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传统的印象中,擅长沟通的人往往是口才极佳、开朗外向的社交达人。
似乎,个性和天赋决定了一个人“情商”的上限。
但事实真地如此吗?
在直播间侃侃而谈的俞敏洪老师,年轻时却是不善言辞的人。
发表著名铁幕演说、曾经叱咤历史的丘吉尔,小时候还患有口吃。
职场中,很多成功的大客户销售,甚至并非八面玲珑、奔放热情。
……
以上这些例子与《沟通力:高效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原书第11版)》中的论点不谋而合:沟通力其实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言辞的数量也并不代表沟通的质量。换言之,就算没有“社牛”的天赋,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有效沟通的高手。
从刚才所提到的书名,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本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沟通指南”,一版再版。三位作者也都是沟通学领域的知名专家。超过100所的高校更是亲测好学:不仅系统地展现了沟通的本质,还针对不同的沟通场景提供相应的实操方法。
那么,我们如何来抓住关键快速地精进自己的沟通力呢?
第一步:牢记沟通是一种交互的过程
沟通是一种“来往”的艺术。古语说:“来而不往,非礼也”。
与人交流,倘若,只是一方输出,完全不在意听的人回应。这不是沟通,是命令,是表演,是自我感动。相应地,假使听众毫无反馈,讲话的人也会丧失热情。
书中认为:与他人交谈是一种双向责任。具体说就是指一方抛出一个观点、陈述某项事实或者提出相关的疑问,另外一方会对此进行反馈,然后这种回应会再被传递给发出方。
就像畅通的河流,那艘渡船是可以在两岸间反复地来回,载人过去,亦可以装货返回。
正如职场中,和客户沟通时,一味地去告诉对方自己公司的产品有多好是没有用的。
在家庭中,父母单方地教育孩子“为你好”、“你必须”也是失败地亲子沟通。
沟通,是双方的交互,是两个人的对谈。没有人受得了“冷暴力”,也没有人会喜欢自以为是的“话痨”。而且“你觉得”也并非“我觉得”。
因此,既然想要用沟通链接世界,那就必须有与世界互联互通的意识。
第二步:理解沟通对象所扮演的角色
作为成年人,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非常多样的,这也意味着所接触的人也有不同的角色。
就像语言因为使用场景的不同会划分成口语和书面语一样,我们在与不同的人沟通时,也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
本书的作者们也一致认为:优秀的人际沟通者知道如何调整并有效地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
比如,朋友之间是可以相对轻松和随意的,与客户沟通需要体现专业,密友和家人能分享私密信息。
与之相对的,非常糟糕的一种沟通方式:“以不变应万变。”
比如,在家里也习惯用指令下属的方式,与伴侣和孩子沟通。这种僵化的沟通方式,很影响亲密关系的和谐。
沟通力强的人往往懂得考虑不同人的需求,结合不同的场景,去调整自己交际的方式。
这种“高情商”的背后,事实上是源于对沟通者的尊重,以及非常强的同理心。而所谓的随机应变和不同场合的社交礼仪,无非是刻意练习后的经验累积。
第三步:学会倾听是沟通有效的关键
听觉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的“天赋”,这是一种对声音的觉察。事实上,尽管“倾听”似乎很简单,但我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是有效的倾听者:因为有些人只喜欢让别人听自己讲话,这种情况下,往往是“一个人的狂欢”。还有些人,听人说话,“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时常做不到“闻弦歌而知雅意”。
所以,“倾听”本身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似乎带上耳朵就可以了。
却是一种需要后天刻意练习的能力。
拿我们很多人非常熟悉的场景,女生说感受,男生讲道理,火星遇上金星。
那为了生活和谐,直男在这种类型的倾听中是非常有必要去修炼“共情”能力的。
再比如,职场中,和客户沟通时,如果只带笔去记录所言所语,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个时候必须集中精神,用脑子听出其真实需求。
因而,倾听是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更非轻而易举。
但是,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地去提升,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最简单的练习方式:集中注意力,注视讲话者,不打断对方,专注于内容,倾听想法。
最后
想要成为沟通高手,读书百遍,不如行万里路,见千万人,看广阔世界。虽然系统地弄懂沟通的底层逻辑很重要,但人际沟通是一种实践中才能练出来的真本事。而《沟通力》这本宝典,可以作为自己实战的手册,遇到问题了,去到具体的场景中,学一学,然后用一用。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要你想,和世界的联通,就在眼前。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