物资回收
二、要求不拿报酬加入云农场义务劳动
三、生态品生产、经营(鼻窦炎与铝家具的生产)
四、破例录取、 成为人民大学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学员
1、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正式成立于2004年,是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分支机构,是在北京市登记注册成立的公益组织 ,该组织以新乡村建设事业为核心,以推动农民合作与城乡和谐发展为宗旨。
2、破例录取,参加乡村建设中心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2013年我得知了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农村可持续发展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第9期招募信息,我的理念与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关注三农问题、推行生态农业的理念高度一致,于是我就打电话、发邮件要求参加培养计划,在我的诚恳要求下,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破例录取了我(该项目主要招募青年人,而我当时已55岁)。
五、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集中培训
六、家乡(宿牙桥村)调研报告
七、 培训后的乡建报告与反馈:第一、二期 、三期、四期、五期、六期、七期、八期、九期、十期、十一期
八、参加乡建青年消费合作社
九、我村新农合的情况访谈调研
十、按照梁漱溟乡建中心管理团队的建议写“我的经历”
十一、申请参加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
(一)申请或受邀参加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
参会嘉宾回执
姓 名 | 赵武民 | 性 别 | 男 |
机构名称 | 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 | 职 务 | 学员 |
通讯地址 | 山东滨州市沾化县经信局 | ||
参会个人或机构简介(200字左右) |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务农三年,1978年考学后参加工作,从事过汽修、运输、税务、企业、供销、经贸等工作,主要是从事与三农相关的工作,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较熟悉三农,热爱教育,曾资助过中学与小学,当老师曾是我的梦想也曾努力调动过但未如愿。内退后,想到家乡做点实事,成了梁漱溟乡建中心的第九期学员。我内心慈善,外表笑哈哈,关心弱者,正在准备建设家乡老人活动室、身障智障人组织,建立困难家庭学生救助机制,需要学习,充实头脑。 | ||
同行者参会信息 | (同一个单位的填写一份回执即可,注明姓名、性别、职务和联系方式) | ||
提交材料的名称 | 欢迎您提交关于平民教育的论文、文章、案例、视频、ppt等皆可, 发送 | ||
其他说明 |
2013年10月23日 10:34 (星期三)
(二)关于论坛
本次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论坛主题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平民教育”,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实践分享:(1)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平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2)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需求与实践经验分享;(3)工友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分享;(4)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2023年11月23日—24日,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如期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此次论坛共有20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甘肃、福建、安徽、河南、台湾等地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术界教育专家、民间公益组织代表、扎根基层长期开展平民教育的实践者、媒体记者、志愿者等。这得益于论坛主办方前期的广泛邀请,以及通过中国发展简报、NGO发展交流网、凤凰网等新闻媒体进行的宣传和报道。
关于举办此次论坛的目的, 一方面我们要倡导在学校教育加入和生产生活相结合的课程,另一方面在成人教育领域, 期待政府能够加强投资,设置相适应的经费和机制,解决成人教育的经费、场地、师资和内容。在此过程中,要促进更多的多样化的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参与,比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社区大学、文艺队。而且,成人教育的内容,除了生产生活的技能,还要有环境保护、文化传承。教育除了知识,还有意识、态度、技能、参与。统筹基础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从而打造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
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理事、全国政协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研究部部长罗义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办公室主任赵玉池、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总干事邱建生先后代表主办方致辞。
在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院长郑新蓉教授分析了在实施了10年的“撤点并校”政策之后,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滋根副会长张昭文介绍了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及其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教授进行了视频演讲,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出发,分析新型城镇化和平民教育的关系,以及平民教育开展过程中知识的在地化、本地化的重要意义。
在随后进行的“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平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论坛环节,台湾世新大学教授、台湾社区大学全国促进会常务理事林孝信先生以“终身教育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对杨贵平女士提倡的“终身学习”进行了回应。他从一个宏观的国际视野,对终身教育的来龙去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分享了台湾终身教育的实践及其机制。而作为一种终身学习具体实践形式的社区大学,林孝信先生从社区大学出现的因缘、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及面临的挑战和大家进行分享和互动。
其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孙邦华以《文献整理与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的历史经验》为题,在帮助我们学习到了开展平民教育的宝贵经验的同时,也认识到了当代平民教育经验总结与传承的重要性。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滋根副秘书长童小溪、西南大学乡村建设学院讲师潘家恩、中国滋根河北项目主任李光对也先后发言,对现代教育和农村未来发展道路进行反思。
23号下午,资深公益人梁晓燕女士主持了“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需求与实践经验分享”环节。杨贵平女士以《教育是为了谁?为了什么?怎么做?》为题,系统介绍了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滋根在乡村进行的项目工作;北京昌平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理事长吴青女士认为:“改变农村就应该改变农村妇女,培养好一个妇女就培养好一个家庭,培养好两三代的人。我们开展了创业班、妇女培训班以及培训农村托儿所老师,懂得去爱人,也让孩子懂得去爱人。”随后,中国滋根工作人员刘磊、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工作人员张琪、安徽阜阳南塘兴农合作社社长杨云标、河北青龙县大森店老年人协会会长鲍振文分别进行了实践分享。
一线的实践分享,无论是从人数还是从时间,都占据了本次论坛的2/3强,这是本次论坛的一大特色,也涌现了很多亮点。鲍振文会长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绘声绘色地讲述了老年协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让人如临其境,多次获得掌声。杨云标以《返乡青年培训》为题,呼吁“我们不希望大家眼光只关注光鲜的城市,也希望大家重新了解乡村,重新建立对乡村的认同。让兄弟姐妹去反思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同样获得了多次的掌声和共鸣。而这种掌声和共鸣,在“工友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践”和“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工友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践”环节以圆桌讨论形式进行,并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滋根副秘书长童小溪主持。北京工友之家负责人孙恒、北京同心希望家园文化发展中心总干事马小朵、国仁社区大学(高殿)负责人陈黎仙、深圳蓝衣工人合作社总干事何中洲、中国滋根农民工活动中心负责人于鲁平、花旦工作室创始人董芬、全球和平妇女联会中国办事处副主任刘战、兰州崇德文化服务中心校长马玉兰等8人结合自己工作,共同讨论工友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及如何帮助工友更好融入城市,如何共享城市发展成果,以过上一种有存在感、有价值感、有尊严感的生活。正如孙恒所说,“当下是‘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但我们需要改变。”
在论坛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主任张兰英主持,中国人民大学仝志辉教授点评。中央党校教授刘忱做了题为《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学院教授张晓根据自己的生活和研究经历,做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分享。中国滋根贵州地区项目主任倪永旺、贵州省雷山县苗学会秘书长唐千武、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大森店小学校长赵银凤、山西省石楼县老区建设老促会副会长郝建华、福建省培田客家社区大学秘书长吴美熙、云南省玉龙县黎光完小傈僳族文化进课堂授课老师和盛伟、北京芬芳文化传播中心研究员尹春涛先后进行实践分享。满族、傈僳族、苗族舞蹈、歌曲、乐器演奏穿插其中,精彩纷呈。
(三) 认识
我申请或受邀参加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的具体情况已忘记了,以前的记录也不全。
对于教育,我有深刻的认识。
知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改变一个组织的命运,能改变 一个国家的命运。知识强则个人强、组织强、国家强。而知识的的获得,主要靠教育。
文革时期教育成了重灾区,教育界混乱至极,老师不上课,学生不读书,各行各业缺乏人才(不缺打砸抢分子),这是造成一个时期我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惨痛的教训。
改革开放后,国家重视教育,恢复了招生考试,学子们有了用武之地,国家得以发展。
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必须抓好学业教育、职业教育、平民教育、精英教育、特长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实现教育先行,才能科技领先。
靠知识武装起来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一民生态 20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