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刘林:要解决“双减”后隐形负担,根本是把校内教育做好
两会●高见
每年全国两会前,全国政协委员刘林都会格外忙碌。他有个习惯,要带着成稿的提案,在会前先和相关部门提前沟通,判断自己提出的建议有没有可行性。他希望带着最有可能被采纳的建议上会。
除了北京城市学院校长的身份,刘林还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国家督学、教育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从北京市人大代表到全国政协委员,他持续关注着教育议题。
今年两会,刘林仍然致力于挖掘教育热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在南都的专访中,他谈了自己对“双减”下一步的思考,对职业教育改革的判断,以及过去五年政协委员履职的感悟。
刘林认为,“双减”下一步不仅要继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学质量,还要加强优质高中的建设,让家长、学生有更多元的选择;同时,职业教育要打通学段之间的壁垒,增强开放性。
他强调,教育改革不应忽视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要因势利导设计一个让他们觉得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这样家长的选择会更加理性、合理。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北京城市学院校长刘林。
南都对话:
谈履职经验
政协像所大学,现在更关注小切口、深层次问题
南都:您是连任的全国政协委员,过去五年里,对委员履职有什么体会?
刘林:担任全国政协委员这五年,我深刻地感觉到,政协就像一所大学,我在履职过程中学到了特别多东西,包括如何做一名政协委员。
刚开始,我们似乎都愿意关注一些“高大上”的问题,但到届中的时候,我就开始转而关注小切口、深层次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要发挥作用,需要去群众中发现、调查真问题,把大家的意见收上来,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我在履职中,还特别注意一点,会先和相关部委提前做一些沟通,以此来判断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否全面、提出的建议是否可行。政协委员要起到这种桥梁性的作用,才能突显履职的效果。
南都:过去5年,你的哪些提案或建议有被采纳?
刘林:我在政协五年,自己牵头和联名提交的提案有49件,其中接近30条建议都被采纳了。特别是我牵头提的提案,采纳率达到90%左右。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去年职业教育法修订时,我呼吁多年的建议——“确定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类型教育的定位,赋予和普通教育同等法律地位,消除招生就业升职评奖中的歧视,不要把初中后五五分流列为法律规定”,在法律中得以体现。这是我和许多其他代表、委员共同的建议,作为其中一分子,我感到由衷高兴。
另外有件事我也印象很深。2020年2月疫情防控期间,有民办幼儿园的从业者找到我反映情况:如果疫情持续下去,将有大量民办幼儿园因为停课、没有收入,面临倒闭破产。
当时,我以政协委员的身份,通过社情民意的方式向中央领导做了反映,当晚领导就做出了批示。后来,北京市率先出台疫情防控期间民办幼儿园相关补贴及帮扶措施,教育部也下发了专门文件,由此保住了一大批民办幼儿园,使疫情后孩子们仍然有学上。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学,学生在机器人社团练习拼装搭建。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溶江小学在课后服务中开设机器人等科技社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放飞孩子的科技梦想。 新华社发
谈“双减”下一步
缓解家长焦虑,需要增加高中、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
南都:过去一年“双减”改革带来很大变化。从你的跟踪和观察来看,“双减”下一步还需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
刘林:“双减”政策落地20个月了,目前已经在校外培训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现在“双减”进入了新阶段,“双减”下半篇文章的重点不再是“减”,而是“加”。
“双减”的目的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成才,不是让家长学生都“躺平”,不学习了。下一步做“加法”,首先是校内教育还要提高质量,另外,学生的素质教育要通过校内外共同的力量做好、做强。
南都:校内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是什么?
刘林:现在出现隐形变异的课外辅导班、学生作业千篇一律、家长仍很焦虑等问题,核心原因还是因为校内教育不能满足家长、学生的需求。现实中,小升初、中考等阶段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依然十分强大,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这些学段的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充足。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要真正解决“双减”后的隐形负担问题,最根本就是要把校内教育的主阵地真正做好。
首先要把教师队伍做优。“双减”之后,更要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减轻他们的非教学负担,有更多的好老师,才有更多的好学校。
其次要把课堂教学做活,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可以推广一些地方建设优秀精品课堂的经验,让更多的好老师讲出好课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有更多收获。
第三要把作业管理做精。现在作业设计问题还是很突出的,家长不知道孩子做了作业是不是有效果,知识是不是真正学到了。我建议积极引入现在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为作业设计装上科技的轮子,比如可以借助智慧教育技术,为每个学生建立常态化的学情档案,通过系统分析,知道每个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他设计个性化作业,而不是让学生做重复性作业,更不是全班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都做一样的作业。
南都:学生的素质教育,如何通过校内、校外共同推动?
刘林:“双减”之后,学生多出来的时间去干什么?这是很关键的。
我们观察到,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了艺术、体育方面的培训,因为这对他的中考、升学是有直接帮助的,但是只有少量的孩子把兴趣点转向了科学教育,而科学教育恰恰是我们国家整个教育体系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短板。
我建议,我们应该动员更多的校内课后服务和校外的培训机构,聚焦科学教育,打造新的平台,让更多的同学在科学教育中不断丰富和成长起来。
另外,我觉得还应该在劳动教育和美育方面继续加大力度。从我们前段时间的调研情况看,现在很多人把美育窄化为艺术培训,有的家长、学生认为参加了美术班、跳舞班就是美育。其实美育应该是更广义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各类文化机构的作用,让孩子们在更广阔的社会当中,去接触美的知识、美的世界。
所以我还建议,社会资源向中小学生开放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时间,是不是可以调整时间,错峰开放,让学生放学后,也能去美术馆、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场所参观学习。
南都:去年是“双减”实施以来第一次中考,难度普遍降低,北京海淀等地的中考分数“更卷了”。您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刘林:在“双减”过程中,很多政策设计初衷是好的,是一些专家、学者从教育规律角度提出的方案。但政策还应该考虑市场规律,以及家长和考生的心理和期望。
制定政策要对家长的心理有一个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方案设计阶段应提前进行社会效果评估。如你提到的,中考降低难度反而让一些海淀家长更焦虑了,我想这与政策初衷是相违的。因此,今后还要进一步探索中考的改革方向。现在不少地方在推行全面校额到校,还有的提出12年制“直通车”模式,效果也应经过社会心理检验这一关。
但我认为,要真正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卷,最根本还要看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如果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不够充沛,家长的焦虑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
国家在十三五阶段已经解决了高中的普及化问题,我认为,下一步应该加强特色高中建设,现在的普通高中太千篇一律了。
高考制度改革后,高校已经实行按学科组来录取学生。我认为,高中也可以相应做出一些调整,不要全都追求大而全,特别是现在家长认为一般的高中,建议把某个学科组做强,做成特色强校。另外可以把有专业基础的中专、职高,建设成科技特色高中、艺术特色高中、外语特色高中,通过这些高中,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一流特色型高校,那不是也很好吗?当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好高中多了,选择多了,也就不会那么焦虑。
谈职业教育
提高社会认可度是关键,还要架起普职融通的立交桥
南都:近两年国家已经出台了若干职业教育利好政策,您认为还要具备哪些条件,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发展为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刘林:现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也给了职业教育极大的关心和关注,没有人认为职业教育不应该重视,但是一到具体选择的时候,家长、考生往往把职校作为次等选择,这是因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还存在重要的短板。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职业教育各个学段都以就业为目的,是一种终结性的教育,而不像普通教育,是一个连贯性的体系,升学的路径很清晰。职业教育应把自身体系内这种不合理的栅栏或隔断打通,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
南都:怎样打通不合理的隔断?
刘林:我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现在中职学校分为中专、职高和技校三种类型,这些学校原有教学内容是否保留,要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当地已经没有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就应该把中职学校改造成以升学为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专业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事上许多地方的中职学校,已经走上了这条路,就是有些政府部门的规定没改过来,让学校左右为难。
另外,中等职业的专业设置也很窄,都是以就业为目标设置的,要把它改造成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教育,要对专业做大幅度的调整,设立更多宽口径、可持续发展的、对应高等职业教育的新专业体系。
我认为,如果职业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建设起来,使之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贯通,职业教育就能够不断地提升吸引力。
南都: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有可能互融通吗?
刘林:现在从理论上说,职高毕业生也可以去考普通高校,但是他在考试竞争中处在不利地位,很可能考不上。如果把一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改造成基础教育,强化文化知识、科学素质、职业道德等的培养,那么这批学生今后既可以选择职业高等教育,也可以选择普通高等教育。这样立交桥就不是架在空中,而是直接通到人们脚下。
实际上,从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经验来看,当各条路都畅通了,让人人都有机会上大学、人人也可以自主选择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时候,很多人反而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优先选择职业教育。提供充分市场机会支持自主选择,比强制分流分配生源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
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的时候,应该正确分析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设计一个让他们觉得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这样家长的选择会更加理性、合理。
南都:职业教育想要打破被轻视的现状,还需要如何调整思路?
刘林:某些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总认为只有带职业两个字的才是职业学校,事实上,职业教育是一个广义概念,医生、教师是不是都是职业教育?
90年代中期的时候,大量普通高校都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办得也很好,后来为了保证职业学校的生源,国家要求普通高校退出职业教育体系,反而让大家对职业教育另眼相待了。后来由于业务管理部门不同,造成职业教育被局限在小圈子里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资源、项目也绝大多数在圈子里分配。
我认为今后职业教育应该做大自身的格局,增强开放性,让更多的优质资源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了社会认可度,家长自然也愿意把孩子送到职校。
总之,职业教育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利好环境中,千万别沾沾自喜,更需扬鞭奋蹄,以自身的大改革赢得真发展、大发展、长发展。
南都两会报道组出品
策划:程姝雯 潘珊菊 蒋琳
统筹:梁建忠
采写:南都记者 宋凌燕 发自北京