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气候传播边会在马德里联合国气候大会中国角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12月9日,中国新闻社、国家气候战略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共同主办的气候传播国际边会在马德里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郑保卫出席边会并作主题演讲。中国国家气候战略中心综合部副主任张志强主持边会主题演讲。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本次气候传播边会邀请政府、媒体、高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相关国际机构的代表,围绕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传播干预低碳消费、融通气候与健康传播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讨论。
中国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副司长孙桢。夏宾/摄
中国代表团副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桢应邀出席边会。他在致辞中表示,做好气候传播必须认清气候传播本身的特点,其大环境与其他传播不同,要在让公众真正理解上多下功夫,不能仅仅强调低碳消费。气候传播的国际合作也存在困难,各方在传播时难免带有自己的利益,这其中的传播就变得不那么容易把握。孙桢表示,我们要进一步做好气候传播,气候传播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多边主义的重要性;要讲清楚适应气候变化的故事、讲清楚气候变化的灾害,加强采取行动的紧迫性;要把做气候传播的身段放下来,回到好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夏宾/摄
今年正值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十周年,郑保卫在会上作了题为《做好气候传播 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美丽中国——中国气候传播十年历程与思考》的主题发言。他回顾了自2009年跟踪哥本哈根第15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起,十年来中国气候传播研究由小到大、逐渐成长的过程。他表示,项目中心通过提交调研报告和咨询报告以及举办各种研讨会、工作坊、主题边会和媒体记者培训班等形式,为政府、媒体、NGO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开展有效的气候传播提供策略建议和理论支持,受到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NGO组织的肯定与好评。他表示,回顾中国气候传播走过的十年历程,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后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把气候传播的旗帜举得更高,工作做得更好,队伍练得更强,声音传得更响,让气候传播之花遍地开放,在中国乃至在世界真正形成大气候,为促进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气候变化全球共治的美好愿景,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做出更大贡献!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校长黄南松。夏宾/摄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副校长黄南松认为,气候变化并没有挑战人们的道德底线,这是人们不愿意采取措施的一个主要因素。温室气体排放是工业发展的伴随结果之一,过去的人们并没有预料到未来会产生如此的严重后果。
印度地球政策中心主席拉杰德拉·山地。夏宾/摄
印度地球政策中心(TERRE Policy Centre)主席拉杰德拉·山地认为,当前人们对于气候变化紧迫感的认识实在不够。“图片分析没有用、预测没有用、过去和现在的图片对比没有用、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的照片没有用,所有东西都不能让人们警醒起来。”他呼吁,每个人都不能事不关己地坐着,必须站起来去对应气候变化。
世界银行碳市场和创新部门项目经理普提。夏宾/摄
世界银行碳市场和创新部门项目经理普提谈到了传播碳定价的重要性。他表示,关键利益相关者快速成为政策支持倡导者,同时获取了对政策的宝贵反馈,在预期和效益的推动下,传播碳定价愈加重要。
守望地球理事会理事长谌良仲。夏宾/摄
能源基金会传播总监荆卉认为,在传播低碳生活方式上,建立“低碳消费”“高品质美好生活”和“可持续增长”的关联;把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费与人们对当下的关注点相结合,聚焦“此时此刻”;基于价值观进行信息设计,尊重利益诉求,提供能够满足利益诉求的低碳选择;传播具体的、系统性的行为指导;把握有理性更有温度同时贴近生活、时尚、共创的调性。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气候应对处副处长张嫄。夏宾/摄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气候应对处副处长张嫄表示,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低碳发展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这个价值和意义的内涵也是丰富和多方面的。不同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机构、个人,在不同的参与环境中,如所处不同的发展阶段、要解决的排放问题以及减排的路径选择,对公众参与会产生不同的需求,因而采取不同的目标导向和政策工具,导致相应的行为表现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守望地球理事会理事长谌良仲。夏宾/摄
守望地球理事会理事长谌良仲表示,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必须基于科学和经济上可行的方案,而制定科学和经济上可行的方案,必须基于长期的野外监测的基础数据。野外科研和监测贵在长期坚持,而野外监测的现场第一手数据的采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既耗时,又昂贵。公众科研为业余科学爱好者找到贡献自身力量的途径,为科学研究动员了大批承担日常基础工作的人手,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解决思路和一定程度的资金支持。
深圳标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长陈素平。夏宾/摄
深圳标新科普研究院理事长陈素平说,提高气候传播要增强公众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注,可通过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知识的传播、增强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关注。
边会现场圆桌讨论环节。王健龙/摄
第二阶段嘉宾圆桌对话环节,由中新社经济部记者夏宾主持。英国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项目总监刘强、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主管王彬彬、广西大学气候与健康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海荣、绿色创新发展中心运营总监汪燕辉、美国环保协会多边气候战略主任兼首席顾问Alex Hanafi等5位嘉宾,围绕“如何把气候传播做得更好”这一话题展开了交流对话。
这次边会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自2010年坎昆第16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起,参与主办的第10场气候传播国际边会。
经过十年努力,中国气候传播在国内已经渐成气候,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根据中新社稿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