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验光42年,让3万余顾客清晰看世界
精益验光大师徐永恒同志1977年进入武汉精益眼镜,迄今为止,已从事验光工作42年。在这期间,徐永恒为3万多名顾客配过眼镜,一摞泛黄的资料详细记载着顾客姓名、配镜处方、复查情况等信息,桌上232个测试片被重复使用了无数遍。
面积不过10余平方米的徐永恒工作室就设置在武汉精益眼镜总店的二楼,现今,徐永恒就是在这间工作室里尽心尽力的为每一位前来验光的顾客服务。工作室里陈列着“湖北省劳动模范”、“湖北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证书,这些见证着他42年来的勤勉奉献。
“验光,对于配眼镜的人非常重要,若验光的度数有偏差,配出的眼镜就带着不会舒服。”徐永恒说,带着度数不合适的眼镜,会有头昏脑胀,目眩,甚至胸闷的感觉。特别是一些双眼视力差较大的人,验光配镜的要求更高。
在徐永恒档案柜中堆放的一摞资料中,有不少已经泛黄,这些详细记载着顾客姓名、配镜处方,复查情况等信息的纸张,在他的眼里像是一部部的纪录片,打开就有一张张栩栩如生的面孔浮现。
“这份档案已经快保存60年了。”徐永恒指着一份档案介绍,这位叶老太已有70岁高龄,从上世纪中叶,在她还是个14岁的学生时,就在精益配镜。而徐永恒进验光室后,为叶老太一服务就是35年。在档案中记者看到,叶老太先后在精益配过20余次的眼镜,从近视到老光,可谓详尽精细。
随着现代验光技术的精进,徐永恒创新工作室也先后引进了各类电脑配镜所需的先进设备仪器。现在在给顾客验光之前,徐永恒第一步会通过电脑验光仪初步了解顾客的视力情况。但在徐永恒看来,“电脑只能是辅助,要想根据每个顾客的具体情况精准的验光,还是要靠技艺。”
2、“武汉早期的验光教材和师资,基本都来自精益”
现如今在熙熙攘攘的汉口江汉路上,一座老人验光的铜像尤为引人注目,而这位老人的原型,便是武汉精益的第二代掌门人陈祖咏。精益百年来所追求的“学以治业”,也正是他一手创立的。
1938年,精益眼镜被迫迁至重庆,胜利以后,身为张云桐三女婿的陈祖咏回到武汉,在江汉路原址上恢复了精益眼镜。陈祖咏早期接受美国光学函授教育,特别注重技术的教授。
徐永恒回忆说,陈祖咏在去世的前两年,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他,还每天从所住的台北路乘车到江汉路指导验光,他所编写的一套缩写本教材,如今仍是精益新进员工的必修课。
“武汉早期的验光教材和师资,基本都来自精益。”徐永恒介绍,1976年,在时任总经理张世荣的组织下,精益眼镜与武汉市第一商业学校联合开办眼镜专业班,培训专业验光师,这在全国眼镜行业开了先河,而他正是该培训班的首届毕业生。
八十年代的初期,中国眼镜协会还专门派人到武汉学习,并委托广州商业学校开办了全国眼镜专业的培训班,并坚持到现在发展为视光班。可以说,精益老字号在中国眼镜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功不可没。
从培训班毕业后,徐永恒在陈祖咏手把手的传授下,对验光磨镜逐渐上手,到现在成为业内首屈一指的翘楚,不知有多少人慕名而来找他配镜。
如今,新员工入行也要由徐永恒等老员工传授技艺,这也是多年以来公司一直坚持的治业之道,正是这种治业的态度也让精益有揽“瓷器活”的底气。
精益眼镜武昌总店的高级验光师丁胜,就是徐永恒手把手带出来的高徒,作为徐永恒的得意门生,丁胜耳濡目染的习得了师父身上的良好品质,但他坦言师父是个特别严格的人。“他对每个方面的要求都很严格,对待每一个顾客也很严谨,所以慢慢地我也以他对工作的细致精神严格要求我自己。”
3、态度第一,更要与时俱进
历经百年历史的武汉精益眼镜,早在创始之初,开山鼻祖张云桐先生就十分重视先进设备的引进,重视培养扎实的技术基础。随着时间的沉淀,武汉精益坚持着一贯作风,视质量为精益的第一生命,无论是配镜、验光还是加工,技艺都更为精湛。
在如今眼镜行业高速发展下,从不缺少优秀的人才,只有不断的学习、创新、精益求精才能在行业中稳扎稳打。回望与之同时代的眼镜店,如今多已在大浪淘沙中不见踪迹,而已有百余年沉淀的精益眼镜仍壮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