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中国动画的幕后吗?
这一期,wuhu君来分享一期动画行业专题,内容的主题是中国动画工业前传:资本热捧之前的20年风雨路,身为动画从业者,我们来聊一聊这些年中国动画人的心路历程。
作者:三水
编辑:wuhu君
前言
直到《大圣归来》上映前一天,同行还聊起导演田晓鹏:过几天,人们会不会在下水道里发现他的遗体。
制片八年,他借光了所有的钱,恨不得连自己的脑袋也押上去。“这是赌命,”一位业内人士形容。
死磕,赌命——这也是中国三维动画诞生二十年来,探路者们的普遍写照。
某种意义上,这些从业者也如孙悟空一般,坚韧、执着、纯粹,从一穷二白中开荒,历种种磋磨而无悔,竭力为自己和观众造一个关于动画的绮梦。
1997年,第一家以三维技术制作《大闹天宫》的动画公司,开机半年就告失败;2006年,耗时五年磨出的《魔比斯环》,几乎赔净1.3 个亿的投资;2009年,中美日联手打造的三维巨制《铁臂阿童木》继续惨败,投资该片的光线传媒差点赔疯了,赔到“王总每天眼中都含着泪水”。
先驱先烈遍地,才有了《大圣归来》的绝地反击。
如今满城尽说二次元,也都习惯了bilibili的弹幕奇观,二十年前那些追梦少年大浪淘沙般筛下来,成为勃兴动画行业的中坚力量。背后那些窝囊、饥苦甚至死亡,却少有人知。
他们的故事,远发生在资本涌入之前。
“大圣”初出茅庐
郭磊
一堂影业创始人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联合制片人兼执行导演
《豆福传》视效导演
那会儿,动画压根不是一个正经的专业。
2000年9月,坐了30小时火车的郭磊,奋力拖着一个硕大的行李箱,在广州火车站地下通道的人潮里挪动。
郭磊从小自由不羁,即便后来临危受命担任《大圣归来》的执行导演,也维持着工作半月、采风半月的习惯。但此时,正准备换乘去深圳环球数码报到的他,在溽热难当的天气里,虔敬地穿上了这辈子唯一一次西装。
上坡到一半,“咔嚓”一声拉杆断了。这是郭磊新买的箱子,1.5米高,里面密密麻麻塞满了画稿。近100斤的重量没法扛,他只有拽着剩下半截杆子,硬生生将箱子扯到对面。笼着一身西装,他益发汗流浃背。
环球数码公司后来成为中国三维动画人才的“黄埔军校”,但在郭磊听说它的时候,尚没有招收一期学员、做出一部作品。他原本并不相信这个主动联络他的机构——按当时流行的马季相声,“环球”牌的一听就是骗子;也没准备跟家人开口。但哥哥理解他的心思,拿了《电脑报》上的招生信息给父亲看。父亲看了他一眼,说愿意就去吧。
虽然父亲淡然应允,但这份的决心并不轻松:郭磊家在济南算小康,但在人均月薪几百元的年代,1万多的学费无疑是天价;更不提郭磊还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为了去深圳,他甚至放弃了原本的学业。
1995年,自三维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引爆以来,中国的动画公司也跃跃欲试着,从二维动画进入一片空白的三维时代。珠达电脑动画第一个站出来,投资1个亿,尝试拍摄大型电脑特效影片《大闹天宫》,但开机半年以后,低效的技术探索、过高的成本拖垮了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动画公司,1997年,项目宣告流产。
郭磊不介意这样残酷的现实。毕竟,他想学动画不是一两天了。
1983年,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引入中国,和随后的《圣斗士星矢》、《七龙珠》、《机器猫》等片一道席卷中国,成为几代人共同的童年情结,郭磊也不例外。
图说:▲ 《聪明的一休》由东映动画出品,于1975年至1982年在日本NET电视台播出,共298集。
上大学了,郭磊特地选了据说能用电脑作图的环境艺术专业——那会儿,动画压根不是一个正经的专业,能沾点边他已经满意。很快他沮丧地发现,自己来错了地方,环境艺术与动画绘制完全不是一回事。
他还是只能自学。
初始“武器”是哥哥淘汰下来的386电脑。这机器笨重又慢,插上软盘才能用,上网还依赖缓慢的拨号响应。但在1998 年,这就是郭磊动画生涯起步的全部装备。那时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料极少。郭磊英文不好,仅有的笨办法,是就着软件上的键挨个试功能,“没想到还真就会用了”。
环球数码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在深圳埋头学习的第一年,他几乎不知道深圳的街道长什么样子。
1.3亿没砸出票房,但留下“黄埔军校”
“动画工业是一条残酷的流水线。”
那时谷歌还很小众,百度还没成立,网上搜不到什么像样的资料。蛮荒时代,嗷嗷待哺的国人接触动画技术的办法就三个:零星的网站交流、口口相传的经验和误打误撞的自学。
不止郭磊,无头苍蝇一样乱撞的动画爱好者,遍及全国。
韩强原本是一个河南初中的美术老师。他一脸络腮胡,真人像是动画里走出来的天神天将。他从小喜欢漫画,作业本和课本的空隙全是涂鸦。听说湖南师范大学有老师办了个三维动画培训班,韩强仿佛看到机会。他跟家人要了2万块钱,开始离家闯荡。
韩强
两点十分动漫副总经理,曾参与制作全国第一部三维动画短片《X-plan》,曾被陈天桥邀请制作全国第一部游戏 CG 片头《神迹》。
到长沙才一个月,韩强就被告知:因为招生人数太少,培训班宣告解散。他拉着同样被动失学的同学卜中俊,试图北上找机会。两人的第一站来到武汉,就此再没离开过。
卜中俊
《我是江小白》副导演。曾参与制作国内首部三维动画《X-plan》以及《熊出没》动画、电影等多个知名项目。
他们找到挂着武汉大学招牌的培训班,但求学之路依然不顺利。老师熊红兵当时也仅仅粗通三维基础——所谓招生,其实是为了完成一个外包。遇到问题时,几个人唯有合力翻书,有时一个小环节能卡几周。仅有的参考书是《玛雅完全手册》,一套18本,叠起来有半人高。
那些年涌现的三维动画公司里,大多数是“土法炼钢”的团队。最具正规军气质的,倒是郭磊求学的环球数码。
创办环球数码的梁氏兄弟,分别是香港资深律师和CG图像专家。兄弟俩同样是被美国的《玩具总动员》系列触动,立志打造“中国皮克斯”。
他们联合深圳大学设立培训中心,一边教学,一边生产中国第一部三维动画长片——《魔比斯环》。
▲ 《魔比斯环》中,科学探险家西蒙研究出一种能瞬间到达宇宙任何地方的时空隧道。
环球数码累计拿出了1.3亿的大手笔。规模最盛时,剧组里有400多位动画人,连研发、流程管理软件也是自行开发。
郭磊千里迢迢来到深圳时,环球数码在人才和技术上同样一片空白。但很快,资金就将这批懵懂又兴奋的动画人扶上轨道,高薪聘请的索尼海外高层,带来了大工业水准的经验和技术。
胡感华是第三批学员,后来成为新三板上市公司数虎的联合创始人。在他入学的那一年,环球的技术实力已经远超国内其他机构。
胡感华
两点十分动漫制片总监,曾在环球数码担任生产部副经理、参与创办数虎图像
学到第6个月,还是学生的胡感华也被抽去《魔比斯环》的生产部门。这个团队无比较真:为了让皮肤有通透的效果,可以绘制十几层材质繁复叠加;为了琢磨物体如何拥有岁月打磨的质感,他们会搜集各种“破烂”,研究旧物的肌理。有时一个镜头,会反复打磨两周。
这套3D动画的制作流程,随着参与过《魔比斯环》的人才开枝散叶,成为中国从0到1的范本。某程度上,环球数码正是中国三维动画的“黄埔军校”。
然而,前后打磨5年的《魔比斯环》,在2006年上映时遭遇惨败,仅收获340万票房。
“动画工业是一条残酷的流水线,”一位资深制片人表示,“《魔比斯环》写剧本那会儿,世界流行史诗级电影,是奔着《魔戒》、《埃及王子》的路数去的。可惜时间拖得太长了,它上线的时候,已经是《机器人瓦力》的天下。”
五年间,梁氏兄弟俩烧掉的钱数千万计。坊间传说,最窘迫的时候,哥哥不得不让太太垫钱发工资。
没等到动画片最终成形,环球数码已经在2004年易手他人,逐渐转向国际制作代工。
在《魔比斯环》剧组待了3年的郭磊,也在这一年拖起箱子,回到老家青岛,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灵镜数码。
为埋头做动画,他吃了二十多天白水煮面
学费全交给了武汉人马,到大四学期末的时候,班上的男生几乎没人领到毕业证。
《魔比斯环》缓慢推进的时候,韩强和卜中俊所在的草台班子,也靠边翻书边干活边琢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2003年,几名学员连同老师熊红兵,成立了“武汉人马”,并做出了中国第一部三维动画短片《X-Plan》。这部约10分钟的动画,迅速在业内引起轰动,人们发现,“中国也能做出好莱坞级别的动画片”。
《X-Plan》这部9分钟的动画,曾拿下2003年Intel数字创意大赛、2003年上海全国CG大赛等多个赛事奖项。
中南民族大学平面设计专业的大二学生王世勇,也在杂志上看到了《X-Plan》的介绍。他瞬间沸腾起来。
动画给美术功底扎实的王世勇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他相信动画是团队作业,一口气说服了5个同学,在校外租房自学动画。为了学技术,初生牛犊的他,直接给人马创始人打了个要求实习的电话。
此时,掌握动画技术的中国团队凤毛麟角。除了打响名头的《X-Plan》,人马正受邀制作网游《神迹》的宣传片,在圈内炽手可热。当时的互联网巨头网易、盛大,都向武汉人马表示过收购意向。全无经验的王世勇,自然被人马拒绝了。
合租的同学意兴阑珊,整日埋头打游戏;只有王世勇亢奋如故。他也走上了自学的路。因为英文底子弱,用菜单时他只能靠记位置,很多年后教别人时也是,“那个E开头的,最长的”。
吃了20来天白水煮挂面,王世勇终于做好一个人头模型。在国内最大的三维动画论坛Chinadv,作品收到不少“天才”的赞叹。
王世勇
两点十分动漫公司创始人,2007年创办“两点十分动漫”,作品《Classical Girl》斩获多个国际技术奖项,并被收录于全球权威动画年鉴。
不久,熊红兵主动邀请他来实习。几个月后,王世勇成了人马的正式员工。
每学一个工具,王世勇都会做一个作品发到论坛,很快便小有人气。这种影响不止于网络。在他的学校,几乎2/3同专业的男生都涌来了人马。因为学费全交给了武汉人马,到了大四学期末,班上只有几个男生领到了毕业证。
由于缺乏原创空间,不久王世勇离开人马,去了郭磊的灵镜数码。
此时郭磊已堪称业内翘楚。CGTalk汇集了全球的三维高手,作品登上论坛首页或被打出高分,无疑是业内的共同认可。在那个中国动画技术还很粗糙和神秘的年代,这份荣誉尤其罕有。早在2001年,郭磊的作品就在汇集全球三维高手的CGTalk论坛上,获得5星评价。他的短片《天使诺亚》和为亚洲杯做的宣传片,也都在圈内引起轰动。
▲ 《天使诺亚》的灵感来自于一部二维的美国动画片“诺亚”,灵镜数码借助歌舞剧的形式,将其改编成三维动画故事。
王世勇对郭磊的评价是,“只要还活着一天,这辈子就一定能够创作出牛逼的作品出来。因为他们用这一辈子在死磕动画。”
死磕在“两点十分动漫”
合伙人的反应相当客观:你想多了,3个人搞什么世界500强?
先后换了几家公司,王世勇感觉自己在技术上已无法再突破,燃起创业的念头。回到武汉,他注册了一家名为“两点十分动漫”的公司。这名字常被人调侃,却也是他熬夜工作的真实写照。
公司的起始资金是找母亲借来的3万块。那段时间,王世勇每个月给自己开300块的工资,再次过上天天吃白水煮面条的日子。
公司6月底注册,7月份老板就上街发传单了,一群人晒得乌黑。王世勇打好了算盘,想培训、外包、原创三管齐下,结果根本没人报名。偶尔有人感兴趣,到简陋的办公室看了看,扭头就走。
那时王世勇看了近300本管理书籍,经常在看完第二天跟合伙人分享:我们要如何成为世界500强。
合伙人的反应相当客观:“你想多了,3个人搞什么。”
凭着看过的书籍和听来的案例,王世勇迅速调整了思路。他决定,用“一根针捅破天”。
埋头2个月后,王世勇做出了一幅3D模型《古典女孩》。女孩仿真的面容和凝神的情态,是他自己也未到过的高度。一如王世勇的预期,《古典女孩》在国外陆续得了几十个奖,还被收录到CGTalk,在国内也引起轰动。
▲ 王世勇为了寻找到最适合《古典女孩》作品气质的耳环,曾在流行饰品店观察了一个下午。
与此同时,王世勇在网上发布制作教程,留了自己的QQ号。结果 QQ炸了,几乎瞬间加满3000人。
各种留言涌来:“女生能不能学动画?我大三了还来不来得及?我是学电脑的能不能学动画?动画工作的薪资是多少?”
王世勇干脆拉了个群集中回复。招生很快不是问题。
赶上人造的黄金时代
也只是被吃的小鱼
“那么苦逼的行业,谁要继续做?”
2005到2009年,动漫行业迎来了一波热潮。各大高校从2005年增设动漫专业,培训的需求水涨船高;更为关键的,国家开始大力扶持动漫,资金不加节制地流入这个行业。
一个人造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各级政府层层补贴下,有的片子累计每分钟能有8000元补贴。吃补贴成了新的盈利模式,“一帮其他行业的投机分子,挖煤的、做房地产的,都来做动画。”
▲ 2011年,全国电视动画生产分钟数达27万分钟。
由于资质限制,技术实力过硬的中小团队,反而疲于接外包求生存,成本被压缩到两三千元。为了接活,王世勇的团队几乎天天通宵,但成效也显著。那年公司利润几十万,“没见过这么多钱”。
因为合伙人离开,两点十分动漫账上的现金一度只剩几万。那时王世勇接了个大单,需要加人加电脑。他硬着头皮去电脑城,以试用的名义借来50台电脑。这批生产工具在公司待了半年,最后只买了1台——连这钱也是借的。
发工资前几天,王世勇甚至想到了高利贷。结果他拿不出抵押物,直接被轰走了。他又倒信用卡,勉强一天天熬着。
眼见公司山穷水尽。最后,王世勇坐了几小时火车,去甲方公司催账。上楼前,他看到路边的草丛里开了朵花,摘下来,别在同去的副总胸口。心一横:“如果不给钱,我们就干到底!”
刚要上楼,手机“叮”一下,180万项目款到账了。
一切貌似顺利起来。
第二年,两点十分动漫的营业额达到1000万。王世勇也被政府视为大学生创业典型,大小荣誉不断。2009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条高铁武广高铁通车,占据了各大报章的头条。王世勇至今记得,当天一同出现在当地报纸头版的,还有他获颁“武汉市创业风云人物”的新闻。
即便当选“风云人物”,王世勇也还在为钱困窘。员工想申请款项做原创,而公司辛苦代工的利润不过100来万,拨出50万,剩下的就只够发几个月工资了。
王世勇想起自己离开人马就是因为缺乏原创空间。“还是咬咬牙,给。”
在大鱼吃小鱼的游戏中,外包公司和技术人员始终是最底层。所有人都心怀原创梦,但即便将生存空间挤压到极限,这个奢侈的愿望也只有一小方缝隙。在技术人员最活跃的ChinaDV论坛,最火的帖子永远不是在讨论技术,而是关于从业者的困境。
网名 “Ting” 的丁锐是ChinaDV的意见领袖,以观点尖锐、词锋犀利闻名。开过公司也进过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丁锐,在转行后做过临终关怀,如今是自己作品的电影编剧。他转行的理由异常典型——“那么苦逼的行业,谁要继续做?”
在他看来,“时代从没有给搞技术的人真正的尊严。为什么那时候ChinaDV能聚集那么多人?因为大家都很飘零、都非常个体。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寒冷操场上有一个炉子,我们围着那个炉子,不停地烤手,取一点暖”。
但行业的凛冬很快就来了。2012年,政府部门察觉到各地补贴政策的畸形,迅速取消了各种扶持政策。整个中国的动漫企业哀鸿遍野,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闭,转型的转型。
2012年,两点十分动漫搬进光谷的办公室时,8层楼全是动漫公司。但到了2013年,只剩两点十分和另一两间公司还在孤军奋战。
人才同样在急剧流失。尽管工作内容相近,但游戏行业的薪资是三维动画的数倍。早在2004到2006年,胡感华的不少同事,就从环球数码转去隔壁的腾讯。到了2012年行业急剧萎缩时,游戏已成为技术人员最主要的出路。
胡感华一度难以理解:“我们都是要做电影的呀,我们是中国动画的希望。” 但这种骄傲很快成为自我调侃: 2009年,胡感华加入了数虎图像——虽然用的是三维技术,但这家公司的客户换做了博物馆、文娱晚会和旅游项目。
曾让许多从业者“围炉取暖”的ChinaDV,也巧合地在2011年遭遇无妄之灾。
一直以来,ChinaDV和火星时代都是中国最大的三维动画论坛,它们的气质却截然不同。
ChinaDV侧重行业交流和线下活动,大神云集,凝聚力强,而火星时代一早转型培训,不仅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创始人王琦也被冠以“中国CG教父”。资深技术人员中有条鄙视链,认为ChinaDV更专业、火星时代更初阶。但到了后期,缺乏商业模式却成为ChinaDV的创始人侯松林不得不面临的问题。
2004年,侯松林也试着做起培训,势头正好时,因为投资机构的牵连黯然收场。最终ChinaDV不得不在2011年关停,就连域名,也被手下的技术人员几千元卖掉。
更令人唏嘘的案例是常州的渔夫动漫。由于执着原创又不善经营,拖欠了员工100多万工资的创始人余洛屹,在2013年10月自缢身亡。
▲ 配图12:余洛屹(右)生前与迪士尼动画人士的合影。
正如一位制片人形容,在动画行业,“有梦想不一定是个好事。很多人坚持在行业里,不是穷死,就是被逼死。”
在王世勇眼中,这是一群没被时代珍惜的理想主义者。“没有教材的时候,只要有一个人做出作品,大家都会崇拜地、不厌其烦地问:你是如何做出这件作品;结果后来,他们被那些做房地产的或者其他乱七八糟行业的人打乱了阵脚,也没得到好的结果。”
大圣“横空出世”
“所有的投资人和行业大佬和制作人员第一次知道,国产动画片也可以卖这么高的价钱。”
虽然市场萧条,但前仆后继涌来的人从没断过。
“我国动漫行业曾达到上万家企业、几十家动漫基地的状态,成为世界动漫产业发展的一道奇观。从规模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动漫大国,但总体还处在动漫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一定数量的优质动漫产品提升发展质量。”融资渠道不畅、高端人才欠缺、产业链条短缺等成为影响动漫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普遍问题。中国南方动漫游戏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副主席、武汉动漫协会会长张敏如此概括动漫行业的浮沉变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