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专为习武大忌
习武者无不渴望学有所成,练有所果。但有不少武林朋友苦未少吃,汗未少流,师没少投,忙碌奔波数年、数十年甚至终生,却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成。究其因,无志乎?否!非恒乎?否!何以如此?多由学而不专所致。
人的生命有限,而且当今习武者多属爱好,究竟能有多少时间可投入到练习上可想而知。面对这种情况,倘若再学而不专,如何能有所成?
因此,为了充分地利用有限的时间,练出点真功夫来,一个有志于探究真谛者,当切实做到“五专”。
一是心要专,莫喜新厌旧
常言道:心不专则意不静,意不静则事难成。喜新厌旧、贪多求快、好高骛远,可谓心不专的突出表现,也是青少年习武者易犯的通病。欲求真才实学成大器,就应先克服此病。那就是:收心敛志,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勿急勿燥。无论是拳械还是功理功法,既学之,一招一式均须学得清清楚楚,式式分明;既练之,就要练得规规矩矩,扎扎实实。否则,贪多求快,拖泥带水,会得再多也没有用处。教人经不住问,遇事经不住打,如此练到白头也是枉费时间。
二是师要专,莫乱投门子
俗话说:一个师父一个传授,在教学方法上,即使同出一个师门的人,也往往是各不相同。习者若朝秦暮楚,同期受业于几个师父,在功法要领上难免无所适从,及至行功走架之时,心不定则意不坚,意不坚则影响功效。当然,莫乱投门子并非让人从一而终,在较好掌握了某一拳种体系后,为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丰富自身武学,另投高人深造,乃常有之,也是必要的,但非到一定程度不宜如此。一个时期最好从师专一,乱跳槽于学者不利。名师出高徒固然有理,但也莫忘了尚有“没有状元老师确有状元学生”之说。
三是功要专,莫为求全失精
艺不在多,贵精。内外兼修、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是根本不可能的。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样样通误人,一手精成人。一个酷爱武术者,年轻时大都学过不少好东西,但到了精研深习的时候,倘若这也舍不得丢那也舍不得弃,应强化的得不到强化,定会反被其所累。为了突出重点,形成个人专长,练至一定程度就应拿出一种“舍弃”的精神来,从众多技术中选择最适合自身条件的,集中精力,深研苦习,其他则不妨统统弃之,如同部队轻装长途奔袭。习武多年,收获丰与欠,乃至成与不成,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此。
四是志要专,莫见异思迁
不少习者,练上几天不见成果,便怀疑拳种欠佳。也有人偶遇强手落败,便生出“弃暗投明”之念,均属于习武志不专的表现。习武求功好比打井,假设挖到二十米见水,有人挖了几米不见水就换地方,再不见水又换,结果挖来挖去始终不见水,如果把挖这几处的精力集中于一点,早就成功了。自古以来不知多少人吃过这个亏,但现在走这条老路的仍大有人在。
五是时要专,莫忽长忽短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习武练功心急不行,即使不吃不睡、通宵达旦练上三五个月,也成不了武术家,反倒毁了身体。早年吾师常说:习武要有耐性,得功夫如煮牛肉,须用细火方好,火再急,火候不到同样不熟。如今有了高压锅,煮牛肉倒是快了,不到十分钟即烂,但不中吃,失却了细火熟出的那种味道。故而习武之人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切莫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应定时、按时下苦功,并以此形成个人练功规律,终生守之。
总之,学而不专为习武大忌,专注一方则为成功之道。
六如何训练
中国武术自古就是从自然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所以他肯定是遵循自然规律,人体规律,运动规律的。
传统功夫很多是要从小练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少,各种辅助练力的古老方式也不能去掉,不过一定要加入现代的训练方法,这个过程是要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的。要去掉各种神神道道,不能妄自菲薄,什么应该保留,学过的人都清楚。以前的宗师和高手真的是打出来的,像我的父亲,梅花桩拳一代宗师韩其昌老先生那样,那种注重内在神韵、品格和外在形貌、功业、节操及生命意蕴的心灵智慧;那种赴擂场而操绝技的本色风骨,那种憾人魂魄夺人心弦真功夫啊!我想,恐怕再过一万年,都会让人永远留念。
传统功夫不是比谁谁谁力量大,谁谁谁速度快,谁谁谁身体更好的,而是靠技击的各种复杂技术来弥补这个劣势,力量和速度当然是决定因素,技术同样也是,练传统功夫的人就是保家卫国,就是克敌制胜。如果仅仅说是强身健体的体育竞赛,难道敌人比你身体强壮,速度快,力量大,就不上了?正是因为传统功夫能够让一个身体处于劣势的人取得胜利,所以才以顽强的生命力延续下来,传统武术真正具备着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含金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