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烧钱”孩子苦,普通家庭培养艺术生为啥难?其实是方法不对
朋友,阅读本文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收到更多精彩的文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您的支持将是我最大的动力。
近年来,由于高考的人数和难度都在逐年增加,因此,一些家长和考生把“艺考”当成了一条上好大学的捷径。受此观念影响,“速成考生”和“速成培训班”就应运而生了。
在考试前几个月,这些“速成”考生将在各种艺考培训班里参加突击式的密集训练,接受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大半年的“应试教育”,然后就走上考场。
然而,在所有艺术考生当中,真正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最多占两成,超过80%的学生参加艺考的目的,只是为了考个好点的大学,拿个好点的文凭,找个好点的工作。
但如果缺少兴趣驱动,学习的动力就会直线下降,此时,努力所带来的痛苦,将远大于成就所带来的快乐,而这就会导致孩子厌学。
另外,家长们既不考虑自家孩子是否有艺术天赋,也没想明白孩子学艺术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更没有好好衡量一下,自己的家庭条件能否支撑起孩子的艺术生涯!
曾经有一位艺考生家长懊悔地说:“为了供孩子通过艺考的途径上大学,半年时间就交了10万块钱学费,几乎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结果只考上一个普通本科大学,毕业出来后工作也不好找!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实在太大了!”
针对这个问题,中央音乐学院的周海宏教授指出:教育有个非常重要的制衡因素,那就是天赋。而在艺术领域里,对天赋的要求尤为突出!
不过,艺术天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家长能在孩子小时候善加引导、用心培养,孩子就能拥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将来无论是参加艺考还是从事艺术行业的工作,都能领先于同龄人。退一步讲,即使你最后没有培养出一个艺术大师来,但在艺术氛围中熏陶成长起来的孩子,品味一定不会太差,人生也一定不会单调。
所以,与其等孩子即将参加高考时再“临时抱佛脚”,倒不如趁他们年龄尚小的时候,及时引导孩子徜徉在艺术的殿堂,透过孩子的视角,开启他们的艺术之眼,进而帮助孩子建立批判性思维——这对他们如何处理好日常生活、如何面对今后的人生,都大有裨益!
不过,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担忧:我自己都是一个艺术盲,怎样才能给孩子讲艺术,引领他们进入艺术之门呢?
针对这一问题,法国艺术史学者弗朗索瓦丝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里指出:艺术是要用眼睛看的,而不是用脑子记的!只要掌握方法和诀窍,每一位大人都能引领孩子踏入斑斓的艺术世界!
我们都知道,艺术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东西,它跨越了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知识结构,是人类不同时期的文明结晶。而艺术的重要性更在于,其画面为观众还原了一个时代,帮助每个人找到时代坐标;而它的合法性则在于,其象征着历史的演变,画面背后的真实,足以让我们客观地看待世界。
但给孩子讲艺术,可不是在课堂里讲课,家长们所能告诉他们的,可能只是一些美学的体验、一小段艺术史话,或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所能得到的收获,会远远超出家长原本的预期。正如弗朗索瓦丝在书中所说的那样:
“也许你的讲述是不完整的,并且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却也弥足珍贵。你真正要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未知的事物保有求知的欲望——这将会伴随他们一生!”
但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方式引导孩子呢?
相信有孩子的家长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讲太多不耐烦,讲太少会误导,讲太深听不懂,泛泛而谈又没印象——实在是天下一大难事也!
对此,弗朗索瓦丝认为,向孩子传递知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家长和老师的所知作为起点,另一种则是从孩子的所知开始。很显然,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使用的都是第一种方法,但后一种方法才更加有效。它不仅可以打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壁垒,还可以更高效、更深入地将你们可以分享的认知连接起来。因此,弗朗索瓦丝告诉我们:
在给孩子讲艺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问“你看到了什么”,而不是“看这个”或者“你应该知道……”
具体来说,我们要尽可能地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像聊天一样给孩子讲述艺术,千万不能把自己和孩子困在一个由创作日期、艺术类别和各类事件组成的详细清单中——这些信息当然是准确的,但它们无法帮助孩子接近艺术创作的核心领域。
无论是欣赏名画还是雕塑,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鼓励孩子自由地看,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洞察力,并提出各种各样有趣的问题。毕竟,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填补孩子知识的空白,而是帮助他们将感知到的东西表达出来。
就拿莫奈的名画《花园中的女人》来说吧。
对于5-7岁的孩子,我们可以引导他们观察画中的人物和环境,让他们感受其中的光线明暗、笔触变化、人物情绪、衣服首饰,等等。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无法感受到太深刻的东西,他们只会根据本能,找到画作中最令他们感兴趣的地方,然后和爸爸妈妈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
8-10岁的孩子很容易想象自己身处画中,因此,家长们可以采用不同方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画面并停留下来,成为画中的“游客”。当置身于画面空间之后,他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观察周围的细节了,例如:为什么这幅画中只有女人?她们是谁?莫奈是在哪里画的这幅画呢?画里为什么没有精确的东西,只有粗略的轮廓?
等孩子到了11-13岁的时候,就能逐渐理解艺术家的思想。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其注意力集中在一些具体的方面,比如莫奈用颜色来表现的形状。要让孩子理解,在一些可见的事物背后,都暗藏着一种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就像莫奈这幅画作一样,其中体现的是偶然的“真实”,而不是永恒的“真理”——这正是莫奈毕生追求的艺术内核。
其实,每个孩子对艺术都有旺盛的好奇心,他们会对各种有趣的知识感兴趣,但家长们却未必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那么,与孩子同游艺术馆时,你会束手无策吗?孩子愿意听你的讲解吗?他们的疑问你有妥善解答吗?
在《如何给孩子讲艺术》这本书里,共收录了29件艺术大作,从文艺复兴、印象派、当代艺术,到毕加索、透纳、康定斯基,涉及绘画、雕塑、摄影等多门类,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有了这本书的帮助,都能畅游辉煌的艺术史。
此外,书中还有63条艺术小贴士,分不同年龄段解答孩子的艺术提问,并向他们讲述了艺术品中包含的社会历史、背后故事,以及创作者经历等精彩丰富的信息,帮助孩子理解每一件艺术品,并触类旁通,逐渐具备与更多艺术品心灵交互的能力。
直观的体会与日常化的沟通是培养孩子艺术爱好的理想途径。只要施以真正适合的指导,孩子将通过艺术具备更敏锐的观察力、更自发的好奇心,并获得系统的艺术欣赏能力,大人也会同步获得艺术上的启发,并与孩子建立更好的对话。而《如何给孩子讲艺术》就是这样一本献给家长的艺术启蒙书、一位适合孩子的审美老师,正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松教授所说的那样:
这是一本充满爱与美的书,细腻而又激情洋溢。孩子们沐浴在艺术的光辉中,健全身心,感受人类文明的趣味与多样性;拓展视野,发展创造性的思维。
下一篇:市图将举办影视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