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爱民简介:中南大学教授/博导;中南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中心(国家CTTI源智库)主任、首席专家;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组织与人力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执行会长;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人极书院理事长兼执行院长
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如何让“双减”政策下的教育更有温度、广度和深度,如何填补乡村国学教育的空档?我们采访到中南大学教授、湖南践行国学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颜爱民,他从新时代素质教育与国学智慧相融合的视角进行剖析。
01.国学教育 以特色让“双减”更有温度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乘着“双减”的东风,各级教育系统、社会组织正积极探索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途径,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民族自豪感,让“双减”更有温度。
颜爱民认为,“双减”政策对于改革应试教育来说是一种釜底抽薪之法,把应试教育挤占孩子的时间还给孩子、还给家庭,为素质教育腾出了空间,有发展空间的素质教育才会真正的产生实效。
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应当是“育人”。颜爱民提出,国学教育的本质是素质教育,包括儒家在内的核心思想是“学以成人”,就是要每个人成为一个合格的人。合格的人包括品格、人格俱佳,是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颜爱民说,“双减”政策给国学融合到新时代的教育里腾出了空间,也让国学的优势凸显出来,诸如诗词歌赋、礼仪之道、弟子规、书法、音乐等国学特色内容成为替补的教育内容,将学生从应试转向素质、儒雅方面培养,让教育回归本来面目——开启智慧、培养人格,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人格精神的共同成长。
02.国学教育 以公益填补乡村教育空档
乡村教育,关系到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成效,关系到乡村孩子的“成人”与否。
颜爱民认为,当前的乡村在文化建设方面较薄弱,在教育质量方面参差不齐,乡村孩子的成长、素养更需要关怀、关爱。而乡村教育在国学融合、乡村教师国学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劣势尤为突出。
本次乡村国学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班面向广大乡村教师,用公益的方法去提高乡村教师的国学素养,希望在广袤的乡村不留下国学教育的空档。为什么国学教育需要面向乡村教师?颜爱民解释说,乡村国学教育的关键点在于乡村老师的国学素养,把他们的国学素养培养好,可以产生很好的聚集效应,惠及到更多的乡村孩子。
在“双减”利好政策之下,乡村国学教师的培养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事关每位乡村儿童的“成人与成才”。颜爱民希望乡村教师能成为国学的使者,为学生带去文化自信,为乡村塑造文化风貌,为国家创造美好未来。
文 / 喻亮
摄影 / 叶新球
上一篇:探国学之“热”寻教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