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说白了就是一系列承载了某种含义的、高低起伏的声音符号。既然婴儿学母语的时候,并没有另外一种语言作为中介物,“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就是原则和方法,为什么3岁英语启蒙的时候,反倒需要母语作为中介物了呢?孩子不需要母语作为中介物。
很多时候,孩子上课效果打折,问题往往出在了陪同上课的家长身上。好好的一节课,被这个妈妈搅和的七零八落,虽然我愿意相信,她这么做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对儿童语言的学习机制不了解,同时对孩子的观察和反馈比较有限造成的。
我之所以不赞成家长陪孩子一起上在线直播课,就是因为家长以为的帮助实际上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监控(产生妈妈不信任我的感受,所以学习是妈妈的事情),同时也很容易产生依赖(万一有什么地方没听见没关系,有妈妈呢;只要有单词第一时间没懂,我也不用自己动脑子,有妈妈给翻译呢)。长此以往,孩子学什么能学好?哪个优等生是妈妈看着学习,看着写作业培养出来?所以要想孩子学好外语,
注意以下几点是关键:
第一,请你相信,孩子能听懂,不要因为你认为孩子听不懂,而给孩子的英语启蒙设置认为的障碍——你我都知道,这就好比冬天要不要穿秋裤,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是一个道理。3岁英语启蒙的孩子应该使用浸入式的方式,在全英文环境下习得英文。这就好像我们每一个人在咿呀学语之时,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外语”。美国的婴儿听到的英语,中国的婴儿听到的汉语,日本的婴儿听到的日语,坦桑尼亚的婴儿听到的斯瓦西里语,每一种语言都是成为了孩子的母语,但是在没能够赋予语言含义的时候,初学的时候,都是外语。
第二,孩子不需要听懂每一个英文词汇,孩子需要的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上下文的含义。“此情即此景,所见即所得”并不意味着每一个词汇,孩子都是在同一时刻理解的,这种赋予词汇含义的理解过程,有先后顺序。比如,老师拿着一个鲨鱼的毛绒玩具跟孩子说:Shark, this is a shark. 孩子最先理解的词一定是“shark”,尚不理解的部分是“this is a”。但是,由于还有其它几个词汇,孩子会继续听到Crab, this is a crab. 以及Octopus,this is an octopus. 此时,“this is a”才会被孩子逐渐理解,而一时之间孩子是否能够区分“this is a”和“this is an”并不重要。
我们说得深入一点,之所以家长作为成年人,觉得理解等同于翻译,是受到了在中国流传了几十年的“语法翻译法”的流毒影响太深,认为如果不给孩子翻译,孩子就无法在语境中理解英文的含义——孩子不傻,他们3岁开始进行英语启蒙,当初如何理解母语的,就会用类似的方式理解中文。此时家长需要做的,反倒是不要给孩子捣乱,用自己“觉得”的错误认识,来干扰孩子的外语习得过程。
另外,在语言习得和学得的过程中,甚至是在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过分在追求心中的安全感和确定性,是最终取得好的学习结果的大敌。越是英文学得不够好,越觉得背单词、背课文是最有确定性和安全感的方式,就会在错误的英文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用浸入式的方式学习英语,刚开始的时候会有一个明显的适应期。孩子会有不适,家长更会因为交了钱不能立即马上看到效果而不适。
“立即”“马上”,是成长和教育的大敌,对效率的追求势必变成对孩子的拔苗助长和疯狂填鸭。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因为现代人反抗工业化的生产,工业化的教育,所以小众、手工、私房这样的产品诉求才会大行其道。对待孩子的教育何尝不是呢?效率,什么是效率?当农民不再舍得花费时间、精力甚至心血去用有机肥料滋养和护理土地,使用化肥能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的时候,我们却又唾弃人心不古。
用对待农业的方式对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尊重儿童语言的学习机制,才能最终取得好的教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