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次的春藤家长圈线上案例分享时间到啦!
本周案例:
7岁的seven喜欢轮滑,嚷着妈妈给他报了个轮滑班,教练在指导轮滑动作的时候声音比较大,有节课seven老是学不会,教练有些着急的声大了几个度,孩子就哭着不学了。第一次哭的时候妈妈还耐心陪伴着seven,到后面就开始暴怒了,“别的小朋友都没事,为什么就你不行!”后来又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尝试去上了两次课,孩子说腿疼,现在不去了。妈妈总觉得seven太脆弱了,一点儿批评也接受不了。担心孩子以后如果遇到脾气不好的老师,他接受不了怎么办?
想必不仅仅只有Seven妈妈会有这样的苦恼,给孩子报了兴趣班的家长大部分都会需要面对孩子说:“我不想上了。”
我们今天就通过Seven的案例来看看当孩子说“我不想上了。”我们作为家长除了耐心陪伴、暴怒和发愁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我在给孩子选择兴趣班的时候要考虑孩子的性格特质,很多父母给孩子选择兴趣班会考虑的几个因素是:品牌、口碑、离家的远近、费用。
这些因素确实是影响孩子能否可以长期上兴趣班,支持到孩子兴趣发展的一些因素,是非常必要考虑的。
其实,今天还想让父母们多一个参考标准:兴趣班老师的教学方式是否与自己家孩子的性格特质相匹配。
在一个兴趣班里,我们发现老师是同样的方式对待孩子,有的孩子会很适应,有的孩子就会崩溃。
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师的方式和孩子的匹配程度,这也就是为什么Seven妈妈会问到:别的小朋友就没事,为什么你就不行!
我们如果可以在选择的时候更多的考虑到孩子的性格特质,那会更好的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会让孩子学习的持续学习动力更高一些。
只选择一个合适的兴趣班是不是就可以避免孩子说“我不想上了”呢?我们知道选择合适的环境可以是一个因素,但是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一个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扰,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产生一个情绪叫做“我不想”,也会被成人翻译为“畏难情绪”或者说“挫败感”。
当我们这样去给孩子定义的时候我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成长的生涯中,谁又不曾拥有过这样的时刻呢?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是如何度过的?也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感受如何?
我想中间不乏有自卑、委屈、无助、愤怒等情绪吧?如果自己体验过,是否还想让孩子再次去体验呢?可能都不愿意吧!因为大家的目标并不是挫伤孩子,而是想要给予他们支持,让他们可以获得持续的美妙体验。
案例中Seven的妈妈就在第一次陪伴的时候做到了给予孩子支持,她耐心的陪伴了孩子。
那后来为什么她会暴怒呢?或许她对前一次的陪伴有一些期待,或许她也曾经历这样挫败的时候没有经验过被耐心陪伴倾听的过程,她看到孩子再一次经验挫败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不管过程中是因为什么让Seven妈妈暴怒,我都想跟她分享一句话:情绪是人的标配,它们来了会走,走了还会再来。如果Seven妈妈知道情绪有这样的特质:它来了以后会走的。那么她还会那么着急的去想要解决这个情绪么?
下面我们继续来看看我们还是来看看Seven妈妈可以怎么更好的支持到孩子,除了在环境上下功夫,她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与教练沟通:说明自己看到的以及自己的感受、说明孩子的状况以及同理到教练。
例如:XX教练,我想和您聊一下关于Seven的情况。我看到刚才Seven练了几次都不会的时候自己也很着急,您当时也很着急的想帮他快速学会,后来Seven哭着说不学了,我看着也挺心疼的。
Seven本身是特别喜欢轮滑的,对自己不能快速学会动作也是会感到挫败的,所以我就想跟您商量一下看看我们可以怎么样帮助他能更愉悦高效的学会动作?您也可以告诉我看看我能做点什么吗?
经过一番表达,教练会清楚家长是想要和自己一起帮助孩子的,教练也会聚焦在怎么帮助这个孩子学会,而不是聚焦在他学会了没有以及他为啥还不会上面。
我们知道一个教练在一周最多也就和一个孩子见一两次面,总共不超过两小时,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无法深入,他们相处的过程中还要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孩子的基本情况介绍给教练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自己曾经就是这样跟教练沟通以后,教练将动作分解、一步步推进让孩子最终学会了那个动作,我们大家也因为彼此协作而特别开心。
与孩子沟通: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刚才也说过情绪是来来去去的,来了会走,走了也还会来。那我们跟孩子的情绪陪伴也是一样的,来了就陪伴他们的情绪,让他们的情绪恢复到平静,他们自己就会发展出解决方法。这个陪伴的过程叫做倾听。
附上一段倾听的案例供seven妈妈和大家参考: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了。
妈妈:你看起来兴致不高呀。
孩子:太难了。
妈妈:是啊,这个动作练了好几遍了还没熟悉。
孩子:我不想学了。
妈妈:你都想放弃了。
孩子:而且教练还吼我,我都已经尽力了。
妈妈:你觉得自己尽力了,教练还吼你,你感觉挺沮丧的。
孩子:是啊,我觉得我做不到那么好。
妈妈:真的很难达到。
孩子:嗯,你陪我练好不好?
妈妈:好啊。
这个过程中妈妈只是在翻译孩子的话,并未想要帮他解决“难”题,而最终“难”题孩子自己就解决了。
我们最后总结一下:当我们陪伴孩子度过“难”关的时候需要做的几件事:
1.检查环境是否和孩子性格特质匹配(这里只是说如果可以的话可以事半功倍,但我们也知道生活条件的原因并非我们都能这样去做,所以这里只是建议,请家长们务必以自己家的真实情况为准)(如果已经选择了,请参照2和3)
2.与教练沟通:说明自己看到的和自己的感受、说明孩子的情况、理解到教练的心情以及把目标聚焦到如何帮助孩子上面。
3.与孩子沟通:情绪来了就倾听孩子,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一次次的协助过程也是帮助孩子建构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轮滑的主体是孩子,所以无论是选择兴趣班还是家长和老师沟通都是给孩子建构一个学习环境,旨在促进孩子的兴趣发展,而是否发展的主动权还是在孩子手里的,家长只是辅助者。
至于Seven妈妈担心孩子以后遇到脾气不还的老师接受不了怎么办?我看到的是孩子在一次次建构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时候这个问题会在他成长中迎刃而解的。
家长有问题,春藤有答案!愿天下的父母都可以被帮助,而不是被责备。
希望本次的分享可以帮到和seven妈妈一样有问题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