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级教师:孩子读了很多书,却不会写作?关键缺了这3步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刘璟
教坛新星语文高级教师
小学的中段,是语文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孩子阅读却没见效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语文高级教师刘璟,说了大实话:多阅读与写好作文之间,不是正比例的关系,但老师和家长可以帮孩子做3大训练。读书笔记为啥要从小学抓起?吓死宝宝的字数多、没话说,怎么治才有效?思辨阅读能用哪些趣味方式进行?刘璟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大量的项目式微写作,找到了问题的本质和解法。
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阅读从来不仅仅,也不单单是为了写作。
接着要追加的一句就是:阅读和写作从来没有既定的、正相关的关系。
因为家长常常会有各种各样的疑惑,我们父母也很喜欢看书,孩子也很喜欢读书,可是依然写不好作文,这是怎么回事?孩子看书的速度太快了,他真的在看吗?阅读却没有看到成果,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困惑。
这些看似简单的困惑中,也包含着复杂的问题。以为阅读多,写作文自然就会好,这不能证实也经不住推敲。
语文界的真理之一就是,孩子读了很多书,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写作,因为从读到写的写作通道,除了极个别的天赋型选手,绝大部分是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的。多阅读与写好作文之间,虽然不是正比例的关系,但阅读促进写作也是不争的事实。
那阅读如何促进协作?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01
小学中高段孩子的阅读分水岭
根据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第一步就是要引领孩子去读好书,去读经典的书。比如《马蒂尔达》就是罗尔德·达尔的经典作品。1998年,英国著名的《泰晤士报》曾经调查谁是读者最喜欢的儿童文学作家,获得票数最多的就是罗尔德·达尔,他甚至超过了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
罗尔德·达尔与孩子们
在英国大小书店的儿童区,你会发现哪都有达尔先生的作品。如果你再去看美国人的长销书榜,包括还有美国的老师和孩子们分别评选出来最喜爱的书,你会看到达尔的作品都是榜上有名的,甚至排在前列。
很多孩子被达尔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语言表达的魅力给深深地吸引住,一本又一本地读下去,比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女巫》、《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等。当孩子开始阅读其中一本,他就会舍不得放下去,而且围绕一个作家的一个系列进行阅读,其实就是深度阅读,也是思辨性阅读的开始。
诺德曼在他的《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提出,只有真正思维参与的阅读乐趣,才是持久的乐趣。也就是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持久的乐趣,其实需要边读边思考。这里面就需要阅读的策略和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其实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阅读整本书的过程,需要哪些思维能力呢?
线性思维,梳理人物或者事件发展演变的过程;
发散思维,比如由一个人物或事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的人事物;
辩证思维,探究内容里的对立与统一……
小学的中段,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一个分水岭。越早学会阅读的学生,速度提高得越快,通过阅读获取的信息量就会越来越大,取得好学业成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你会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他的数学、英语成绩同样特别优秀。
现在很多省份的试卷都在进行改革,语文题、数学题至少得进行两次阅读理解——不是直接抛出问题,而是在一个情境中出题。这其实也是文本解读的过程。你要知道,这个题目让你干什么?
很多阅读量小的孩子就在第一层上面就败下阵来。在与题目的对话当中,与出题人的对话当中,他就已经缺乏这一层理解了。
一些非常著名的初高中老师,都在试图带着孩子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来提升他的理解力。如果我们把单篇的阅读转换到整本书的阅读上,那孩子们的阅读理解和思维,是不是会得到更大的提升?答案不言而喻。
02
小学孩子从阅读到写作的3个过程
写作训练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现在我们的统编版教材在以前的基础上,试着做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在我看来,一本像《马蒂尔达》这样的书,它其实就是一个微写作训练,一个项目式的写作环境。孩子在自由、开心的阅读氛围当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阅读和写作之间能够自然切换。
在整本书的阅读和表达方面,我觉得主要有3种形式,就是当你带孩子读一本书的时候,最少要经历3种形式的写作,恰恰就是孩子在小学甚至初高中囊括的所有写作内容。
1、过程性写作:小学生为什么要做读书笔记?
什么叫过程性写作?首先是写读书笔记和提要。有的家长问,这年头还要做读书笔记?或者说甚至有做摘抄,有没有必要?
孩子从自由的状态的阅读进入到深度阅读,读书笔记功不可没。因为你在做这个过程当中,不是为了记住知识而做,也是在逼迫自己把书读得更精致,把自己随时的想法和问题都提出来。大家知道钱钟书的记忆力是非常惊人的,对吧?比如他写的《管锥编》,据说笔记做了几大麻袋。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杨绛对他的笔记进行了整理,外文笔记、中文笔记、读书心得都有上百篇。
实际上,笔记的效果远不仅仅是为了帮助记忆,它就是当前阅读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孩子及时整理书的内容、观点和阅读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会帮助他们形成相对清晰的表达。
所以我建议家长,或者是小朋友们,要给自己准备读书笔记本。读书的时候,用“提纲笔记”来梳理全书的结构框架,用“心得笔记”留存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思考。
当然也可以用便利贴的方式直接贴在书上,甚至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还可以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图在后续的阅读中去解决它。
2、文学性写作:小学生畏难、缺思路、没文采的解决方案
很多孩子觉得写作难,难在哪里?就是字数畏惧——老师要求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文章写满300字,一听到字数就觉得难~说实话,写作从来都不是字数越多的文章越好,但是孩子们不知道字数多意味着什么,而是出于对数字的恐惧感。硬凑字数的牛头不对马嘴、废话连篇的文章,反而造成他日后写作很难有条理性。
所以我告诉家长,在孩子写作的起步阶段,千万不要以字数的多少来衡量他的写作力,条分缕析、文从字顺是小学阶段写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甚至到了大学之后,大学教授觉得他们最为头疼的是学生写的论文,都会出现表述的层次性的问题。
现在的语文教材,开始把孩子的写作训练划分成一小个的微型写作训练。在整本书阅读里,可以设计得非常精妙。
比如《马蒂尔达》里面,就可以引导孩子多次微写作。作家达尔非常聪慧,为了表达沃姆伍德先生的无知,通过描写他和玛蒂尔达的对话来实现。
玛蒂尔达的爸爸有一头漂亮的中分黑发,他一直为这头黑发感到自豪。“一头棒棒的一级头发,”他常说,“这说明它底下有一个棒棒的一级脑袋。”
“就像莎士比亚。”玛蒂尔达有一次对他说。
“像谁?”
“像莎士比亚,爸爸。”
“他很有脑筋吗?”
“非常有脑筋,爸爸。”
“他头发多吗?”
“他是个秃顶,爸爸。”
全程没有出现过“无知”两个字,可是我们边读的同时,这个词就会萦绕在我们的脑海里。作家是不是很厉害呢?
好的文学语言让孩子产生丰富的想象,而丰富的想象又促进孩子对语言的感受力。如果孩子学会边读边用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思考作家的表达方法,那从阅读到写作的连接就自然地发生了。
我们经常讲写作无非是换一种形式的表达,同样是表达高兴:
一句话式:哎,今天真高兴;
动作式:拿着100分的试卷,我一蹦一跳地跑回家,没有进门就忍不住大声叫道,妈,我考了100分!
画面式:他的嘴角大大咧开了,眼睛里放射出明亮的光芒,像无数的小星星在闪耀。然后我的爸爸出差终于回来了……
你看,不同的情境当中的那种快乐,是通过你的语言、神态、动作以及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并不一定要出现“高兴”这个词,却能够把这个画面表现得非常的活。
而这些是小学时期,尤其是小学中高段写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如何让文字表达更具画面感。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试着和作家学习,用有画面感的语言来描述。一个有想象力的孩子,他总是能找到恰到好处的比喻。或者换一种方式叫产生联想。当孩子学会了联想的能力,不仅会写外貌,写动作,也会写场景,还会写人物的语言。
除了这些,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相关的补白、仿写、换角度讲述故事等训练。比如人物串门,你的姥姥能不能成为马蒂尔达的姥姥啊?或者说变成小老鼠的是饱读诗书的玛蒂尔达,故事又将如何发展?这些创意写作是能够激发孩子表达欲望的。
这个时候孩子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个情境当中,也在训练如何按照真实的逻辑去推进它的情节。
我在自己的班级也是这样一步一步实践过来的,就是要给学生一些很小的有趣的训练,这些训练当然不可能单独得来,更多时候就是从整本书中获得的灵感,边读边写。
那当我们在写大作文的时候,前面的小训练无形中让孩子减少了很多恐惧感,也能写一些非常顺畅、有趣、有画面感的语言。
3、评论性写作(思辨性写作):好主题引领孩子思考
在一本书读完之后,孩子对这本书的人物情节可能会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理解,比如人物分析可以这样做: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个人来做朋友,你会选择谁?为什么?学生就会用文中的一些相关的例子,阐述自己选择的理由。
可以给作家写信,表达对他的喜爱,以及表达阅读中产生的一些疑惑;
还可以做一些与此相关的小课题研究,比如围绕马蒂尔达和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或者是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是真正的美丽,以及阅读到底有哪些用处等等。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对话:读者和作者进行对话,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师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以及师生之间的对话等等,这种历史文化的语境建构、对知识形成理解,就是深度阅读。
如果是整个班的同学在一起共读,你会发现非常有趣,那种心有灵犀的愉快,跟其他同学观点的碰撞,这个过程中对孩子思维乐趣的增长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很期待和孩子们一起学会阅读,让孩子们对书的热爱,就像小王子对玫瑰花的驯养般充满深情,发现写作原来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自然表达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