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岭南热土焕发魅力!广州越秀新增1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春炜 实习生 卢佳圳 通讯员 詹苹苹
图/通讯员提供
让非遗在岭南热土焕发全新魅力!6月10日,广州市越秀区“越赏非遗秀美新彩”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越秀区文化馆正式启动,以非遗展览、展演、体验、培训、比赛等多种形式“玩转”传统技艺,把非遗带到市民游客的身边,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本次新增13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不少街坊就大赞“实至名归,听着名称就很有亲切感”。
新增13项非遗,凸显湾区人文特色
活动现场,越秀山故事、广式竹升面制作技艺、广式点心制作技艺(酥类点心)、市师鸡烹饪技艺、广式牛腩食品制作技艺、铅活字铸字技艺、黄氏正骨疗法、岭南一针候气针灸法、广州龙形拳、广州陈氏太极拳、传统插花(广式插花)、岭南盆景技艺、广府素菜烹饪技艺等13个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单位被授予牌匾。至此,越秀区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48项,标志着越秀区非遗名录体系日益健全。
“申报非遗这几年,我们努力将这段历史梳理出来,不能让这项技艺在我们这代失传。”广州陈氏太极拳非遗传承人陈娟告诉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该非遗项目发源自河南,100年前传来广东后便开启了“本土化”之路,距今已有400年的历史。考虑到岭南地区潮湿的气候条件,陈氏太极拳从招式设计上结合广东功夫拳法,让打拳者达到“出汗祛湿”的效果。陈娟说:“作为第十二代传承人,我希望这项技艺能继续在岭南大地开花结果。”
越秀区第八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数量多、门类全、覆盖广,项目总量和新增项目数量皆创下历年之最。本批项目中,传统医药类2项,民间文学类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2项,传统美术类2项。传统技艺类所占比例则最多,有7项入选,彰显了传统技艺在越秀非遗保护工作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值得关注的是,铅活字铸字技艺、岭南一针候气针灸法、黄氏正骨疗法等濒危项目亦被列入了本批代表性项目中,得到了抢救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非遗在校园,探索特教新方向
在启动仪式现场,一群特需学生正在制作通草画,他们专注地低头作画,将自己对岭南文化的所见所思落在笔尖,用矿物颜料与通草纸将这份对非遗技艺的热爱隽永留存。
此外,学生现场制作的“通草花胸针”十分吸睛抢眼,一大一小的两朵花寓意着创新融合“大手拉小手”。指导老师们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设计制作适合学生的辅具和教材,帮助学生完成通草花的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作出精美的通草花胸针。
“通草画的线条对我来说比较难掌握,但在越秀区少年宫广州市级通草画高水平美育团队的教导下,我心中升起了一份对画画的喜爱,经过一点点一步步地坚持和努力,如今对通草画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来自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的听障学生小麦如是说。
探索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方向,越秀区以“非遗+特殊教育”走出了一条备受社会认可的“花路”。早在2012年,越秀区启智学校便邀请越秀区少年宫“通草艺术”非遗项目负责人驻点教学,开创了“非遗传承在特教”的先河,实现医教康复理念下融合非遗传承的校本创新。
“特殊孩子一样可以创作出一幅幅色彩鲜明、活灵活现的通草作品!”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在潜能开发课堂中结合广府文化,将通草画创作实践从平面创作延伸至立体的实用物品,如通草花胸针、通草花香薰等,学生从中感受到了“通草艺术”的魅力,掌握了它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将这项非遗瑰宝传承发展下去。同时,特需学生也以能够掌握通草画艺术技巧为荣,在“通草艺术”的创作中提升了艺术素养。
为进一步推介广府文化,不久后,越秀区还将举办“深化非遗保护理念 展示越秀保护经验”广州客家山歌在社区展演活动、“径寸之木”广州榄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曾昭鸿从艺50周年作品展、“叹世界,唞‘夏’凉”展览以及系列非遗体验活动,邀请市民、游客齐齐参与,共享广州非遗美好生活。
编辑:邓豪杰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