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人称赞的“央视名嘴”到被骂“滚出主持界”,董倩后悔了吗?
文 | 久午
编辑 | 孙大圣
看着撒贝宁、康辉、尼格买提等央视男主持的遍地开花,大多数人应该都有一个疑问:除了董卿难道就没有其他水平“能打”的央视女主持了吗?
其实不然,央视还有很多优秀的女主持人,比如资历比董卿更深的女主持人——董倩。
大家光听着这个名字可能觉得耳生,但一定都在电视节目上见过她。
董倩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和新闻记者,从25岁入职央视到现在已经摸爬滚打了27个年头。
作为一名记者,她在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北京奥运会、汶川大地震、武汉疫情等重大事件报道中留下了身影;
作为一名主持人,她亦主持了《新闻1+1》《电视论坛》等知名节目。
但是,这位曾被观众誉为“央视名嘴”的女主持人如今的名气和口碑远不如董卿,甚至被一众网友骂“滚出主持界”,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董倩如今的现状又如何呢?
01.几经挫折练就“名嘴”
1971年出生的董倩可以说是一个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山东人,因为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所以董倩从小就倍受父母的宠爱,平日里父母对她可以说是要星星不敢摘月亮。
于是,在宠爱下长大的董倩颇有些天不怕地不怕的气质,开始上学以后也是经常调皮捣蛋不爱学习,这让她的父母颇为头疼。
直到后来班里来了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他发现董倩的情况后就想办法进行开导。
经过老师的一番努力,董倩渐渐变得懂事,开始认真学习了。
醒悟后的董倩像变了一个人,她努力补习之前落下的知识,对于日常的学习也格外认真。
最后,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并选择就读于历史系。
入学后董倩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相比于很多同学来说还差得远,于是她的大学生活便沉迷于研读各种名著,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等到大学毕业时,董倩也算得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了。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在大学辛苦学习历史四年的董倩毕业后并没有选择历史相关行业就业,而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报名了央视招新,选择了跟历史八竿子打不着的主持行业。
那是1995年,看着央视发布的主持人海选信息,董倩的好奇心和胜负欲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于是,她决定挑战一下,出乎意料的是,她作为非专业人士竟然被选上了,并被分到了《焦点访谈》栏目。
但凡事哪有什么一帆风顺之说,顺利入选之后等着董倩的是艰辛的成长之路。
在上班的第一天,董倩就感受到了巨大的孤独和无助感。
原来,在央视的工作大都是严肃而忙碌的,大家各司其职,根本没时间搭理像董倩这样刚出校园的“萌新”。
于是第一天上班的董倩就经历了漫长而尴尬的等待,根本没有人过来告诉她该做什么、怎么做。
好在董倩并没有被第一天的阵仗吓退,反而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这待下去的念头。
后来,董倩开始适应这样的环境,并尝试主动出击,尽力和同事搞好关系。
但就在事情刚有起色的时候,董倩又迎来了另一个难题,她被转去了记者岗位,主持还没学明白又要从头开始学习室外采访了。
众所周知,做室外的采访是很需要经验和随机应变能力的,但既然岗位已经确定,董倩只能全力以赴做好。
面对自己作为记者的第一次采访,董倩打起了十二万分精神,但她的认真却没得到一个好的结果。
大家纷纷对她这次的采访表现提出质疑和批评,这让董倩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并深深感受到了来自工作和周围人的压力。
随后,还没在这种情绪中缓过来的董倩又被招她进单位的老师批评了一番。
这位老师说:“我挑主持人这么久还没出现过看走眼的情况,但是这次同事、领导都跟我说你不行,如今我不得不怀疑我是否’马失前蹄’看走眼了,你可千万别成为我职业生涯的败笔!”
听着这位老师如此直白的话,董倩感觉受到的打击更甚,她内心对自己的质疑更加强烈。
在她看来,自己在这一年多的工作时间里一直很认真、用心,为什么还是被人这样批评?是不是自己真的不适合这份工作呢?
经过一番思考后,董倩选择相信自己,并决定尝试改变一下工作方式,重振旗鼓将这份工作做好。
于是,她在后来的工作中向同事请教了学习方法,并认真总结经验,通过一番学习和实践董倩终于在工作中有了突破,还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认真的态度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2001年,这是董倩在央视工作的第6个年头了,她在主持和记者这两个职位上都获得一些成绩,同时也拥有了参加“金话筒奖”的资格。
于是,她递交了申请,并将自己在《新闻调查》中的播音作品送评,最终获得了 第五届“金话筒奖”,这是播音主持界的最高奖项。
2003年,董倩又先后成为了《央视论坛》《新闻1+1》的主持人,还做了一档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董倩面对面》。
在这些节目中,董倩以优秀的表现以及极具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获得了观众们的关注和认可,也由此获得了“央视名嘴”的称号。
这样的荣誉并没有让董倩在之后的工作中有丝毫懈怠,她依然积极投身一线,习惯性地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在观众面前。
02.因语言犀利被骂“滚出主持界”
然而,此时的风光和赞誉只是一时的,董倩之后的事业道路走得并不算顺利。
有句话说得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董倩曾经因为一张“名嘴”深受观众喜爱,之后也因为这张“名嘴”被网友大骂“滚出主持界”。
原来,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亦暗藏着舆论的旋涡。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突发摧毁了太多的家庭,是国人无法忘记的伤痛。
当时接到消息的董倩不顾余震的危险,第一时间与同事一起赶到了现场进行报道采访。
当他们到达现场的那一刻,看着满是废墟的城市,听着人们的哭喊声,董倩的心中升起了强烈的悲痛感。
但不管如何报道采访还是要正常进行的。当一个被困很久的小男孩被消防员救出来后,董倩看着小孩眼神涣散的样子开口采访道:“你现在感觉如何?被压在下面的时候疼不疼?没被消防员救上来之前你有多绝望?”
看着这段采访,网友们瞬间坐不住了,大家对董倩这种“在伤口上撒盐”的行为进行了谴责:对一个小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否太过冷血?
这样尖锐的问题无疑像是一把尖刀再次狠狠戳向孩子的心口,作为一个成年人怎么忍心对刚被救出来的小孩进行这样的二次伤害?
虽然事后董倩回应说因为事发突然没来得及准备才在情急之下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但网友们显然并不买账。
因为这次的采访,大家第一次对董倩的“名嘴”提出了质疑。
2013年,董倩对郎平进行采访时再次语出惊人,她向当时还是美国队排球主教练的郎平提问道:“你作为美国队的主教练,在打中国队时内心是怎么样的?会感到纠结吗?”
这次,董倩依然将自己毒舌犀利的风格贯彻到底,但这样的问题实在让人难以苟同。
于是,董倩再次受到了网友们的抨击,大家都认为董倩这样的提问不尊重郎平,犀利是种风格,但不能让被采访者出丑、下不来台。
作为当事人的董倩当然也知道了大家对自己的抨击和厌恶,但她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风格。
在她看来,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只有保持犀利的风格、敢于提问才能揭露事件背后的真相,才能让采访和报道具备一定的意义。
2015年,董倩又作为前线记者去天津塘沽的爆炸现场进行报道采访,当她赶到时现场的大火已经被消防员扑灭。
于是,董倩对消防员进行了采访,她向一位是家中独生子的消防员犀利问道:“你是家中的独生子,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在任务中出现意外,你的父母该怎么办?”
问题一出,这位消防员陷入短暂的沉默,表情也随之变得凝重,直到最后也没能回答出这个问题。
但董倩对于这位消防员的感情变化不为所动,反而有些咄咄逼人地提醒他回答自己的问题。无奈之下,消防员只好哽咽着艰难回答道:“这个问题我没办法回答”。
这样的采访真是让人窒息感满满,看到的网友纷纷吐槽董倩冷血,对一位刚在凶险火海里拼尽全力战斗的消防员逼问这样的问题,实在是没有同理心。
经过此次采访后,网友们对董倩的印象已经差到极点,一时间网上的辱骂声不断,但这一切并没有让董倩做出改变,她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冷血”。
2019年,奔赴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现场救火的30名消防员到最后仅剩下了3名幸存者,其余27名消防员都在救援中不幸丧生。
作为一线记者的董倩再次加入到了采访任务中,在采访这3名幸存者时,董倩张口便是直击灵魂的“死亡”三连问:“你和去世的这位战友关系好吗?在火场时有想过救他吗?面对这样的结果会自责吗?”
面对这一个个刁钻又冷血的问题,这位刚刚从火灾现场死里逃生的消防员显然是无力招架的。
对于他来说,这无疑是重温一场噩梦,脑海里闪过的救援现场的种种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悲痛之中。
紧接着,这位消防员开始哽咽起来,看着这一幕的观众们再次感受到了强烈的窒息感,大家都觉得在采访中的董倩仿佛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她居高临下地对待被采访者,没有对人的尊重,只关注采访的效果。
几年来,大家对于董倩采访风格的不满达到了顶峰,随着这次采访事件的发酵,网上出现了“董倩滚出主持界”的话题,网友们看到这个话题也纷纷来为增加热度添砖加瓦,最后,仅话题的关注量就达到了80多万。
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多年的董倩当然知道大家对她的不满和质疑,但她仍选择顶住压力坚守自己的风格。
03.看似步步紧逼,实则于心不忍
肯定有很多人觉得看不透这位女主持,她不改变亦不为自己解释,走到今天这步她图什么呢?
其实,董倩面对谩骂不是不难过,也不是没有解释,她只是通过行动告诉了大家答案。
2019年年底,武汉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疫情当下人人自危,有些被封控在武汉的人不顾防疫要求想尽办法逃离武汉,但也有层出不穷的英雄为抗疫,不顾生命危险奔赴武汉。
这其中就包括董倩,她在疫情爆发后向台里先后递交了6次申请,终于在大年初一获得批准前往武汉。
疫情期间,董倩为了将真实的抗疫情况展示给全国人民,她的身影穿梭于医院、社区之间,不顾自身安危去采访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
在疫情期间的采访中,董倩除了保持着犀利的风格外,更多了一份真诚和坦率。
在那95天里,她的采访将抗疫一线的真实和鲜活展现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她也因此获得了“时代楷模”的荣誉称号。
随后,她在获奖感言中提到的“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报道”就完美诠释了自己作为记者的职业生涯。
其实,就像董倩在《懂得》一书中所写到的那样,“我步步紧逼,其实我于心不忍”。
面对着天灾人祸,她与大家一样难过、悲伤,但作为记者,她要尝试着去理解被访者的情绪和痛苦,并将这种复杂的情绪分解,最后通过自己的提问将被访者的内心展现出来,让大众了解到更真实、更深层的东西。
在作为新闻工作者的20余年里,董倩慢慢练就了犀利精准的提问方式。
虽然她的直击灵魂让她备受质疑,但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让她坚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并在工作中不断用自己的眼睛和思考带着大家去经历、去感受。
现如今董倩已经51岁了,她早已与曾经的谩骂与质疑和解,也通过自己一如既往的坚持与敬业改善了大家对她的看法。
原来,曾经大众口中所谓的“冷血”不过是她多年来培养出的专业素养,她本是一个柔软的人,也在这纷繁人世中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希望我们这位“央视名嘴”董倩未来也能坚守初心,在职业道路上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