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账号“耿向顺”开通以来的第217篇原创文章,关于社交媒体与工作、生活方式。
1
2020年1月18日早晨8点,我刚从睡梦中醒来,头昏脑涨甚至还有些许疼痛,可能是昨天晚上躺在床上刷微博和知乎到很晚的缘故。
我和往常一样拿起手机,看看有没有重要的信息,整个屏幕的全是一片红点,一共3000多条微信未读消息(主要是群消息),600条公众号未读消息,QQ群也有近千条消息没有处理,微博上则更甚,已经有100多万条消息未读。
当然,我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作品爆火,只是这两三天因为在埋头做另外的一些事情,都没有处理社交媒体的各种聊天信息,所以才堆砌了这么多未读红点。
2
当我发现居然有这么多消息未读,突然让我感到有些惶恐,有些焦虑:
我会不会错过了什么重要的行业活动、新闻事件、好机会和资源,会不会错过了什么能让我收获颇丰的好文章,会不会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人给发的消息?如果错过了,我岂不是亏大了?.....
于是,丝毫不敢懈怠,赶紧去翻公众号记录和列表,迅速向下拉,去把那些红点都打开粗浏览一遍,直到拖到最底下,基本把所有的未读都消灭后,才终于舒了一口气,这时候,时间已经是早上10点,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
在这之后,我感到有些欣慰,也有些难受:
欣慰之处在于,我终于把这么多未读消息给解决了,而且并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难受之处在于,我花了两个小时的早晨最清醒的时间,去阅读了上千条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内容,不仅浪费时间、干扰了我干其他事情的计划,还让自己疲惫不堪,又想倒头大睡。
3
我2008年第一次走进网吧,注册了QQ,2014年注册了微信,2015年注册了微博,本是一个落伍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社交媒体重度依赖者。有时候三十分钟不打开手机看看社交软件都觉得有些惶恐不安,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
然而往往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信息会被错过:因为一天之内,重要且紧急的信息其实真的并不多。
为了获取更多信息,学习更多知识,得到更多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我从2016年起,就开始不断加入各种群聊,混迹于各种线上社区,关注各种公众号。
群越加越多,号越关注越多,最后群加了几百个,公众号也关注了几百个,看群消息和号内容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一天至少要花三四个小时在看各种自媒体和群里发布的信息。
但可选择的面太宽了,信息太多了,信息像成百上千条地涌来,但时间又很有限,于是每一篇文章都很难深入读完理解透,拉到尾巴就退出,只能粗略掠过,因为还有下一条内容、消息等着我去阅读,信息并不能消化吸收,更不能有效利用。
4
我有时候也像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当然,我算不上人傻钱多,最起码钱不多),由于生怕自己知识少,错过重要的信息和深度有用的内容,而落后于时代,被时代抛弃,会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快地去输入新的知识,比如关注很多公众号、看很多的干货书、报许多的学习培训班,唯有让自己感觉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在学习、输入新知识,以抵抗自身的焦虑。
但我也明显的感觉得到,这种做法,事实上并不能让自己觉得舒适、让自己变得更有知识或者干工作的效率更高,反而会总感觉自己越来越无知和浅薄,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浮躁,对解决实际问题本身的功效不明显。
正是因为人们对知识的焦虑感,才有了所谓的“知识付费”,才有人为了去听某胖子的跨年演讲花不菲的门票钱。
实际上,很多人买过的网课就上了前几节,甚至一节都没上过,就算上了课也只是签个到,然后个地方玩手机,至于讲的什么内容不重要,没能听懂也没有能去应用,只是觉得自己买课了、去上课了,听到了一些牛逼的片段词汇,就是学习提升了。
有的人呢,花了大价钱,去上了一些高端的课,囫囵吞枣地听到了几个性名词,比如什么xx性原理、xx曲线、下沉xx、xx零售、xx价值链、xx思维模型等等,就觉得自己收获不少、是个行业专家了,可以凭借这些“前沿知识”,去干出一番大事业,就可以创业成功了。
实际上,急于求成,浑沦吞枣,只要不能消化理解透和在自己工作生活中用到,这些所谓的知识、总结出来的模型,和七八年前风靡全国的《成功学》又有什么区别。
是猪,就算喂了天价猪饲料,也还是猪,成不了人;干不成事的人,就算送到哈佛、剑桥、清华北大去学世界上最顶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研究不够深入,不能吸收和应用知识,最后也还是照样干不成事。
只是自欺欺人罢了。
5
我想起了,在某乎上,有个问题,叫做:如果我不用抖音、快手、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我会被时代淘汰吗?
我觉得,如果不做自媒体,那么不用大多数的社交媒体软件,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毕竟它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只是工具而已。
抖音、快手这样的社交媒体,都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到巅峰的代表作,它们诞生的目的只有一个,最大可能地占用用户的时间精力和心智,向用户推销自己的内容和销售自己平台推荐的产品,以此达到赚以及未来赚更多钱的目的。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断像投喂机器一样,用大数据算法,给按照用户的喜好,去投喂一些看起来很有趣、很搞笑、很有价值的内容,让人们疯狂迷恋它,天天都盯着看,为它赚取大量的广告费和销售额。
这个过程,有点像养猪。给猪准备好吃的,让猪习惯躺着等人来投喂,最后长得白白胖胖,然后被杀了吃肉。
我不是说玩抖音、快手就是low,我自己也玩,只是玩的少。生活在什么时代,去适应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方式,怎么生活,怎么舒服就怎么过,这是无可厚非的。
最重要的是,把工具当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当工具。可以把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软件当成工具,偶尔用来娱乐打发无聊的时间,看看有趣搞笑的视频让自己身心放松,偶尔用来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化妆,美食教程等,也挺有意思的。
要保持清醒、保持独立思考,就需要克制,让自己学会延迟满足,不去追求一时快感而不去做深度的探究。
长期观看这样不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且长期不深度思考成了习惯以后,容易让自己再也很难去看一些深度、需要费脑子思考的东西,比如阅读图书、撰写文章、研究项目等,很容易让自己的逻辑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退化。
毕竟刷抖音、看电影、看剧,几分钟几十分钟就能收获快乐,比去看一本又臭又长的书、写一篇冗长的文字才能获得成就感容易多了。
6
仔细回想了一下,我感到焦虑感最低的时候,是我全身心投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比如写作、阅读、跑步、做饭、开会讨论等情况;让我感到最焦虑的时候,就是看着上千条消息未读但实际上我并不知道这些消息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还得挨着去看的时候。
也就是说,唯有能被自己持续关注、深度思考、专注学习、转化利用的信息,才是最有效的信息输入,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我每天都要写点东西,不管是工作经验和干货总结,还是生活杂思,还是社会热点评论,目的是为了用不断输出的方式,来逼自己去深度思考,将自己接受到的信息和知识,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沉淀下来。
其他大多数的信息,都会成为垃圾,占用大脑本来就已经高度被挤占的内存,让原本就已经忙乱的生活更得更加糟糕,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去接收,但很快就会被遗忘,没有转换为自己的东西。
所以,关注太多的媒体账号,实际上是很难有效接受和消化上面的信息的,更别说转化和利用,所以并没有太多用处。
7
在思考了以上的那么多以后,我决定为自己减负,我打开了自己的微信,面对每一个公众号和一个微信群,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1)它在过去的一年里,对我产生了价值(正面影响、用处)吗?如果有,先保留;如果没有或不清楚,删了。
(2)它在未来的一年里,对我有价值(正面影响、用处)吗?如果有或不清楚,先保留再看一个月;如果没有,删了。
(3)如果我现在删了它,我会有什么损失(负面影响)吗?如果有或不清楚,先保留再看一个月;如果没有,删除。
我按照这个方式,删了100多个公众号和100多个微信群(也包括了我自己建的群),主要阵亡的公众号是鸡汤、搞笑、情感、xx思维等看起来有用实际上没用的的账号,主要阵亡的群,是各种八卦段子、莫名其妙被拉的、长期不活跃的、广告非常多的等类型的群。
最后留下来的群只有几种群和公众号:
群:
(1)家人、亲人、至交好友群。
(2)同事、合作伙伴、客户(服务对象)的工作群。
(3)中学、大学、学习项目的同学群。
(4)同行行业从业者、领域行家交流群。
公众号:
(1)行业信息(可获取行业动态的账号)
(2)兴趣领域(自己感兴趣如写作、新媒体运营、美食等)
(3)社会时政(客观新闻、深度评论等)
(4)学习提升(学习项目、课程平台、大学等)
(5)特别对象(对象、朋友、师长前辈等人的号)
我想,在选择过多的时候,适当地放掉一些,更有有利于集中精力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一口气删了这么多,内存占用都减少了,红点也迅速减少,整个界面干净多了!
丢掉不要的东西,原来可以这么爽。
编辑&作者:
耿向顺
青年公益人,知名教育/公益/职场领域自媒体,新浪微博十大影响力职场大V,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自2013一直做教育公益至今,从事乡村教育发展、公益品牌传播、青年能力成长、新媒体运营等方面的工作,累计撰写各类稿件稿上百万字,运营多个平台自媒体和社群,撰写数十篇10W+长文,最高单条爆款博文1000万人次阅读,全网粉丝180多万,总阅读量14亿+人次。咨询/培训/推广/出版/约稿等合作请邮箱或后台联系。
全网社交媒体账号:@耿向顺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百度图片,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